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中医之祖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80号 上传提供 ★★★ 发布 反馈 版权声明 0
扁鹊 脉学之祖 中医切脉诊断方法创始人
扁鹊,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战国时期杰出医学家,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首创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医祖”。详细
华佗 外科之祖 麻药应用于手术第一人
华佗,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的医生、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详细
张仲景 方书之祖 确立中医六经辨证体系
张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详细
神农氏
本草之祖 尝百草开创中医药学文化
神农氏(即炎帝),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淮南子》记载神农氏亲尝百草以此帮助人们辨识一些动植物,以及了解它们的功效及用途,便于人们用这些动植物治疗疾病,因此被视为本草起源中最为重要的人物。神农氏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并开创了以其自身为代表的药学文化。
皇甫谧
针灸之祖 确立针灸操作规范
皇甫谧,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系统整理349个穴位,确立针灸操作规范、明确穴位归经和部位,并将经络理论与脏腑学说结合。皇甫谧为针灸学及整个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誉为“针灸鼻祖”。
葛洪
预防医学之祖 整合中医急救方法
葛洪,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方法,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对预防医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叶天士
温病派之祖 推动中医传染病学建立
叶天士,江苏吴县人(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医学家,他首次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病因、感受途径与传变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是温热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叶天士还创立了“养胃阴说”、“阳化内风说”、等杂病学说,推动中医传染病学初步建立。
钱乙
儿科之祖 确立中医儿科诊疗体系
钱乙,东平郓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宋代儿科医学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发明“面上诊法”,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对婴孩的辨证施治法,对中医儿科发展影响深远,钱乙也因此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雷斅
中药炮制之祖 归纳中药炮炙十七法
雷斅,籍贯不详,南朝著名药物学家,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制药专家,他在《雷公炮炙论》书中介绍了药物修事、鉴别、修治和切治、火候掌握,并系统归纳了“炮炙十七法”,其中包括炮、炙、煨、炒、煅、炼、曝、水飞等方法,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首次总结,被后世奉为中药炮制的准则。
傅青主
妇科之祖 编撰中医首部妇科专著
傅青主,原名傅山,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著作《傅青主女科》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妇产科专著,书中运用中医脏腑学说,阐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及诸病临床表现,首次将妇科从中医里单列为一个独立学科,是中医妇科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十大中医之祖排行榜,MAIGOO名人小编主要通过检索相关网络平台查找出生于中国古代的中医,根据相关人物在中医理论、临床、药物、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以及后世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网站资料综合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推荐入榜/提交>>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版权声明>> 纠错>> 申请删除>>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