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属木本植物。 木薯块根供食用,得名与其特征有关。
木薯原产巴西,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富含淀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称为“淀粉之王”,是世界近六亿人的口粮;茎、叶可做饲料。
据统计,世界木薯总产量的65%都被用于人类食用,它是热带湿地低收入农户的主要食品来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木薯属其余的种类均为野生种,其种类颇多,形态差异很大,有近于无茎的亚灌木到茎粗25厘米,高10~12米的小乔木,也有葡萄生长,茎叶特异,可供观赏的种类,其染色体的数目均为2n=36。
绝大多数野生种用插条种植不发芽,难于用种茎进行无性繁殖,只能用种子繁殖,但种子的发芽率也很低,不象栽培种那样容易繁殖。
野生种间也可互相杂交,后代能产生贮藏淀粉的块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抗病,低氢氰酸含量,高淀粉和高蛋白质含量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
据报导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已收集保存木薯属野生种100多个,已鉴定评价了99个,其中橡胶木薯(Manihot glauiviii),黑柄木薯(Manihot melanobasis)岩生木薯(Manihot saxicola),叉枝木薯(Manihot dichotoma),七叶木薯(Manihot aessulifolia)等二十多个野生种已在木薯的抗病育种和品质育种中普遍利用。
木薯原产巴西,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偶有逸为野生(原为人工引进栽培,逐渐在野外自然繁殖)。
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引种栽培,现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栽培面积最大。
茎:木薯直立灌木,高1.5~3米。
块根:木薯块根为圆柱状。
叶:木薯叶纸质,轮廓近圆形,长10~20厘米,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3~7片,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8~18厘米,宽1.5~4厘米,顶端渐尖,全缘,侧脉(5~) 7~15条;叶柄长8~22厘米,稍盾状着生,具不明显细棱;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5~7毫米,全缘或具1~2条刚毛状细裂。
花:木薯为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8厘米,苞片条状披针形;花萼带紫红色且有白粉霜;雄花:花萼长约7毫米,裂片长卵形,近等大,长3~4毫米,宽2.5毫米,内面被毛;雄蕊长6~7毫米,花药顶部被白色短毛;雌花:花萼长约10毫米,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8毫米,宽约3毫米;子房卵形,具6条纵梭,柱头外弯,摺扇状。
果实:木薯果为椭圆状,长1.5~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粗糙,具6条狭而波状纵翅;种子长约1厘米,多少具三棱,种皮硬壳质,具斑纹,光滑。花期9~11月。
木薯的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少病虫害,不择土壤,但要高产仍以土层深厚疏松的土壤种植为佳,常生于山地疏林中,也栽培于庭园间。
产地环境
食用木薯一般需要在无霜期8个月左右、年平均温度18℃及以上的地区种植。食用木薯无公害栽培的产地环境应该符合DB45/T410的要求。
选地与整地
木薯应该选择排水较好的平地或缓坡砂壤地种植,如种植地为熟地需要采用2年、3年等方式轮作,轮作作物以花生、玉米、黄豆及绿豆等作物为佳。整地在种植前1个月左右进行,一般为二犁二耙,耕地深度30~40cm为宜,使土壤平整、疏松。
品种选择
木薯应选氢氰酸含量低(100mg/kg以下)、高产、抗病虫害和抗逆性较强等优良特性的品种。中国主要有地方面包木薯、华南9号、华南6068、华南12号和GR891等食用型木薯品种。
种植
中国木薯适宜种植时间为2~4月,宜选择充分成熟、茎径2~4cm、密节、茎皮和芽眼无损伤、无病虫害的主茎,去除每条种茎的上部,保留中下部种茎,将其砍为长度15~20cm。
种植方式可采用平放、斜插、直插和平插4种方法,采取起垄盖膜平插种植或起垄露地平插为佳,并统一芽眼方向,种植株行距以0.8m × 0.8m或1m × 0.8m为佳。
田间管理
补苗与间苗
种植后25d在阴天或小雨天进行查苗补缺;种植后35d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以每株留1~2条健壮苗为宜。
水肥管理
木薯较耐旱,田间水分管理要视苗情、天气,适时、适量浇水。避免大水漫灌,以滴灌方式浇水效果最佳。土壤保持见湿见干即可,雨季要及时排涝。施肥必须科学合理,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推广施用堆肥、沤肥及绿肥等,禁止使用城市垃圾肥料。
施肥应符合NY/T394的要求。施肥分基肥、追肥2次施用。在整地时,施用1.5万kg/hm2有机肥作为基肥;种植1个月后,在雨天后施用300kg/hm2复合肥作为追肥。
病虫草害防治
在中国木薯病虫害较少,病虫草害防治必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禁止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及混配制剂。
在病虫害没有大面积发生时,首先应采用人工拔除病株的方式,并及时销毁;其次可以通过锄草、培土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但却有利于或无碍于木薯生长的生态条件。
如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需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进行防治。木薯草害推荐使用人工、机械和栽培技术等手段防除,如地膜覆盖锄草技术、中耕施肥培土技术、套作等方式。
收获
食用木薯种茎材料要在霜冻来临之前进行及时采收。食用木薯的收获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也可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实现周年收获。收获块根时,应尽量不要损伤块根,以避免影响货架期。
木薯繁殖方式为切茎繁殖。
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是工业淀粉原料之一。木薯的栽培较粗放,且产量高,是中国南部山区常见的杂粮作物,因块根含氰酸毒素,需经漂浸处理后方可食用,一些低毒品种,如面包木薯,剥去皮层后,便可除毒。
《新华本草纲药》记载,木薯可以治疗痈疽疮疡、瘀肿疼痛、疥疮、顽癣等症状,随着对木薯块根和茎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木薯具有许多保健功能。
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称为“淀粉之王”,是世界近六亿人的口粮;茎、叶可做饲料。据统计,世界木薯总产量的65%都被用于人类食用,它是热带湿地低收入农户的主要食品来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国外木薯鲜食现状
在国外,木薯鲜食食品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一般是对成熟后的木薯进行去皮处理,通过蒸、煮、烘、烤等一般加工方式熟化后直接食用,或将木薯晒干后捣碎成木薯粉,采用煎烙的方式用木薯粉制作馍状或饼状食品。
在人类智慧与饮食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不同地区衍生出丰富营养的木薯鲜食方式。非洲的土著人将鲜木薯捣碎,采用发酵工艺将其制成木薯酒饮品;东南亚国家将整根鲜木薯发酵,切成小段后用香蕉叶包裹作为零食;印度尼西亚以木薯糕点为主;巴西人用木薯粉与面粉、糯米粉等混合,做成烘焙食品。
中国的鲜食木薯
19世纪20年代,木薯被引入中国,多种植于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主要以低产的食用甜木薯为栽培品种,用于粮食生产。到了80年代,中国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木薯随之退出国人的饮食范围,转而作为饲料与淀粉的加工原料,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淀粉和酒精加工的原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薯作为营养美味的粗粮,重新回到国民的餐桌,充分发挥了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保障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新鲜木薯不耐储存,需在收获后2天内食用,通常对去皮处理后的木薯进行冷冻或浸水保存,以此延长保鲜时间。
为了减少木薯仓储时间过短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的食品工作者根据木薯的特性和自身的饮食特色开发出一系列的木薯鲜食食品,主要有木薯羹、木薯汁、木薯椰蓉糕、木薯薯条、木薯菜肴、木薯粽子、木薯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