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和民间文艺等方面。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整理了广州传统文化知识大全,告诉大家广州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广州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又有哪些呢?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包括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了解详情】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美食节等。【了解详情】
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所谓“食在广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州人爱吃、会吃是天下闻名的,广府菜也是粤菜的代表。广府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关、湛江等地,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各国各地的饮食企业来穗发展。各著名外乡特色菜馆纷纷在穗落地生根,经营风味菜,如东北菜、淮扬菜、川菜、湘菜、意大利餐厅、西班牙餐厅、日本料理店、韩国料理店、特色酒吧和茶艺馆等各种新型餐馆,与广州菜、客家菜、潮州菜一起丰富了广州的饮食市场,形成多品位、多风格的饮食文化,为“食在广州”增添了新的内涵。
广州地区的婚嫁习俗,传承了中国传统婚俗三书六礼,同时兼具地方特色。随着时代进步,保留下来的习俗主要包括:过大礼、回礼、搬嫁妆、安床、上头、铺床、迎亲、过火盆、敬茶、踩床、压床等。其中过大礼是在婚前20天左右举办订婚仪式,男方需要拿着礼饼、生果吉子蓝、两对野子、对联、茶叶、芝麻、鸡鸭鱼肉、准备好双喜贴盒,这些物品男方在去女方家的时候都要准备齐全。回礼是指女方回礼,石榴一对、金莲藕船、连理芋头、添丁姜、扁柏、芙蓉、桔子、茶礼油麻...... 【了解详情】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和其他地方一样,广州市也存在各种禁忌和忌讳。其中在生活饮食上,广州的忌讳较多,如忌讳吃饭时用筷子敲打碗盆;吃完饭之后不可以说“好饱”、“饱死啦”之类的话;忌讳“汤捞饭”,忌讳煮“七道菜”;吃鱼不准先吃头,也不能先挑眼、更不能翻转鱼身;饭中停餐不能横着放筷子等。【了解详情】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粤剧是“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外江班”演唱的昆、弋、梆、黄诸腔,又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方言,并且吸收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和广东民间音乐而形成的戏曲剧种。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在元朝时从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岭南木偶戏操纵技法以细腻传神著称,主要可分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几种类型;雕刻制作以传统地方戏剧的行当为蓝本,雕工细腻,以木偶双眼的组合联动装置为一绝。岭南木偶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有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特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派古琴艺术主要流传在广东省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岭南派古琴艺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在曲目、音乐结构、音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清和淡雅、温柔醇厚、优雅恬静的风格。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静的境界,代表作品有《水东游》、《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神化引》等。岭南派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构筑出传统文人抒情达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殿堂,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实践中,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了外来音乐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音乐品种。它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代表性乐器,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鳌鱼舞是番禺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鳌鱼舞是鱼灯舞中的一种,鳌鱼舞雄雌各一,在舞蹈表演情节和道具制作上均显示出水乡特有的色彩。鳌鱼作为鳌鱼神、渔民保护神,是沿海一带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早期自然崇拜的产物。鳌鱼舞所表现的魁星与两鳌鱼的故事,是对祖先与家族图腾的一种附会,有很浓郁的家族祖先崇拜色彩。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珠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粤方言地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及华人聚居地区。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的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电子琴等等。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粤语讲古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样式,讲古艺人大量运用本地的民间成语、谚语、谶语、俗语和大众化的生活语言,对书目进行加工润饰,使之成为粤方言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长篇章回小说,还包括现代生活题材和广州民间掌故,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成为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这种娱乐形式还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可以寓教于乐,是陶冶情操、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
洪拳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武术,为广东南拳“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首。洪拳最早盛行于花县、禺北一带,现于广东各地及海内外许多地区都流传甚广。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等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有龙拳、虎拳等单形拳术,亦有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混合形拳术。洪拳风格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拳势威猛、重实战。其拳术套路有“一点,两手,三展,四门”的特点,被视为南拳代表。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和白云区钟落潭镇竹料村流传的洪拳传承有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练功方式和拳法套路。
广绣指流传于广州及其附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与潮绣(广东潮汕地区的刺绣)合称粤绣,为四大名绣之一。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描述了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广绣的文献记载。自明清以来,随着广州国际贸易地位的上升,广绣制品大量外销。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象的肌理,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题材广泛,尤其擅长表现岭南风物,如荔枝、红棉、百鸟等;色彩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灰塑是岭南地区一种非常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之为“灰批”。灰塑一般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门廊、山墙等部位。它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稻草或草纸,特制成草筋灰和纸筋灰,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现场制作。高浮雕和圆雕需用瓦筒和铜线捆扎成骨架,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再加绘上各种色彩。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广州玉雕技艺历史悠久,汉代广州的玉雕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明清时期渐趋繁荣,民国时期十分兴盛。广州玉雕工艺品主要有首饰和座件两大类。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见长,技艺深厚,雕法细腻,花色品种繁多,追求创新,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内蕴。技艺中最具特色的工艺为:通雕玉球、镶嵌和车制工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之一,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其总体艺术特色可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座件中的一大类)这几类。其中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榄雕中的传统题材,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流传。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民国时期,牙雕商号和生产作坊集中于广州大新路,形成一条著名的象牙街。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牙球、象牙船、微刻书画为代表,其中象牙球是最富特色的品种,一块完整的牙料被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牙球,层层转动自如。如今,象牙球可镂雕至五十多层。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广州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富于传统风格,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艺术和家具造型手法,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追求富丽、豪华,雕工繁复而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深厚。此外,还注重镶嵌艺术的发挥,擅长使用各种装饰材料,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广式家具不但反映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也烙下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印痕。
广彩即广州彩瓷,是我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间,将景德镇的素瓷运至广州加彩后出口成为外销瓷出口的一种趋势,广彩由此出现并日益兴盛。清中后期,广彩形成独特风格,并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它构图丰满、金碧辉煌,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迎合了西方人的喜好,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彩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
中华老字号潘高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潘氏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长春洞”。1935年左右,潘郁生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加入香料、糖浆和苯甲酸等,制成止咳化痰的新药,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很快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止咳药。此后正式树起潘高寿药行的招牌,专营枇杷露。如今潘高寿围绕着养肺治肺的重点,多品种、多剂型地发展其它治疗药物。
中华老字号陈李济由陈体全、李升佐两人创建于公元1600年,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制药企业。400年来,陈李济坚守“以诚为本”“同心济世”的文化传统,受到民众广泛认同,曾得清同治皇帝御赐“杏和堂”,并作为商标沿用至今。陈李济致力于搜集民间古方、验方,经独特炮制推出各种良药,并首创蜡壳药丸制作工艺,还创制了对祛风化痰有绝佳效果的百年窖藏陈皮。目前陈李济产品种类多样,畅销各地,在海内外享有"古方正药"的盛誉。
乞巧节是富有民族传统韵味的女性节日,起于汉代。广州的乞巧节更具有特色,七夕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把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焚香点烛,对空跪拜,并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比巧。广州乞巧节仪式包括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以天河区珠村和黄埔区横沙、文冲、茅岗等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
“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现今我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场所。南宋时,波罗诞已有“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的盛况,明代之后波罗诞变成民众祭祀、会亲、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为海神诞期,许多民众都前来南海神庙“游波罗”。波罗诞的民俗活动包括水上庆会、四乡会景(即五子朝王)、化妆巡游、龙狮相会、飘色表演、大戏杂耍、龙舟盛会、文人雅集、“万花舆”、花朝节等,还有波罗鸡、波罗粽、波罗符等特色产品,异彩纷呈。
飘色是一种综合运用材料、力学、音乐、装饰工艺,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在广州,比较著名的有沙湾飘色、潭山飘色等。其中,沙湾飘色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其产生发展与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有很深的渊源,是北帝诞迎神赛会队列中的一队;色梗设计制作是飘色的关键环节,其形状既吻合故事情节,又能承托重量,并通过巧妙的连接使之伪装无形;色仔娇小玲珑、服装艳丽、人物扮相俊俏,给人以奇、美的艺术享受。
20世纪90年代,广州兴建的现代风格建筑有两大特征。一是以造型简洁、大面积幕墙、外饰色彩鲜明为标志。其中高层写字楼的代表作有中信广场、东山广场等,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外形线条简洁,反映了城市的时代精神。文化建筑的代表作有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市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等。二是外形通透,充分采用高科技施工技术和多种新型建筑材料,将结构构件暴露于立面,同时充分考虑环保、节能,并具有智能化。代表性建筑有发展大厦、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广州体育馆、羊城晚报印务中心等。
广州是中国最早通关的口岸,华侨众多,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兼容性。在广州的街头随处可见西方古典建筑的符号,如广州的“骑楼”就是将西方建筑形式--券柱廊式结合广州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而形成的建筑形式。这种中西结合、别具特色的岭南建筑风格在90年代得到延续和发展。如广州中国市长大厦、发展大厦等商务写字楼,在首层运用“骑楼”等传统岭南建筑设计手法。另外岭南建筑风格在新型住宅小区建筑中得到了比较多的运用。如星河湾、华南碧桂园、广州雅居乐、华南新城、中海名都、汇景新城等居住建筑较多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元素,展现出岭南建筑文化兼容并蓄的风格。
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广东人喝汤的历史来源已久,这与岭南水土湿热有关系。所以广东人有无“汤”不成席一说。无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到酒楼宴客,首先上台的必定是汤。而且广东人认为喝汤最有营养,适合养生,所以广东人煲汤用料都精细讲究,汤的种类也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而改变,而且煲汤多用砂锅,因为这样煲的汤才鲜浓、够火候,才算老火靓汤。而喝老火汤是广东传统的养生之道。长年累积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州凉茶一起成为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