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十大误区
误区一:过分迷信环保建材,认为使用环保材料、购买环保家具,就不会出现室内空气污染。
装修过程中使用环保建材有助于降低室内有害气体,但并不是说一点都不含有害物质。
首先,我国的绿色建材国标并不理想,市场上所谓的E1级环保建材,跟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因为在制定环保建材标准时,由于顾及国内多数建材企业的生产水平现状,相关行业监管部门也只是尽量向国际标准靠拢。
其次:即使全部应用环保建材,最后得到的空气质量也可能超标。由于大多数环保建材只是有害物质含量和散发的有害气体低于一定标准,并非根本不含有害物质、不散发有害气体,加上装修的设计、居室结构、通风状况等因素,会产生有害气体的“叠加效应”,所以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还是可能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物的超标。
误区二:认为选择价格昂贵的材料和家具,让大型装饰公司装修,装修污染就能避免。
俗话说“无醛不成漆,无笨不成胶。”
即使价格再昂贵的材料和家具,其内部也是使用脲醛树脂生产的,包含的游离甲醛相同;而所有的高档油漆,一半都是苯系物等溶剂。只要使用了这些材料,就会带来污染。
误区三:完全以气味来判断污染物的有无,认为装修完的房间气味不大就是安全的。
像人类的健康状况一样,室内环境也有健康、亚健康、患病三种形态,而且许多有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
像对待疾病一样,居室空气环境也需要预防、保健、治疗;如居室的保健医生一样,专业的室内环保公司通过提供环保处理服务,为您营造更健康的居室环境。
误区四:完全依赖短期的通风处理,认为新房子通风一段时间,空气质量就能达到安全标准。
通风处理作为基本环保措施,对室内污染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但因为有些有害物质会缓慢释放,比如甲醛长达3-15年,绝非几个月通风换气就能解决问题,在其密集散发期1-3年内,您要冒较大的致病、致癌风险。而且多数居室、写字楼新风换气并不理想,通风作用会大大降低。
另外以甲醛为例,它分游离、吸附、结合三种状态存在。只有游离状态的通风处理能消除,且须是正常风速的4倍以上。
误区五:过分依赖植物,认为在家里放置几盆植物就能完全吸收污染物。
一些植物确实可以一定量的吸收某些有害气体,如可吸收甲醛的植物有吊兰、芦荟等;而常春藤、铁树、菊花这三种都有一定吸附笨的功效。
但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夜间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对人体不利,特别是对花粉、花卉容易过敏者。
植物去除有害气体的功效很有限,充其量只能作为室内环境治理的辅助手段。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只有当室内空气轻度的污染时,植物才能为去除异味起一点小的作用;当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时,植物就无能为力了,甚至植物本身都会被有害气体熏死。
更何况即使植物在吸收有害气体,那么,人不是同时也在吸收有害气体么?
误区六:认为使用食醋熏蒸等酸性物质就能清除室内空气污染物。
有消费者尝试熏蒸食醋去除家庭装修后的异味。专家指出,食醋属于酸性物质,有微弱中和空气中氨气的作用,但不会和甲醛等其他有害成分发生反应。次氯酸等氧化剂的使用也只是短期效果,对于甲醛含量较高的密度板等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加快其挥发了。
误区七:采用气味掩盖法,认为使用菠萝、橘子皮、空气清新剂等就可以消除空气污染物。
有人认为:在每个房间放上几个菠萝可以消除油漆味,大的房间多放些。菠萝会挥发香气,起到一定的遮盖作用,但并未分解清除有害物质。另外,菠萝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挥发后最多起到加湿作用,可以起到溶解甲醛等有害物质的作用,但一旦干燥,甲醛就又会挥发出来。
有些人甚至在房间和衣柜放置泡茶后的干茶根,希望帮助清除毒气,殊不知,茶根在这方面的功效就像干树叶和卫生纸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吸收和分解的作用。
误区八:认为使用空气净化器就能完全去除甲醛等污染物。
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和活性炭相似,都是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吸附部分污染物,即便现在市场上一些价格不菲的高档空气净化器同样是利用活性炭进行除味、去毒。
空气净化机只对游离在空气中的甲醛有一定作用,不能解决吸附、结合在家具里面的甲醛,而且空气净化器必须要一直通电开机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空气净化器使用几个月后效果就会明显下降,到最后甚至起不到任何做用。
误区九:老房子,已经入住的房子没有关系。
苯和TVOC之类的污染物,在房间通风三五个月后,可以减少到一定标准之内,甲醛是会随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成倍挥发,因此夏天是甲醛挥发的高峰期,而这并不是说冬天甲醛就不挥发了,而是挥发慢一些而已,且甲醛在常温下为气态。
况且晚上门窗紧闭,熟睡后的人无法感觉周围的有害气体,经过一晚上的积累,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已经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
误区十: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生病,却不知是室内污染物造成的。
大多数的消费者在生病时只顾到医院,却想不到患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忽视室内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而在医药费上花了不少冤枉钱,无法根治。因此,装修后及时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发现有污染及时治理,也才能最大限度的远离疾病。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