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凉面可算得上是张家界特色小吃中最出众的一种。所谓“日餐凉面一两碗,不辞长做庸城人”,走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卖凉面小吃摊。卖的人简单,一个小小的两轮车就解决了店面的问题。吃的人形态各异,或坐、货站、或蹲、或边走边吃,吃凉面的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季节不分春夏秋冬。张家界凉面略宽,许多人爱加猪耳朵和芋圆拌着吃,有着爽滑的口感,实惠的价格,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湘西酸萝卜不仅仅是张家界的一大特色,也是整个湖南湘西地区的特色小吃。湘西酸萝卜往往采用传统土家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油辣子佐料,使得成品颜色极鲜,汁水饱满。吃起来香脆可口、甜中带麻,还伴随着响耳的“嘎嘣嘎嘣”响。萝卜本身的清甜和那香浓的辣味在嘴里融为一体,十分美味,是开胃的绝佳美食。在张家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腌制酸萝卜的习惯,只要有人群来往的地方,就会有卖腌酸萝卜的摊子。
详细
草帽面的名字由来,据说是因为老板常年戴着草帽卖面,面是老板自己手工做的,但每天只卖一点,主要在每周1、3、5的晚上9点。草帽面在张家界极富盛名,如今草帽面被传承下来,依旧保持着全手工自擀的传统,口感自然舒适,再加上点猪面皮,熟猪油,臊子非常香。吃草帽面的要领就在于一个字,快,热面热胃肠,这样更能章显草帽面的食之精髓。而现今张家界的市集上草帽面的店铺多,生意火爆。在张家界的早餐谱系中,草帽面就是那笑傲江湖中的大侠。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土家人做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还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社饭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种名为“社蒿”的可食用植物,社蒿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因此社饭不仅仅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更是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社饭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腊肉的熏味,还有社菜的清香,是旅游者绝不可错过一大小吃。
详细
糖油粑粑算得上是湖南传统名吃,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其制造工艺精细讲究,有特殊的制造过程。新鲜出锅的糖油粑粑金黄脆嫩,甜而不浓,油而不腻,软软的,柔柔的,使人想一口气就全部吞下。它虽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与山珍海味、鱼翅熊掌相媲美,但正是因其廉价的身份,它能出入平常百姓家,受到民众的厚爱,成为民间吃不厌的小吃。
详细
土家糍粑有纯白糍粑,和掺杂了绿豆等杂粮,带些其它颜色的糍粑,做法多样,吃法多样。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详细
干魔芋以辣著称,是以魔芋为主材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开胃小吃,在张家界颇受欢迎,也是无数旅游者常挂在嘴边的美食。干魔芋吃起来口感富有嚼劲,符合了张家界人喜辣的特点。干魔芋一般为人工制作,人工配料,所使用的干魔芋多采于湘西的大山区内,不含糖分,所有人群均可食用。最普遍的一种吃法是干魔芋丝,把晒干腌制的魔芋丝加入干辣椒香料,当作下酒菜或者下饭菜绝对是一扫而空的。
绿豆面在渝、黔、湘、鄂土家人居住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代巴人的饮食文化结晶,是张家界的经典美食之一。绿豆面以绿豆、大米、黄豆,经“泡、磨、烙、烫”四道传统工序制作而成。吃起来清热解暑不上火,口感好,老少皆宜,食用方便煮炒皆可,非常受人青睐。由于面条中含有大量的绿豆,而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能为人体重要脏器提供必需的营养。
详细
慈利米粉堪称湘西一绝,红油汤底,咸香微辣,独具风味。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大众最喜爱的米粉小吃。慈利米粉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少不了黄豆,少了黄豆就是不正宗。制作慈利米粉的方法很简单,但需要的配料较多,如豆瓣酱、姜、蒜、十三香等,共需17种以上,虽然制作过程麻烦了一点,但当成品完成后,相信没人能抗拒它的美味。
桑植盐豆腐干的名头其实不必多言,称其为张家界特色小吃的第一,恐怕没人会反对。因为桑植盐豆腐干早在清朝咸丰年间便已出现,在张家界的桑植城内延续至今,曾列为皇宫贡品,名噪京城。盐豆腐干营养价值不低于牛奶,具有着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等功能。因此,爱吃盐豆腐干的人,皮肤一般比较嫩滑、晶莹,很少生暗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