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品种
宝庆竹刻中的竹雕主要有竹青雕刻、竹蔸雕刻、竹簧雕刻。
竹青雕刻的材料一般选择竹龄3~5年、生长在高岭石缝的大竹,这种竹肉厚节正,经煮、晒、刮表层、打磨制成竹青坯子如笔筒、臂搁等。
竹蔸雕刻又称竹根雕刻,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及结疤布局进行构思雕刻,讲究竹势、竹态,依形造型使其成为巧妙、古朴、精致的竹艺品。
竹簧雕刻也称“贴簧”“翻簧”“文竹”,竹簧品工艺要经历伐竹取簧、器型制作和刻簧等几十道工序。宝庆竹簧器型品种有300余种,以盒、瓶、盘、碟、架、筒、扇、屏风、挂屏为主,多边花瓶、圆形花瓶、仿青铜器等异型器丰富了邵阳竹艺的艺术宝库。在器型创作中需考虑竹簧材料特性,设计出结构合理、形态优美的器型。根据设计图制作木模具,关键在竹簧器上装饰胶合簧皮、压型成材、图样拓样、清刮角、打磨等方面,异型器型工艺更复杂,如曲线型、圆型和综合型等。
2、雕刻技法
在技法上,宝庆竹刻有圆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彩绘、镶嵌、火烙等工艺技法。刀法有单刀、回刀、双刀、劈刀、颤刀、划刀、排刀、逆刀、顺刀、中锋、偏锋等技法,在各种竹雕中又有各自刀法,如竹青雕刻的刀法就有陷地阳刻、线刻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3、表现技法
宝庆竹刻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将雕刻和彩绘相结合,这与宝庆竹刻中竹簧的独特材性有关。宝庆竹刻的色彩表现可分为竹青雕刻的青色、浅黄自然色与竹簧雕刻的描绘色彩。竹青雕刻的青色指竹材表面外部润泽的竹青色,浅黄色指去青留下的竹簧与竹肉的竹肌色。竹刻色彩不像绘画色彩那样自如写意,更多体现的是艺人的情怀与阅历,需要对竹刻作品题材与色彩的合理搭配。
4、图形符号
宝庆竹刻的各种图形符号具有邵阳地域性与文化性特色,竹刻图像中的江南山川楼阁、人物风俗、花鸟、岁寒四君子等体现了文人的闲情逸致,人格化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竹艺细致传神,传统图样洗练概括,金石韵味的视觉浓烈,刀线意赅、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热情愉快。绘画审美倾向融入竹艺,既有全景山水,也见剩水残山,即使是花鸟题材、人品理想也渗透在竹艺中。
宝庆竹刻中竹簧竹刻具有特色,竹簧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竹簧的选取到贴簧并制成簧胚,一般需要数十道工序。常见的竹簧器型有平面器、立体器、异形器3种。平面器型相对简单,一般制作屏风,如挂屏、座屏等,跟纸上绘画较为相似;立体器形工艺相对复杂,一般是在几何木质器型的表面贴上竹簧,如四方花瓶、六方花瓶、几何花觚等;异形器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据制坯艺人介绍,异形器需要经过70余道工序才可完成。
1、选簧
这是制簧工艺的第1步,“簧”是指竹子内壁薄薄附着物,约1~2毫米厚,进行竹编技艺时,竹簧一般作为废弃物丢掉,而在竹簧竹刻中,“簧”成为竹子中有价值的部分。竹子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竹簧的质量,宝庆竹刻大多选取宝庆当地盛产的楠竹为制簧材料。根据制簧艺人的介绍,用于制簧的竹子要求生长期为3~5年之内,且选择体形硕大,直而粗,向阳生长的楠竹,这类竹材由于长期有太阳光的照射,其竹簧的肌理和色泽比较好,竹子的颜色相对较深,竹簧的色泽相对较黄,视觉上美观悦目,并且容易制作出形态规整的器形。
2、削簧
制簧工艺的第2步是“削簧”,也就是去除竹青与竹肉,保留竹节内部的簧面。用于进行削簧工艺的材料必须选取竹段中间靠下部位的,这些竹段竹节相对较长,竹簧较厚,制作成型的竹簧片尺寸(面积)较大,加工更为方便,适于制作比较复杂的器形和题材画面;削簧的基本工序是:根据器型的高度,横向裁切出竹筒,一般采用单节取簧,然后用篾刀去除竹节外部的竹青与竹肉,留下竹节内部1~2毫米左右的薄层竹簧。
3、煮簧
制簧工艺的第3步是“煮簧”,煮簧的主要目的是使煮簧片表面的竹纤维软化,为下一步的“压簧”提供条件。煮簧的基本工序是:将圆筒状的竹簧纵向分开,呈瓦弧状,然后把多张簧面叠加在一起,放入锅中高温蒸煮。煮簧一般采用批量操作,每个叠加的簧面筒可套8~10张簧面,大铁锅中一般可放置100余张簧面一次性蒸煮;煮簧时要高温蒸煮,一般煮至水开后再煮20~30分钟左右即可取出。在煮簧的过程中,要对竹簧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常见方法是用布包裹烟草丝、花椒等放入锅中与竹簧一起蒸煮。
4、压簧
制簧工艺的第4步是“压簧”,压簧也称翻簧,煮簧结束后,必须马上实施压簧,压簧的主要作用是使弧形的簧面转变成平整的簧面。煮簧结束后,竹纤维软化,竹簧可以根据器型需要重新定形,这时竹纤维软化失去脆性,制簧艺人接下来顺着竹簧反面边卷边用手揉,这个工序需要重复5~6次,这样基本可以保证竹簧片基本成型。接下来需要把翻簧完成的竹簧片施以高压,并自然晾干,即可达到去水定型的目的。
5、贴簧
贴簧是制器的最后一道工序,制簧艺人把制作好的竹簧片粘贴在制作完成的木质坯胎上,使器形表面成为可以簧刻加工的簧面。由于木材易于成型加工,竹簧器形的坯胎都有木材,常见坯胎材料有杉木、红木、楠木、柏木、黄杨木等。为了保证竹簧雕刻的效果,有的器型需要贴上2~3层竹黄。竹簧片粘贴完成后,为了保证簧刻的效果,制簧艺人还需对竹簧进行抛光、打磨,尤其是竹簧片之间的拼贴接口处尤须着重处理。
宝庆竹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轶事、宗教故事、山水风俗、花鸟草虫、装饰图形等。竹艺题材扎根传统民俗民风,如滩头年画、墨晶石刻、石雕、木雕等,邵阳市当地少数民族的农耕劳作、婚丧喜庆、渔猎采摘、花鸟飞禽、习俗礼仪,历史人物与故事、神仙传说、猛兽神灵等都是宝庆竹刻表现的题材,邵阳风俗与文人趣味融合一体,题材中突出现代内涵如崀山风光、潇湘八景、宝庆吊脚楼等。
如张宗凡的作品《丹霞之魂》取材崀山“辣椒峰”,运用阴纹浅刻手法,浑圆细腻表现“辣椒峰”的壮丽巍峨。唐文林的《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等竹艺作品以邵阳老街为表现对象,具有浓郁古宝庆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邵阳市申报的竹刻(宝庆竹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6。
《宝庆府志》记载:“闻万历间云山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朱元璋的第18子朱楩于1425年4月北迁至宝庆府武冈州,朱楩与一起被贬的文人官员寄情于物,附庸风雅,嗜古玩,宝庆竹刻在此时顺应而生。
《宝庆府志·艺文志》记载:明崇祯年间,进士潘应斗记录叔父潘一龙(1563—1645)与宝庆竹刻技艺汇篡《大来堂制艺》刻版刊印,潘一龙竹刻流传下来的有竹青雕笔筒《听松观泉图》,与同时期的王嗣乾属邵阳竹艺早期代表。
《宝庆府志·乡土物产》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竹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说明清康熙邵阳已有竹簧之技艺。传说王尚智发明竹簧雕刻,竹簧工艺的发明是中国竹艺的较大变革,扩大了竹艺题材与竹艺大件化、批量化生产。清末邵阳竹艺有作坊如“文雅堂”“爱此君斋”“君雅堂”“君子邻”等,王修龄、王树笺、王坚吾、王明生、朱莲舫、朱宝成等是这些作坊的竹刻艺人。明清时期,宝庆竹刻被宝庆府衙圈定为进贡朝庭的贡品,如故宫藏竹簧雕刻《天地同春寿字盒》为李新鳞兄弟为慈禧太后作,《芭蕉山石贴簧盒》为惜阴轩主李昌元所做,竹艺贡品中保存下来的还有食箧和书箧等。
宝庆竹刻在明代原竹雕刻、清代竹簧雕刻基础上历经几百年发展已形成个性鲜明、竹艺精湛的地方特色。从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宝庆竹刻成果辉煌,竹刻艺人的作品多次获奖,1950年成立了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国营邵阳竹艺厂,20世纪60—70年代江西吉安、井冈山,四川万县,湖南株洲、益阳、沅江、邵阳县、洞口黄桥、绥宁等地相继派人到邵阳竹艺厂学习并回去开办竹艺厂;1993年邵阳市染料厂兼并邵阳市竹艺厂,邵阳竹艺厂艺人们走向私人作坊小规模生产竹刻,成立了众多竹刻研究机构,经常组织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展览与竹刻文化活动,促进了邵阳竹艺的发展。
1、传承价值
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竹刻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中国各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宝庆竹刻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3、传承人物
曾剑潭,男,汉族,1932年生,2012年去世,湖南邵阳人。2007年6月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竹刻(宝庆竹刻),申报地区:湖南省邵阳市。
张宗凡,男,汉族,1968年生。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竹刻(宝庆竹刻),申报地区:湖南省邵阳市。
4、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获得“竹刻(宝庆竹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宝庆朱莲舫的宝庆竹刻高浮雕作品《双龙腾云献珠图》获金奖。
1943年,在中国首届工程展览会上,朱宝成、朱宣武父子雕刻的宝庆竹刻作品《红楼梦》获得一等奖。
1959年,曾剑潭的宝庆竹刻圆竹贴簧镂空雕作品《富贵牡丹、双凤朝阳》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巨幅翻簧雕刻作品《韶山银河》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展一等奖。
2018年9月8日,陆凡林和张交云创作的宝庆竹刻南竹异形笔筒《秋山访友》及笔筒作品《竹解虚心是我师》在2018年第七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评选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