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金莲桥惠山寺前的金莲桥,是市内现存古老的石桥,建于宋,位于惠山寺御碑亭前,是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距今800多年。金莲桥造型古朴,优美匀称。长10.7米 , 宽3.04米 。为三孔石梁桥,每孔有6块石梁,两端为石砌桥台。桥台两端有横帽石梁,雕有怪鱼首和螭首。桥两侧各有华版石,上承石栏,外侧雕刻宋代典型的 “ 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 ” 图案,极为典雅华美,寓意富贵吉祥。石栏杆由莲花状望柱和透空栏板组成,雕有荷叶净瓶和拐杖,桥栏两端还有抱鼓石。虽历代重修,但结构未变,当年的石料有的还留在桥上呢,不过所剩无几,弥足珍贵。
跨塘桥是无锡古运河贯城而过“水弄堂”文化景观其中的一个景观桥之一,与清名桥同在地处南长街区域。古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在2001年古桥因碍于城市交通被拆除。2007年5月南长区政府为凸显吴文化底蕴,保护清长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重建古桥。600年历史的古桥,从此轮奂重光,在跨塘桥上可观赏古运河的美景,相当惬意!该古桥原名阳春桥。
详细
无锡西门桥历史悠久,可以称得上是无锡有史可考最早的古桥,始建于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年间(610年左右),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重建,元代时改建为石梁桥。后历经战乱,反复毁建不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路拓建,路桥对直,原西门桥移位改建,新桥3孔,19米宽,花岗石桥墩,钢梁桥面,跨长37米,于1960年4月完工,桥随路名,取名人民桥。2010年3月人民桥拆除重建,2010年9月总长53米,造价1000多万元的新西门桥正式通车,桥名由原来的“人民桥”恢复为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原名“西门桥”。
扬名大桥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嘉靖年间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军,同治八年(1869),由无锡商人丁明奎等人捐资重建,即现在的三孔石拱桥,桥体用花岗岩砌筑,长42米,宽3.4米,三孔,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式,桥面呈梯形,用条石铺设台阶,七十二石级拾级而上,古朴而典雅,虽历经风霜,但保存完整,风韵犹存。
西门兴隆桥,旧名“兴朗桥”,又名外吊桥,坐落在城西棉花巷外环河上,系单孔花岗岩石拱桥,东西跨向,桥高和宽度为3.5米,跨径为4米,为市级文保单位。该桥相传于明代1573年为防御倭寇入侵,由湖广提学副史邹迪光建,始建为木桥,长6米,宽3.5米,后改建为拱形石桥,桥长21.6米。200多年前,此处商市繁华兴隆,后改名为兴隆桥。
伯渎桥始建于清末,是由地方窑业、茶楼业主等捐款建造的。它俯卧伯渎河,与清名桥相望,左右呼应,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伯渎桥下的这段河道,名叫伯渎河,它是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仲雍“三让天下”来到吴地,定居在无锡梅里,在南门附近开凿的第一条灌溉运河,有了它,无锡就开始有了人类建邦定居的历史。
陆墟桥在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现存一座800多年的古桥。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人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据了解,现在陆区地名的来历,也是从陆墟桥演变而来的。
耕读桥原名西菰渎桥,位于无锡南门外的耕读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都有重建,附近有木栖厅、菰川山庄等明代古迹。重修后的耕读桥为金山石单孔拱桥,桥长27米 ,宽3米 。桥面南北各有石极22 级。桥两面均置石楹联,东联为“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马管留题”,西联为“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云沉孤米水如天”。重建后的耕读桥,风貌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定胜桥位于南长区虹桥下,原名永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是明代宰相莫怀古在此造相府,营建私家花园时,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现桥为清代重建,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历史景观遗迹。至今,只有定胜桥还保持着原汁原味。
梓良桥位于严家桥镇“唐氏仓厅”南面,横跨在永兴河上,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发祥于此的唐氏家族出资建造。2006年6月,该桥及万善桥被定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沿岸还包括“唐氏仓厅”、“唐氏宅院”、“唐家码头”“百米长廊”及沿河驳岸、永兴桥、春源布庄旧址和布庄场等建筑群。该建筑群既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设计理念,又有本土建筑的内涵,将河、桥、码头、住宅、仓储、商贸等有机结合成一体,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气势宏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氏家族发展工商的先进理念和远见卓识,是唐氏家族早期开创中囯民族工商业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