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濯水风雨廊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横跨于阿蓬江上,长658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上建有层塔亭,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是中国西南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和苗族建筑艺术的一种。
详细
程阳风雨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之一、中国十大最美风雨桥之一,其横跨林溪河,是典型的侗族建筑,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桥中亭子飞檐高翘,桥的壁柱、瓦檐皆有雕花刻画,极具观赏性。程阳风雨桥还是目前保存好、规模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详细
宣恩文澜桥又称花桥、宣恩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象征着“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宣恩风雨桥是一座全木质结构的仿古风雨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这些桥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夜间在霓虹灯的照射下更加壮观,是中国十大最美风雨桥之一。
龙津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已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重新修建后的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其不仅具有旅游观光、交通往来的功用,而且还是独一无二的风雨桥商业步行街,桥上就是一座活生生的街市,这一座桥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满满当当都是的市井的味道。
详细
地坪风雨桥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桥上建了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桥长57.61米,宽5.2米,是国家级第五批重点文保名单。地坪风雨廊桥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运用杠杆力学的原理修建而成,它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为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详细
三江风雨桥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内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它将侗族的木构风雨桥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成就了这座在国内长度和规模都名列前茅的特色风雨桥。桥身为水泥结构,可通车,桥上为木质结构,有亭有塔,横跨于浔江之上,精美绝伦,是中国十大最美风雨桥之一。它一共有7个桥亭,全长368米,由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和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
详细
恩施风雨桥是在恩施境内的一座以人行桥的方式跨越清江的桥,主桥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人行桥面,桥宽约18米,桥长约96米;二层是“清和园”茶楼。桥中凉亭、阁楼突起,飞檐翘角,煞是好看。整座桥既有古老风韵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气息和人行景观。恩施的夜色是很迷人的,风雨桥独特的灯光效果更是为其增添了亮丽风采。
详细
西江千户苗寨的白水河上,自东向西横跨了7座风雨桥。苗寨风雨桥整个桥身不用铆钉,都以杉木凿榫衔接,是集桥廊、亭、塔、阁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桥状似长廊,两侧有凳,便行人躲避风雨。入夜,风雨桥的造型在灯光线条的勾勒下,更是轮廓分明,十分好看。
广西民族博物馆风雨桥,位于广西民族村,是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主馆的延伸,占地60多亩,建有广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雨桥。风雨桥屹立在一弯清流之上,恰似长龙卧波,格外壮观;桥上有长长的木廊,既可遮蔽风雨,又防风吹日晒,还可晾晒谷物,互通有无,同时又是一个小小的民族特色市场。这里除了有民族建筑的展示,还有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技艺演示、民族美食体验等活动。
玉屏风雨桥,横跨舞水河,连接着新旧城区,是玉屏老城区连接茅坪新区的重要通道。桥的下部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墩和桥面,上部为木结构的廊桥。廊桥两边为人行长廊,中间为车道。桥面上竖有亭阁长廊,遮盖桥身,彩绘图案,雕刻花纹,供行人避风遮雨、休息纳凉。玉屏风雨桥是玉屏县最具侗族特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