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的由来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互联网说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七夕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相传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所以,民间也借由次佳节,传承下来一系列的风俗习惯,以此表达对爱情、婚姻的美好祝愿。一般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不过你知道七夕是如何由来的吗?下面就一起看看乞巧节的4种起源说法吧。

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七夕节是象征爱情的节日,是纪念“牛郎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在农村,七夕节的别称有很多,最常听到的是“乞巧节”,还有“女儿节”,“穿针节”等说法,其实是,过去农民对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

乞巧节的历史渊源

1、自然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天官书》[正义]:“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开元占经》卷61引石氏曰:“牵牛生于列泽之邑,以主越国”。按:牵牛星是吴、越之地的分野星。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所对应地面上的具体地域分野,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2、时间数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3、七姐诞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姐诞”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拜七姐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最早记载,于是人们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认为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其实,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牵牛婺女”自然天象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汉代之前就有了,“乞巧”是“七姐诞”诸习俗之一。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4、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请勿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10首适合国庆唱的歌 庆祝国庆节的歌有哪些 十一国庆歌曲大全
在全国一片欢乐气氛中的国庆佳节中,歌曲是最简单明了表达人们喜悦的方式。在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中,有哪些歌曲适合国庆节呢?哪些歌曲是在庆祝国庆节呢?庆祝国庆节的歌曲有很多,《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今天是你生日,中国》......下面小编为你们整理了适合国庆节唱的歌曲,一起看看吧。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16个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更是流传下来许多有名的传统节日,其中一些节日的影响力甚至辐射到其他国家,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中国16个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来看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吧。
描写谷雨的诗句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谷雨古诗赏析
古人的感情常常会通过一些诗词来表达出来,尤其是一些特别的时节,遇景便会有感而发,写下一些诗词。对于谷雨这个节气,古人们有哪些感触呢?描写谷雨时节的古诗其实有很多,下面一起来欣赏谷雨时节诗词大集锦,以下是谷雨优美诗词汇总。
2025年节日大全 2025年全年节日出炉 2025年日历全年表
节日活动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长期生产活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时期举办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当然世界各地也有各种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也有自己的节日,那么2025年节日活动有哪些呢?中国节日有哪些?国际节日有哪些?一起来看看2025年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 ★★★★
65w+ 163
中元节文明祭祀方式 中元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中元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奠先人的传统,旧时多以实物祭奠,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造纸业的出现,人们将思念写在纸上,宣读后进行焚烧,后面演变成以纸做钱向先人进行祭奠。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应有所扬弃。如果再行延续,势必会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中元节文明祭祀势在必行。可以通过网络祭祀或者可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替换蜡烛、纸钱等文明祭祀方式。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