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自秦代蒙恬创始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产自河南省驻马店市的白家毛笔是当地的著名特产。白云翁毛笔的主要产品有大楷、中楷、小楷三种,另有特大毛笔和“小大由之”独特品种。白云翁毛笔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考究的选料,严格求难的生产工序而质优耐用,被海内外书画大家奉为案头珍品,白家毛笔以质优誉满天下。白云翁毛笔制品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颇为书画大家视为珍品,被书画大家们誉为“如锥画沙”、“如意神笔”。
白云翁毛笔独门独艺。秘不外传。现今,“白云翁”毛笔约有80个系列,四个类型。分羊毫、狼毫、鼠须、貂毛、香锂、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为上品。从原料到成品须经浸、落、梳、拔、整、配锋等百余道工序。
2007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命名为河南省百年老字号。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颁布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7月被评为中国品牌名优产品。
2012年9月被全国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组委会授予优秀产品奖。
2012年10月被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荐委员会评为文化创意优秀奖。
2013年11月获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优质奖产品。
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毛笔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毛笔的出现结束了先人们在书写过程中的刀刻锥划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据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困于陈蔡,即今上蔡县杨集镇西五公里之距的厄台而绝粮七日。樵夫送饭,孔子感其德,遂以麻段绑于棍端书写诗句,边写边唱为源,形成中国一绝的毛笔雏形。后杨集人以此为业,渐成笔业之乡。
明代中期有浙江白姓笔工定居杨集,形成江浙与中原制笔工艺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的制笔工艺,“白云翁”笔业开始兴盛而誉满天下。
清探花程元璋对“白云翁”笔情有独钟,曾回县邑专程拜访,誉白家为制笔大师,清代著名理学家张沐对“白云翁”毛笔推崇备至,县邑李景梅在知赵县时曾以“白云翁”之笔书写“赵州桥”三字而轰动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