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病因 儿童抽动障碍治疗方法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天行健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儿童抽动障碍病因主要有哪些呢?儿童抽动障碍治疗方法有哪些?在此,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病因

抽动障碍的病因不清,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

1.遗传

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与Tourette综合征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寄养子研究发现其寄养亲属中抽动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血缘亲属。

2.神经生化异常

抽动障碍可能存在DA、NE、5-HT等神经递质紊乱。多数学者认为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与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多巴胺假说也是Tourette综合征病因学重要的假说。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5-HT异常等有关。

3.脑结构或功能异常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结构MRI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部位尾状核体积明显减小,左侧海马局部性灰质体积增加。对发声抽动的功能MRI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和下丘脑区域激活异常,推测发声抽动的发生与皮层下神经回路活动调节异常有关。

4.心理因素

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或者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状,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5.免疫因素

研究显示患者的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

1.基本症状

主要表现为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从抽动的复杂程度来分,又可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两种形式。运动抽动的简单形式是眨眼、耸鼻、歪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抽动可发生于身体的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复杂形式包括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发声抽动的简单形式是清理喉咙、吼叫声、嗤鼻子、犬叫声等,复杂形式表现为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控制不住地说脏话)等。

抽动症状的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却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症状。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学习压力大、患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2.临床类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 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多首发于头面部,可表现为眨眼、耸鼻、皱额、张口、侧视、摇头、斜颈和耸肩等多种症状。少数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如清嗓、咳嗽、吼叫、嗤鼻、犬叫或“啊”、“呀”等单调的声音。也可见多个部位的复杂运动抽动。部分患者的抽动始终固定于某一部位,另一些患者的抽动部位则变化不定。该亚型起病于学龄早期,4~7岁儿童最常见,男性居多。抽动症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美国诊断标准要求至少持续4周,本亚型病程要求不超过一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多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一般同一患者仅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一种形式。抽动部位除头面部、颈部和肩部肌群外,也常发生在上下肢或躯干肌群,且症状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抽动的频度可能每天发生,也可能断续出现,但发作的间隙期不会超过2个月。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

(3)Tourette综合征 也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呈间断性,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动。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逐渐累及到肩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增加。其中约30%出现秽语症或猥亵行为。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间隙期不会超过2月。病程持续迁延,超过一年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伴有注意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如Tourette综合征50%~60%合并ADHD,40%~60%合并强迫性格和强迫症状,少部分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睡眠障碍等症状。

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短暂性抽动障碍或症状较轻者可仅采用心理治疗。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

1.药物治疗

(1)氟哌啶醇 有效率60%~90%。每天1~2次,观察3天~7天若副效果不明显则增加剂量。在加量过程中应根据治疗效果和副反应调整剂量。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2)泰必利 有效率76%~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头昏、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

(3)可乐定 可改善抽动症状,有效率50%~86%。该药还可改善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对合并ADHD,或因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ADHD而诱发抽动症状者首选此药。目前国内主要为透皮贴剂。副作用有嗜睡、低血压、头昏、口干等。

(4)利培酮 已有报道证实利培酮治疗本病有效。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2.心理治疗

主要有心理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调整家庭系统,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减轻患者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证据支持,习惯逆转训练等行为治疗对矫正抽动症状具有肯定的疗效。

3.其他治疗

对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尝试采用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如壳核囊切开术。但在此领域专家的共识是:DBS治疗还处于研究初期,尚需设计严格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治疗困难的患者和受影响大的患者、儿童期不建议使用。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人工受孕的9种方法 人工受孕注意事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夫妇可以通过人工受孕的方法怀上小宝宝。广义的人工受孕包括了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这两种技术,包括试管受精、利用成年人的细胞受精、人工授精、利用捐赠的精子怀孕等九种方法。进行人工受孕还要注意夫妻双方要进行身体检查、术后2周内禁止过性生活、回家后要避免剧烈运动等,下面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
备孕 孕产妇
2717 50
剖腹产护理注意事项 剖宫产坐月子禁忌事项
剖腹产护理注意事项有哪些?现在,越来越多的准妈妈在分娩时采用剖腹产的形式,那么,经历过剖腹产后,产后坐月子就是尤其重要的事情了。下面小编从产后不宜平卧、不宜静卧、及时排便、严防感冒四点告诉您剖腹产后注意事项;同时对剖腹产术后的自我护理以及剖腹产产妇坐月子注意事项也做了详细阐述。
人工受孕过程是什么 人工受孕步骤和流程 人工受孕过程疼吗
人工受孕帮助了很多不孕不育的夫妻实现了成为父母的梦想,那么人工受孕过程是怎样的?人工受孕过程疼吗?首先,需对接受人工受孕的不孕女性做详细的妇科检查,然后选择女性排卵期,将男性精液用人工方法注入女性子宫颈或宫腔内。下面,就来了解下人工受孕全流程。
备孕 孕产妇
5410 45
婴儿需要绑腿吗 婴儿绑腿科学吗
婴儿需要绑腿吗?老人们总说给孩子绑腿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风俗,早点绑直能让孩子的腿长得又直又长,还可以预防罗圈腿和X型腿。但是,现今科技和医学都十分的发达了,对于这些绑腿问题,医生是绝对不会提倡的,现代人体学和医学的充分实验证明,孩子刚出生时,腿会微微的向外翻转,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外力矫正,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就能逐渐长直。如果采取外力强迫孩子保持伸直状态,反而会对孩子的腿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孩子的踝关节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宝宝爱吃手是怎么回事? 婴儿吃手怎么办
宝宝爱吃手是怎么回事?说起宝宝吃手,很多家长担心吃手很不卫生,宝宝会因此受到细菌或病毒的入侵。因此,从宝宝第一次开始吃手就应该帮他纠正,想方设法阻止他或她把手放进嘴里。可宝宝们会锲而不舍地吃手,甚至用哭闹来表达他们的不满。那么,为什么宝宝喜欢吃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