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的方法有哪些
1、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2、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3、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4、诊脉的手法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诊脉的临床意义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形象。脉,主要反应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盈亏脏腑信息变化等。象,是思维观物比类取象,脉以象解。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复杂追朔起源,同而为一。
人,生于自然,天地人一体,《内径三部九侯》阐述了天地之至数,源始于一,终于九,合与人形。因此,脉象分为天地人三部,部有三候,三有三之,合则为九,九为九藏,神藏五,形藏四。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脉诊永远是中医临床的核心。
古典哲学生命整体观引导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的成熟,通过,从外知内,以表知里,阴阳与营卫,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来确定因果关系。说明脉学是智慧的学问,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所以,中医脉法诊病是临床必不可少的手段。清代有医学家说,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轻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临床四诊,其中脉诊为主参,医生不但要治疗患者主诉之症,还要告知未出现症状反应的隐蔽疾病,且给予同时治疗,如果脏病不管腑,腑病不管脏,本病与传遍,无主无次,乱施疗法,实属无德暗杀之过。脉诊是中医临床诊病治病的最高境界,古代,医生跋山涉水出诊,三指切脉定音,具症施治,而不是现在社会,什么都用一种疗法,看看视频看看图片就能治病,岂不是笑谈?实属误人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