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词,最早源于东汉的“先我而生”,本和身份、影响无关。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启蒙思想从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古老的中华大地,女性意识也渐渐觉醒。于是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风潮,将有学识、有影响力的正面女性人物,也冠上“先生”的名号。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过杰出成就,或者享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工作的女性,是新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下面这篇文章,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下中国近现代史上可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人物,不妨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香凝、宋庆龄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许广平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冰心是儿童文学作家,冯沅君与沈祖棻都是作家、文学史家。张充和在诗词、昆曲、书法上有精深造诣;谢希德是物理学家,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周与良是微生物学家,创办了南开大学的微生物系。
相应的,年纪也都比较大。从已有的例子来看,女性被称作“先生”之时,往往已到知天命之年。对年纪较轻的女性来说,“先生”这一称呼既轮不到自己,也是不需要的。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称一位女老师蔡芸芝为“先生”,他解释说:“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女老师也叫先生。在我的老家河南,那时都是这么称呼老师的,可以说是习惯吧。”刑福义先生也说,中国语言学界知名的女教授如王还、钱曾怡、葛本仪、王宁等,有时也会被称为“先生”。
用以表达说话者的敬仰敬重之情。“女士”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教授”、“校长”等显得一般化,而且太过侧重工作背景。像孙科称宋庆龄为“宋先生”, 更是可以规避使用俗称带来的尴尬,因为辈分上宋庆龄是他的母亲,但是孙科只比宋庆龄大两岁。
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反映。《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关于“先生”的第七个义项,说这是“文人学者的通称”,引用《文选》李善注“先生,学人之通称也”为例。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先生”这一称呼,往往是文化修养与学术地位的体现,其来有自,历史悠久。
宋庆龄,被尊称为“国母”,祖籍海南岛文昌,出生宋氏家族,7岁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14岁就赴美留学。1914年回到国内,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二人结为伴侣共同投身革命事业。在孙中山逝世后,作为遗孀的宋庆龄仍始终维护三民主义,反对“蒋汪”的“清共”和“反共”政策,为主张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就连国际友人也对她赞誉颇丰。无论是从资历、威望、功绩上,宋庆龄都无愧于“先生”称号。
何香凝,女权运动先驱,“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廖仲恺的夫人。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批女会员,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时期,何香凝也一直为之努力和奋斗。此外,她还是画坛杰出的美术家,代表作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谢希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复旦至今唯一的女校长,也是全国重点大学的首位女校长,更有着“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的美誉。她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养出数位中国该领域的领军人才。所著的《半导体物理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教材,这部在1958年都可称权威的芯片专著一经问世,便成了中国芯“破冰”的教科书。可以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教授是属于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李佩,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其本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她曾带头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提升中国科技大学及中科院学子的外语能力,在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贡献巨大。为感谢她的杰出贡献,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林巧稚,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妇产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在胎儿宫内呼吸、妇科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北京协会医院八年的学习和竞争中,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虽然一生都未结婚,却亲自接生五万多婴儿,其中就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此外,她还与新中国第一代西医金学曙等一同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杨绛,本名杨季康,钱钟书的夫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被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同时她还是被尊称为“最后一位先生”的中国女性,见证了105年的发展变迁。杨绛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文字凝练而含蓄,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散文随笔《我们仨》更是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先生可谓是地位崇高。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梁思成的夫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她与丈夫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可以说,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之一。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贡献巨大。此外,林徽因还有着出色的文学造诣,《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诗歌脍炙人口。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有着“世纪老人”、“文坛祖母”的美誉。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写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多部问题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中国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七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后成为我国现代海派小说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心理描绘而著称,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作家陈克华曾言: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沈祖棻,别名沈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我国现当代词人、诗人、文学家,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有“当代李清照”美誉。其丈夫为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二人合称“程沈”。沈祖棻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世人更将其称作“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女词人”。代表作有《别》、《赠孝感》、《妥协》等。
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大家,民国时代重庆、昆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有着“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的美誉。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特别是一手娟秀端凝的小楷,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各版昆曲图录中,她的名字是与俞振飞、梅兰芳等大师连在一起的。一生低调的张充和赴美五十多年在哈佛、耶鲁等几十所名校执教,为传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张充和为“张先生”。
许广平,中国近代女作家,《醒世周刊》主编,曾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保存鲁迅手稿,编辑完成《鲁迅全集》,将鲁迅的杂文十三篇编成《夜记》出版,又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完成了他未竟之业。可以说,如今人们能看到鲁迅的文章和传达出的精神内涵,至少有三分是许广平的功劳。称之为“先生”,是对许广平最好的褒奖。
周与良,中国微生物学家。她是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科主要创建人,一生主要从事真菌分类和应用真菌学研究。在1976-1980年期间,她带领微生物教师,采集微生物标本,并分离出3000株镰刀菌,鉴定出30多个种,填补了中国镰刀菌分类及资源调查的部分空白。还曾组织进行微生物多糖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黄原胶产品的空白,还为我国黄原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她还为建设高水平的微生物学师资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骆玉笙,中国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彩舞。4岁随养父戏法艺人骆彩武在上海、武汉演出;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登台清唱二簧;17岁改学唱京韵大鼓。她在刘派唱腔的基础上,兼融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之长,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骆派。不仅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还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代表作有《剑阁闻铃》、《红梅阁》、《子期听琴》、《击鼓骂曹》等。
冯沅君,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冯沅君先生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半个世纪,倾力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编写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培养了数不清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学者教授。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诗词方向。她是南开大学终身校董、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的她有着“诗词的女儿”的美誉。叶嘉莹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得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