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色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
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
3、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
4、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
5、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
岳州窑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形成,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
1、最早的青瓷
从多处岳州窑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尤其是“青竹寺”窑址发现了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县城古墓葬出土的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都是“岳州窑”制器,一起出土还有“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钱币,佐证了系汉三国两晋器物。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的青瓷。
2、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湘阴马王堪龙形窑址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
3、最早的官窑
马王堪窑址考古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也就验证了历代流传的湘阴有“四十八皇窑”的说法。
4、最早的釉下彩
从汉、晋墓葬及窑址中发现釉下点彩碗、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岳州窑”器,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釉下彩绘源宗此处,在两晋点彩遗风上又有创新,釉下彩绘重笔大写意花卉、诗词等,与釉面色彩对比强烈,也称两彩,体现了工匠们的大家风范。
再造岳州青瓷,是在继承中的大胆创新,以岳州青瓷的基本制瓷原理为基础,结合当代生活饮茶习惯,创造性地推出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当代岳州青瓷。
1、色泽
天青,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天青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2、印花
印花是岳州青瓷的一大特色。为了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再造岳州青瓷,选取了湖湘文化渊源——楚文化经典图案系列,其中以马王堆汉墓及青铜器图案为主要设计纹饰,强化岳州青瓷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
3、瓷质
岳州青瓷胎质细腻、青白,造型古朴、器形厚重、美观大气,用以饮品湖南安化黑茶,口感更加自然、醇厚,是难得的黑茶茗器。
2016年岳州窑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岳州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近年来,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了铁角嘴唐宋时期、青竹寺东汉时期、文星镇晋唐时期、芦林潭隋唐时期、百梅村宋元时期和乌龙嘴宋明时期青瓷窑址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