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和阿里马云百度李彦宏并成为互联网的“三驾马车”,推出的微信和QQ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没有大财阀的霸气,没有偏执狂的邪性,甚至没有觥筹交错、长袖善舞的领袖气质,至今一张娃娃脸,安安静静上下班的马化腾,为何能从创新世界的跟随者成为掌握互联网世界话语权的人,并在沉默中缔造出亚洲最大市值的公司?今天我们就看看18年,2万亿,马化腾是如何打造出强大的腾讯帝国的!
马化腾说,腾讯的成功得益于一直通过创新满足用户需求,获得收入和利润,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服务好用户的自然结果。
从创业开始,马化腾就领着腾讯把创新的目标拓展并聚焦到如何更“好用”之上。这是腾讯“一直在抄袭”,但却“始终在超越”的核心原因。
“抄”ICQ开发QICQ(QQ)时,ICQ的界面是英文的,好友和聊天记录是你在这台电脑用了到其他电脑就用不了了,而且只能与在线的用户聊天。马化腾认识到它的问题,让OICQ中文界面,将用户信息储存在服务器,让你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联系”继续,同时还可以给没有在线的用户无限制的留言,最后更在大多数网络公司卖软件的“行情”里,把QICQ挂出来免费下载并试用。
这些极具创新的改良,贴合了本土用户的需求,进而催生了QQ的火爆。这种依靠改良创新大大超越原始创新的成功案例,在腾讯不胜枚举,并最终让腾讯积攒出原始创新的力量,从创新的跟随者成为引领创新、掌握话语权的人。包括今天微信的火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外国巨头没有进来,所以才让它一家独大了。但事实上,只需看看QQ当年是如何超越了畅通无阻并一度大行其道的MSN,以及大家现在是如何体验到微信的创新与“贴心”,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还没有底气把改良创新也说成是创新的当年,马化腾曾面对抄袭的质疑这样强调:抄,也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
马化腾说,创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对产品的不断打磨,资源只是加法,产品力才是王道。
如何洞察用户需求并不断打磨产品?马化腾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却是实践出真知的大师。
他说,做产品开发与用户体验没有秘诀,只有大量用,不断用,慢慢找到感觉。“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小白’发现问题,然后变回专业人员,想为什么这样?怎么解决?”
QQ出来时,马化腾长期假扮用户去聊天,甚至换成“妹子”头像去陪聊,“潜水”侦察用户意见和喜好。QQ邮箱刚出来时,如今被奉为大神的张小龙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马化腾亲自参与为期将近两年的改进,以400多项创新点最终获得成功,其中近300项是他本人发现、提出并主持解决的。
微信出来时,他天天在线上,“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很多人经常在凌晨三、四点,接到他具体到某个符号的改良邮件。
有人说,腾讯有那么大的平台,随便做一个产品出来就能成功,但马化腾看到的是硬币的另一面:如果你的东西不好就出来丢人,平台越大你的人就丢得更大。所以到现在,很多权他都下放了,但产品,必须一一亲自把关。
至今,马化腾依然一有空就泡在网上,了解和体验腾讯的各种产品,也深入敌后,“侦察”全世界新兴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对标思考,借鉴创新。
18年,2万亿,似乎与“慢慢走”这三个字很不和谐,但腾讯的很多产品和业务,真就是慢慢走,走上来的,其规模也是靠长期健康成长出来的。
腾讯刚成立时,马化腾就想做门户,但算盘一打,钱不够,放弃了。然而这个目标始终在他心里,而且他还经常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干得起?包括创立门户的策略既定后,也同样是先易后难,从娱乐八卦开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腾讯网已是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
腾讯现在很厉害的游戏业务,也是从容易的代理开始,交了学费学了乖才自己开发继而做大。自己开发时,同样是先从难度低、胜算大的棋牌游戏入手,然后慢慢走,稳步走,最终10多年咬紧目标不放松,走到了今天的全球最大。
经营上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腾讯,在产品运营上同样如此。让腾讯备受争议的“抄袭”与“模仿”,换种说法则是马化腾求稳的象征。能力和条件有限时,他喜欢从学生做起,利用现有资源,站在巨人肩上,获得更有确定性的成绩。
马化腾曾以7个维度分享自己的产品乃至管理创新经验。包括: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贯穿7个维度的中心思想也是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再加上快步推进。
一个产品什么时候推出去,怎么推?通常是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速度第一完美第二,即便产品不咋地,也大干快上,拼命狂奔;一是完美第一速度第二,总是希望尽善尽美之后再出去。
马化腾认为,没有真正完美的产品,只有更接近完美的产品,走出一条不同于这两者的新路,也就是他经常强调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要等到完美再开干,但也不要一上来就干那么大,而是要及时开干,及时改善,让产品和市场齐步向前进。重点是:允许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在团队管理上,马化腾也是稳中求进,小步快跑。现任腾讯总裁的刘炽平便是个这样的例子。刘炽平因协助腾讯上市与马化腾相熟,他先是被马化腾挖来做了首席战略投资官的职位,在历经一年的历练与考察之后,才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对比其他一些大公司常常空降陌生的大总裁,这样的操作显然更具稳定性和确定性。
马化腾早一直坚信,网络价值的总和会随着网络用户数以平方的速度增长,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遵循的是回报递增原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而且一直持续进步,哪怕是每天进步一小点的积累,乘上这个回报递增,都会最终形成强大的爆发效应。腾讯今日的辉煌,可谓是这一理论的最好印证。你我眼中突然出现的亚洲之王,正是18年持续进步的积累,乘上平方速度增长的回报递增,在被资本市场点燃之后核爆出的巨大力量。
所以,年轻人,不必心太急!有目标,抓紧干,别着急,就像马化腾说的,自己跟自己比。很多事,心稳了,事才稳;心要稳,就不能心太急。
腾讯是马化腾与张志东等同学、同事合伙创立的。不少合伙创业者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家股份差不多,没有真正的老大,走着走着就扯皮内耗,散伙了事;再是一股独大,说好的团队作战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人的孤独战争。
腾讯从创立开始,就更好地防止了这些问题。公司创立资金几乎都是马化腾出的,但他让其他几个人的股份加起来达到52.5%,也让自己保持了单一最大的47.5%,进而在调动大家积极性与确保自我领导地位间找到了好平衡。
马化腾还从一开始就把责权与分工做得清晰。大家技术、业务、行政各有侧重,既独立负责又紧密配合,同时还提出任何决议都要两个创始股东同意,算是一起步就走了集体决策与领导的道路。
马化腾说,公司高速成长的两个重要前提是合适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他把任正非当作最尊敬的企业家,也不断学习任正非管理华为的经验,持续对腾讯进行着组织与人才优化。比较大的动作包括:2006年,以业务部门负责制推动组织再造,将创始团队的权利逐步下放给职业经理人;2012年,从业务部门制升级到事业群,形成直至今管用的格局。
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副手作为潜在接班人是腾讯给管理者的硬指标,也是马化腾在产品和用户之外最较真的事。“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如果不培养,他的回答是:“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同时,腾讯也积极从外面引入高级人才,确保团队始终领着事业发展而不是反过来。
马化腾强调团队成员应有互补性,并能拥抱变化。他在人才选拔中重视人品,要求对方必须正直。“不拉帮结派,不搞公司政治,坦诚、简单、实事求是,不会顾面子问题而坚持己见。”
这些年走下来,腾讯的团队建设成就、团队的互补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可谓有目共睹,这也是公司能在PC与移动互联时代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不断培养新人的马化腾,对一起创业的老革命也是相当优待。到今天,张志东、陈一丹、曾李青都已离开腾讯的管理层,但都被腾讯以终身荣誉顾问恭敬地“供奉”着,反观其他一些创始人走到形同陌路的情景,也是格局大不一样。
对资本,马化腾也始终掌握主动,这也对腾讯的稳健发展功不可没。从一开始,他就坚持投资者不能控股,企业运营必须腾讯团队全面负责,而且要求对方能在钱之外提供其他支援。
马化腾坚信:一家公司成功的关键是团队的合作,团队合作有赖于好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由上层建筑决定。他和管理层始终推崇相互尊重、人人平等,低调务实,一起创造,共同分享的精神,这也是腾讯的文化。
马化腾把平等与尊重从自己做起,在公司内部,大家都对他直呼其名;他会给基层员工写邮件、按电梯;基层员工也可以对他提出批评,当然,更巴不得给他写邮件,为他按电梯。
腾讯的创业精神是共创共享,而且两手都够硬,在优秀的公司都会有的常规动作之外,搞出一套腾讯的特色和绝技。
共创方面,内部PK是腾讯的一个绝招。做微信时,同时成立了几个团队,用不同方法往上打;决定进入电影产业时,也是一下子成立了两家公司——企鹅影业、腾讯影业。现在,这种内部PK已广泛应用到各种产品及业务乃至管理环节,甚至可以总结说,在腾讯,打败外人要从打败自己人开始。
腾讯一直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内外舆论。在内部,公司言论自由,建议和意见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复和交流。对外,除了对一篇“狗日的腾讯”动怒之外,腾讯很少有什么要追究不良舆论的声音,包括微信公众平台上,时有自媒体端腾讯的碗,骂腾讯很操蛋,但也没见腾讯怎么着。
到今天,腾讯的成绩还算可以,但依然很少对外吹牛皮,更少去指点江山,说这个不对、那个不行。这也和马化腾的文化有关。他追求的是:埋头苦干,用事实说话,成功来自不断打败昨天的自己。
心直口快的马云曾经公开说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烂了,批评腾讯的收购,老百性都看得懂,这就错了。但面对“怎么看阿里的市值?”、“怎么评价马云?”无论你怎么下套,无论什么时间,马化腾均以“今天不评论同行”为由绕开了。如果非要说点什么,那也是,“其实我们私交非常好”。
腾讯从创立开始就有发开工红包的传统,至今还在坚持。每年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天,马化腾会在办公室亲自发红包,有员工会从凌晨就开始排队,规模常常几千人,场面蔚为壮观。这个文化,不但让腾讯在吉祥中展开新年新气象,甚至还催生了史上最经典的创意:2014年,微信选在春节推出“微信红包”计划,一夜之间席卷大江南北,为其打赢金融支付的关键一仗。
曾经,腾讯被称为是“全民公敌”,因为它贪得无厌,什么产品都要做,什么钱都要挣,而且拥有几亿用户的强大“垄断力”。
这还引发一场载入史册的战争——奇虎360对阵QQ的“3Q大战”。这场战争,两家公司打了整整四年,最后还闹上法庭。
马化腾的厉害在于,他虽然赢了官司,但却面对现实,尊重事实,并最终自我超越和革新,带领腾讯走向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事实上,在“3Q大战”伊始,马化腾就已对腾讯的封闭以及什么产品都自己做有了警惕和检讨。2010年底,他发表《关于互联网未来的8条论纲》,宣布腾讯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期,在公司成立12周年的当天,他发出内部邮件:“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从那时起,腾讯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件大事。当时,马化腾就以非常前瞻的观念提出:互联网将把人从组织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并以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喻,提出要腾讯要实现一个目标: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才能。
最近两年,马化腾更以腾讯自己只有“半条命”,另外“半条命”要交给别人来推动大开放与大调整,持续将腾讯的资源和平台与全社会共享。
这“半条命”,既让腾讯在道义乃至社会责任上站到崭新高度,也为腾讯赢得天空海阔的发展空间:它舍掉了半条命,却换来无数创业创新者豁出整条命,跟着它一起往上打并且把成果与它共享。比如微信公众平台俨然已是最大的媒体,这背后,它成就着多少人,多少人又在成就着它?若这还不是天下最美好的生意,恐怕也是找不出更美好的生意了。
从2010年转向开放到今天,马化腾的“半条命”已爆发出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正是靠着这“半条命”,换来无数创业者把整条命跟腾讯绑在一起往上冲的巨大想象力和爆发力,市场才如此看好腾讯,并一手将它送上了亚洲股王的宝座。
而马化腾的目标还更高远,在给合作伙伴的最新一封信中,他不但明确表态“我们只做连接”,更提出要从“腾讯的开放平台”成为“大家的新生态”,相信“这个新生态会越来越像一座森林。”
即使到今天,马化腾依然保持高度的危机感。腾讯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时,他就曾公开说,“心里相当不安。”今天想必是更加诚惶诚恐了。
这里面,有他从外面看到的危险,那么多千亿美金的公司不几年就连百亿美金都不值了。也有他对腾讯的居安思危,他多次说过:“微信如果不是腾讯做出来,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个公司的话,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
而且,他有过看走眼的案例。Facebook刚上市时,他买过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穿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熬不住了,25块就卖掉了。”到现在,Facebook的股价120多块,市值比腾讯还要大。还有,腾讯曾经投资一个公司,但一看对方的用户都是未成年人,也是兴趣缺缺,最终错过了历史性的契机。
马化腾说,一个公司大了,成功了会有自满、安逸的情绪,会内斗。因而,他总是和他尊敬的任正非那样,想的都是危机,身体力行地把危机感往下传递:“外面给你掌声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永远要想到,好多大公司都那么轻易并且不可预测地倒下了,有些尸体都还温着。”
腾讯能在激烈竞争中屹立并持续领先,也得益于公司一直在居安思危,一直在“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看着田里的”,一直在不断打败昨天的自己。
当年刚起步时,腾讯靠无线增值服务获得了很好的利润,马化腾不但没有满足,反倒认为这种把命运交给别人(电信运营商)的日子太危险,所以抓住机会推出了QQ商城、游戏等一系列多元化自主业务。微信出来之前,腾讯已经是老大了,而且已经有了手机QQ,但马化腾高度危机,不惜自己打自己,最终防止了这个核武器成为别人家的……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在每个关键点上,但凡马化腾多点满足或自以为是,腾讯恐怕都已是另外的局面了。而曾经不可一世,今天走到另外局面的人,无论在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可谓比比皆是。
马化腾的这些创业故事曾广为流传或内部留痕,这也成为人们了解他作风与精神的关键。
马化腾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那些卓越的企业家一样,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做一点事。2016年上半年,他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捐出1亿股腾讯股票用于改善会。目前,这笔捐赠的价值已超过200亿港币。马化腾不只是一个企业家,他也是一个慈善家。未来腾讯又会在马化腾的带领下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