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具原始
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苗山石窝上生长的菊竹削制而成,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要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
2、用材讲究
插绣用苗山自纺自染的五色丝线和麻布。
3、绣法独特
绣女根据自己的构图需要,在竹棚架上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直插入麻布,再将绣针抽出,一插一抽,绣线就成双股形留在布的正而,形成反面绣线平整,正面图案线头凸起的立体造型图案,再用剪刀将正面凸起的绣线依图案所需修剪好。
4、构图用色大胆
苗族插绣以红绿两色为主,其他颜色为辅,着色热烈、张扬鲜活。
绥宁苗族插绣,巧妙的将传统的图像与现实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将虫鱼花卉、飞龙彩凤、狮虎貔貅、神鬼英雄等形象分拆开来,结合现实的自然环境,予以变形和创造,根据装饰、表现和象征的需要,再重新组合起来,创作成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绥宁苗族插绣,力求让那些图案拟人化,神话化,形象化,生动化:或骑狮马牛鹿、或长着翅膀腾飞、或人首蛇身、人头鱼尾,或卷曲于狮虎肚子里;还有哪些兄妹合磨成亲、跨虎谈情、挽弓射日、飞天揽月、鱼龙化人等。千奇百态,奇景异象,趣味横生,令人心旷神怡。
绥宁苗族插绣,绣法奇特。除初学者外,一般都不在绣布上先画纹样图案,而是全凭绣女们的经验和心领神会,飞针走线,信手拈来。所创作出的绣品显得沉着热烈,粗犷结实、质朴古拙,象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和观赏性,具有独特的民族美和艺术美。
绥宁苗族插绣,历来被用于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于服装上,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五彩斑斓。此外,还用于门帘、被面、床檐、壁挂、坐垫、鞋帕、佩饰等。以用插绣织锦来装饰,增添色彩。
苗族插绣,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它所蕴含的技艺特点和原真性,是苗族文化的瑰宝,被世人公认为最精美的剌绣艺术品之一。
苗族插绣具有追忆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它在有些方面虽不及四大名绣细腻和工整,但却充满神秘和灵气。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的探索和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开始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材质的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趋势。
苗族插绣的针法独具特色,绣图案时从左至右,反面绣线平整,正面图案线头凸起,使图像有立体造型,并通过不同的色调突出图像的层次,立体感更加强烈。整个图案坯子绣好后,再用剪刀将正面凸起绣线依图案所需修剪好,修剪时按绣线颜色由深至浅,最后用干净的棉毛巾轻轻拭擦,以免剪脱的短绣线影响美观,绣好的图案没有线头,永不会抽线,并且绣线越洗越紧凑,色彩越洗越鲜艳,不会染料,成品插绣图案非常有立体感。
2012年8月,绥宁苗族插绣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秦汉至唐宋时期,生活在湘西南部落的苗族先民,采用家家户户种植的葛麻,以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成粗糙麻线。将麻线用手与膝盖来回搓绞,边搓边接麻线,制成有粗细有长短的麻线,然后再加工成白色粗麻布,粗麻布与麻线用土方染成五颜六色的,利用木制纺线机、织布机,用手工编织成麻布衣。
1980年以前,生活在湘西南的农村妇女,往往会自己种麻搓麻线,自染粗麻布衣。用五颜六色的细麻线,利用特制的竹子等材料做成绣花针,使用手工插绣的方式,一针一线刺绣在被面、枕头、帽、衣、裤等服饰上,五色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