石柱山位于赞皇县院头镇,东邻华北平原沃野万顷,西倚赞皇群山层峦叠嶂,南对王屋,北系恒岳,交通便利。石柱山海拔592.5米,为县南境最高山峰,是赞皇和临城两县的分水岭,历来为官山。其因如刀削斧劈、高耸入云的擎天石柱而得名。石柱山风景区是兼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风景区。自然景观以天台石柱、千亩柏林为主题,人文景观以白衣庵、弥陀庵、天台湖为主题。
在赵家庄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年),为仁常师所建“天台八庵”之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二十三年至三十年(1843-1850年)和清光绪十年(1855年)先后三次重修。现古建筑存山门、天王殿和东西配殿等。庵内修篁侵径,古树参天;庵外又有翠柏掩映,有小桥流水,风景极为清秀。1987年白衣庵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衣庵东300余米。过去这里是僧人养莲种藕之处。建国后在这里建成小型塘坝,可容水3万立方米,以灌溉农田。夏秋季节,碧水盈池,水光天色,群峦倒映。
在莲花池右侧的关进沟底,山崖在这里呈内弧形,雨水季节,山水自弧形崖上滴下成瀑。南侧为白雀崖,崖上古柏奇形怪态,妙趣横生。
在擎天柱西侧,在县城一带眺望,山脊宛若一壶瓶,故名,上有明代山寨驻兵的旗杆孔。
又称石柱峰,为石柱山主峰,海拔592米。擎天柱为一大断崖,呈柱状,如刀削斧劈高耸云端,其势雄伟壮观。石柱与断崖缝隙宽2丈余,自峰下仰望绝顶,唯有一线天光。登峰送目,尽收赞皇、临城两县景色。可见苍山如海,济河如带,平旺水库和临城西竖水库象两面镜子缀于山间谷底。俯视山底,云雾与苍鹰齐飞,柏林随山势起伏。擎天柱崖面上刻有古诗数首,其一云“偶追移步上天台,目见奇峰面面来,顿觉此身生羽翼,那须回首望蓬莱”。
在擎天柱东壁30米处,壁陡难攀。洞高3-4米,宽6米,深10米。洞内有石炕、石桌等。传说古时曾有道士修炼于此,功满后化为仙人。
繁天柱向东折北200米,东有峰若塔,故名。玉塔峰东侧有清代仁堂禅师面壁修炼处,名曰“东洞”。
擎天柱向西北有凤凰岭,近千亩的柏树林,自岭上向东铺开。这里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柏叶的浓香飘逸,沁人心肺。弯曲的小路,时隐时现,通向深幽之处。弥陀庵古刹掩映其中。
在石柱峰下西北300米的柏树林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原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佛教寺院,清代及民国初期,寺院佛教活动兴盛,抗日战争时期,此地被日伪控制,僧人大都逃亡。50年代初寺内最后两名僧侣还俗,弥陀庵为“天台八庵”之一。1956年夏,殿宇建筑被山洪坍塌,现仅存残垣。
在玉塔峰下,两泉相联,旧志中称“一泉如饭浆,一泉如漱玉”。泉水甘凉清洌。
在上山东路山门左侧,为明代修筑的天台寨寨墙,墙高2米许,宽约15米,它随着山岭的山势变化,蜿蜒起伏。今保存完好的约2000余米。
即平旺水库,在白衣庵西北1公里。湖面约 5平方公里,湖面碧波荡漾,既可垂钓,亦可泛舟。乘上可以容纳30多人的大游船,到湖里畅游一番。对面的馒头山、塔坡山等都似乎向你张开怀抱。湖面上凉风习习,水鸟翩翩,围着你飞来飞去,啾啾鸣叫,不时还可以看到鱼儿在湖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在湖面上你还可以看到技术高超的摩托艇表演,湖边还有最高可达35米的喊泉。天台湖三面环山,周边山上栽有松树、柏树、槐树、枣树、核桃树等十几种树木,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天台湖边形成了天然绿色屏障。
乘车线路:赞皇县乘开往院头镇的班车,到院头镇换乘小巴前往。
石柱山属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山势奇峻,蔚为壮观。数百亩柏林长在山腰,青苍葳茂,郁郁葱葱。山顶豁然平坦,恰似天台,因此又称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