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战国时期杰出医学家,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首创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医祖”。
详细
华佗,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以医术高超和首创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而闻名,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以“华佗再世”称赞医生医术高超。
详细
张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生逢乱世,张仲景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许多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孙思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编著成《千金翼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其中记载了数百年的各类方剂用药,对医学、方剂学、药物学做出重要贡献,被后人尊为“药王”。
详细
李时珍,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称为“药圣”。所著《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详细
皇甫谧,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系统整理349个穴位,确立针灸操作规范、明确穴位归经和部位,并将经络理论与脏腑学说结合。皇甫谧为针灸学及整个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誉为“针灸鼻祖”。
葛洪,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方法,首次纪录天花、狂犬病等传染病,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叶天士,江苏吴县人(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医学家,他首次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病因、感受途径与传变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是温热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叶天士还创立了“养胃阴说”、“阳化内风说”、等杂病学说,推动中医进入新的发展高度。
钱乙,东平郓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宋代儿科医学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发明“面上诊法”,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对婴孩的辨证施治法,对中医儿科发展影响深远,钱乙也因此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医学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并创制大补阴丸、越鞠保和丸等名方,完善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认识,为治疗阴虚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