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放久了能否饮用,取决于茶叶自身特性与储存状况。妥善保存的茶叶,即便时光流转,仍可能焕发出别样魅力;反之,受潮、霉变、异味缠身的茶叶,哪怕名贵品种,也只能弃之不用。
绿茶向来以“鲜”著称,清汤绿叶,香气清扬。这类茶讲究喝个“鲜爽”,采摘后迅速杀青、干燥制成,最大程度锁住鲜嫩风味。多数绿茶常温下保质期在一年左右,要是存放不当,短短数月就可能“变味”。因为绿茶茶多酚含量高,接触空气易氧化,叶绿素也会降解,时间一长,原本的翠绿色泽变得暗沉发乌,香气消散,滋味寡淡如水,还隐隐透着股陈腐气。像西湖龙井、碧螺春这类知名绿茶,过了最佳赏味期,鲜醇口感大打折扣,冲泡出来的茶汤失色不少,已然没了品饮价值;当然,若密封、冷藏做得极好,隔绝氧气与水汽,个别绿茶次年风味虽逊一筹,但安全饮用不成问题。
相较绿茶,红茶经发酵工序,性格更为“温润”、耐存放。正常储存条件下,保质期可达2-3年。刚制成的红茶,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带着花果香与蜜香。随着时间推移,茶叶持续缓慢氧化,香气转为深沉的木质香,滋味愈发醇厚沉稳。正山小种存放一段时间后,松烟香融入茶汤更深,口感层次更丰富;祁门红茶原本的“祁门香”也会蜕变,喝起来别具韵味。不过,要是储存环境潮湿闷热,红茶也难逃霉变厄运,一旦长出白毛、霉斑,或者有刺鼻异味,铁定不能再喝。
黑茶堪称茶叶里的“时间挚友”,普洱熟茶、六堡茶、茯茶皆属此类。制作时渥堆发酵,微生物作用活跃,后续存放过程中,“后发酵”仍马不停蹄。黑茶存放得当,时间越久价值越高、口感越好,民间素有“爷爷做茶孙子卖”的说法。以普洱茶为例,历经数年转化,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温和转变,原本生涩粗粝的口感被醇厚绵柔取代,茶汤红浓透亮,陈香四溢;六堡茶在广西特有的潮湿气候里慢慢“修炼”,祛湿功效愈发凸显,陈化后茶香药香交织。但黑茶储存要格外注意防潮防虫,若沾染异味、受潮发霉,品质同样一落千丈。
白茶“不炒不揉”,工艺极简,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成分,是天然的“转化大师”。新白茶毫香清爽,滋味淡雅,随着年份增加,在合适环境里逐渐陈化。白毫银针越发甘醇,毫香转成稻谷香;白牡丹层次愈发丰富,花香、果香、药香你方唱罢我登场。存放多年的老白茶,煮上一壶,热气裹挟药香,暖身又暖心。可要是包装破损、受潮,白茶也会变质,出现酸味、霉味等不良气息,失去饮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