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乾贵
被公认为中国声乐界的一代宗师 1979年获文化部国庆30周年优秀歌曲一等奖
中国声乐界对楼乾贵的歌唱艺术水准给予一致公认,他在《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等著名歌剧的演唱代表了当时中国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1979年,获文化部国庆30周年优秀歌曲一等奖。1980年,文化部授予楼乾贵“声乐艺术成就”一等奖,他也是公认的中国声乐界的一代宗师。
施鸿鄂
被誉为“黄金歌喉” 在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施鸿鄂作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国内为数不多的正统意大利美声歌者曾为众多年轻演员做过辅导。由于他在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被邀请到日本、德国等国家演出,举办独唱音乐会和声乐讲座。报界赞美他“有着黄金般的歌喉”是“中国歌坛上灿烂的明星”。
朱崇懋
被誉为“中国美声天才” 将中国合唱艺术带到了美国
他在抗战洪流中发光发热,是合唱团中年纪最小的队长;他被誉为“我国美声唱法的天才”,《草原之夜》、《在遥远的地方》、《在银色月光下》等作品被奉为经典;他因歌声优美而闻名歌坛,也因此遭受批斗,平反后将中国合唱艺术带到了美国。
在我国男高音歌唱家中,姜嘉锵无疑是独步的一位。这位国宝级歌唱家在民歌演唱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挑担茶叶上北京》《草原恋》《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让人耳熟能详。而作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投身其中潜心研究数十年,创建了中国的声乐学派。
吕文科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有盛誉得到不少人的称赞,他天生嗓音条件出众,是为数不多的既有科学发声法又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男高音的杰出代表。他演唱的歌曲《木棉花开火样红》在1977年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中获得创作奖。
胡松华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唱的《赞歌》、《塔吉克牧人之歌》、等歌曲至今传唱不衰。不仅曾获得金唱片奖、四十年广播首唱金曲奖、文化部新作演唱评比一等奖、全球华语歌曲最高投票奖等众多著名奖项,还在上世纪70年代被《人民音乐》等多家媒体选入“新中国10大男高音歌唱演员”。
李世荣
中国歌坛的撑天巨匠 为200多部电影配录了400余首歌曲
1962年,李世荣演唱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 冰山上的雪莲》、《高原之歌》,使他的演唱事业达到了巅峰。从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主题歌领唱开始,到1986年底离休,李世荣为200多部电影配录了400余首歌曲。这位长影著名歌唱家,也被誉为中国歌坛的撑天巨匠。
吴雁泽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男高音歌唱家。在70年代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清江放排》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中国民族男高音极具代表的人物,界内素有“歌唱诗人”的美誉。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均受到高度评价。
郭颂最红的时代是在文革前,但影响力却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初。他是一个一生立志做老百姓的贴心人的老民歌艺术家,从东北那冰天雪地里走来的他,不仅让自己的声名传遍了祖国大地,还将那以《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佳作为代表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1972年,李双江因演唱《北京颂歌》《党的阳光照耀祖国》《拉着骆驼送军粮》等歌曲而在中国大陆为人熟知。前海政文工团副团长付林回忆那个时代的李双江时表示,他的唱法独树一帜,在那时就算是如今天王级的了。同时他也是胡松华之后的代表人物,对于男声确实贡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