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曾遍访五大洲各国,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多次受到国内外的艺术嘉奖。甚至在一些历史记录片中也会不止一次地使用郭兰英的镜头。她的音乐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传唱至今,代表作《我的祖国》《南泥湾》《八月十五月儿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引领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正确方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歌剧院排演的《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等大批世界经典歌剧均由他担任男主角。2003年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被公认为中国声乐界的一代宗师。中央歌剧院前院长刘锡津称他为“歌剧界的绝对明星”;他的两位弟子戴玉强、袁晨野也对其歌唱艺术水准给予一致公认。彼时的他,与朱崇懋、臧玉琰、孟贵彬三人并称为“中国早期四大抒情歌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施鸿鄂在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被邀请到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演出,举办独唱音乐会和声乐讲座。当时报界赞美他“有着黄金般的歌喉”是“中国歌坛上灿烂的明星”。几十年的演唱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松花江上》、《满江红》等代表作品,美声唱法层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歌坛,受到听众的崇拜。特别是一曲“松花江上”,使得观众为之震撼而泪下。
朱逢博是一位极具天赋和富有才华的女高音歌唱家,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凭借一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声誉鹊起,从此蜚声歌坛。随后在中国艺术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作为该团主要台柱的她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了多个国家演出,将美声民歌和通俗唱法熔于一炉,不拘一格,自成一体,被誉为“东方夜莺”。一生演唱了近800首歌曲,成为音乐领域的传奇,连李谷一等著名歌唱家也为她倾倒。
她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第一任扮演者,从艺七十七载,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南泥湾》、《北风吹》、《秋收》等诸多不朽的经典。在民间唱法基础上,王昆成功吸收了西洋发声的长处,发挥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此外,有着“歌坛伯乐”之称的王昆,还为为国家培养了远征,郑绪岚,朱明瑛等在我国歌坛享有盛名的优秀艺术家。
李谷一从艺以来,演唱歌曲近800多首,开创了中国乐坛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的先河,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的发展贡献巨大。1979年,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被称为“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此外,她还是青歌赛发展历程的见证人,被称为“青歌赛的活化石”;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也是由她一手创办。美国权威机构将她列入了《世界杰出名人录》。
详细
朱崇懋被誉为“我国美声唱法的天才”,演唱的《草原之夜》,《金瓶似的小山上》等抒情歌曲风靡几代人,广为传唱。上世纪六十年代,朱崇懋演唱的大量中外作品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了大江南北。曾在美国领导创建纽约海韵合唱团,并在美国首演抗战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一直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合唱艺术在美国民众中的介绍和推广。
姜嘉锵,多年来他为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音像公司相继录制了《关雎》《枫桥夜泊》《钗头凤》《水调歌头》等多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同时他投身其中潜心研究数十年,致力于将古典诗词在音乐领域发扬光大,亦借助古诗词的神韵,将中华民族艺术风格与现代科学发声技法相结合,创建了中国的声乐学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淑芳随国家艺术团先后出访欧洲、亚洲、南美洲几十个国家,她演唱的《宝贝》、《鸽子》、《西波涅》等歌曲深得所在国人民的喜爱。.她不仅唱红了这些外国歌曲,还用自己的歌声给各国人民送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为中西文化交流搭设了一座桥梁,因此被赞誉为“音乐的使者”。
于淑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事独唱,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甜美,格调清新秀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多次出国访问中也受到赞誉。她的代表作《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被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为我国的声乐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于淑珍荣获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