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是我国文明发祥地之一,包括滇、黔、桂、粤、湘、赣等六省区及港澳地区。古代百越族在珠江流域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后来汉文化进入岭南,与百越族文化融合,在后来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岭南文化这一文化样式。岭南文化包括多种,分为广东、桂系和海南三大块,广东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和高凉文化,其中广府文化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常被作为广东文化的代称。
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又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外粤语华人社区,这部分地区的人也被称为广府人。广府文化是粤珠三角地区和港澳的主流文化,历史上港、澳在被英、葡殖民之前一直属广东管辖的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州府县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行政建置关系。
香港早期属于南越文化,但清初大量粤东客家人移民到香港,香港形成以客家人为主与其他民系杂处的文化。鸦片战争以后,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在香港快速传播发展。另外大批珠三角广府人迁居香港,带来的广府文化覆盖香港大部分地区,加上英当局没有在香港采取同化的文化政策,中西文化得以相互并存、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现在的香港文化。
1887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澳门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了国际贸易自由港,大量闽粤的商人和内地的居民蜂拥而至,通商和传教的英法德意等西方民族,以及越南、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东方民族也从五洲四海汇集于此,多种文化在此交流,最终形成了澳门间距深厚内涵的中华文化以葡萄牙文化为持质的西方文化共存的独特文化。
粤港澳三地以广府文化为共同根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推进,三地文化方面的合作密切、互动频繁,对增进三地民众文化认同、推动岭南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考古证实广东于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主要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为主,构成广东文化的主体。
广东省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有瑶、壮、畲语及粤北土语外,主要流行粤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此外,广东还有约不到1%的人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如属于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的瑶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语。 详细>>
广东人在饮食上以大米为主食,面食为辅或粥、或粉、或米制糕点,喜欢杂食,有道是:“花草虫鱼,可为上菜;飞禽走兽,可成佳肴”。广东人喜欢喝汤,嗜好甜食,饮食习惯往往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有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其烹饪技术精妙,菜式纷繁多样,味道鲜美,色、香、味、形出色。 详细>>
在广东除了春节、国庆节等大型节日之外,各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节庆活动习俗,比如在茂名、湛江“年例”,广州、潮汕“人日节”,广州的广东龙舟节,佛山“佛山秋色”,连南瑶族的三月三“开耕节”,潮汕“五谷主生日”、“土地神生日”以及深圳荔枝节、阳江风筝节等等。另外在广东,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必有扒龙舟、敲锣打鼓,舞狮子助兴,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详细>>
广东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广东传播历史悠久,积淀了比较丰富的宗教文化。全省信教群众、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粤东、粤西广大农村。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起来的庙会在广东也比较多。
广东地区主要有岭南特色建筑,有着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民俗味浓等特点,还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岭南建筑包括客家民居建筑(代表围龙屋)、广府民居(代表西关大屋、骑楼以及碉楼)、潮汕民居建筑(代表下山虎与四点金)。此外广东少数民族聚集地还有少数民族村寨,比如粤北瑶族村寨建筑以排瑶最有特色。
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鳌鱼舞、粤语讲古、吴川泥塑、五羊传说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空间分布是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东莞和深圳等地为中心,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分布零散。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因着其殖民地历史背景和国际贸易港地位,构成了中西荟萃、多元文化的面貌,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在这里,不同国籍的人士和谐共处,互相尊重,所有宗教、种族的传统和习俗都能相互包容,文化活动丰富多姿。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大部分香港人以广东话(粤语)为母语,但能以普通话作一般日常沟通,服务员大多能说流利普通话。据MAIGOO网编了解,香港英文使用非常广泛,在法律、专业、商业社群和游客区中十分普遍。
香港节庆文化浓厚,除了传统的节日,还有大坑舞火龙、长洲太平清醮和不少重要的宗教节日,如耶稣受难节、复活节、佛诞和圣诞节等。另外香港全年接连举行的各种艺术节,春季有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和法国五月,夏季举行中国戏曲节和香港电竞音乐节,而新视野艺术节与世界文化艺术节则两年一度在秋天交替举行,运动型赛事包括香港七人国际橄球赛、香港马拉松、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等等。
香港有美食天堂之称,美食类型包罗万象,流行的饮食文化亦趋向中西合璧。在殖民地时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国的饮食文化,英式下午茶逐渐本地化,成为茶餐厅的主要部份,如丝袜奶茶、波萝油和蛋挞等;上世纪50年代,车仔面、咖哩鱼蛋等食物深受大众喜爱。置身于香港任何一处,都能尽享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香港存在着不同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都拥有不少信众,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信众最多。很多主要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之外,还兴办学校和提供衞生福利设施。香港现有超过400座佛寺及道场,主要庙会有车公诞、洪圣爷诞、天后诞、谭公诞、孔圣诞等。
香港的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开埠之前,因人口急增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不少唐楼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开埠之后,英国人带来了维多利亚时期及爱德华时期的建筑风格;随着经济发展,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建筑物都拼命向上发展,7600多座高楼密密麻麻又高高低低,画出一道举世闻名的天际线。
目前香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为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斫琴技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
澳门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一环,原属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亦因葡萄牙人居留澳门四百年,构成了澳门独有的土生葡人文化,而且在语言、文学、宗教、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亦融合出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澳门是妈祖信仰最早传播地之一,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妈祖阁是澳门重要文化标志,澳门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妈祖命名城市,妈祖文化是澳门多元文化一部分,也是澳门学或澳门志组成部分。
中文和葡文是澳门现行官方语言,居民日常沟通普遍使用广州话,但许多居民也能听懂普通话(国语)。英语在澳门也很通行,可在很多场合应用。澳门采用传统繁体中文,由于跟香港一样,广东话在社会上占绝对优势,香港增补字符集亦为澳门采用。
澳门既有农历新年、土地诞、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庆,还有复活节、花地玛圣像巡游、圣诞节、"娘妈诞"、"醉龙醒狮大会"等一些与宗教、习俗有关的节日。除节庆外,澳门每年都举办多项大型的国际盛事,如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艺术节、国际烟花比赛汇演及国际音乐节等,maigoo网小编建议感兴趣的可不要错过。
澳门烹饪吸收了广东地区的烹饪法和食材以及香港、葡萄牙、印度、非洲、东南亚的特色,糅合了亚欧风味,展现了东西美食的精髓。澳门饮食以海鲜、肉类、家禽、果蔬作原料,用烧、烤、煎、煮等多种烹调方式,烹饪出澳门特有的菜式,此外澳门的车仔面、多士、猪扒饱、咖啡、奶茶、葡挞等小吃也是独具亚欧风味的美食。
澳门宗教的门类比较多,现在澳门居民所仰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琐罗亚斯德教、摩门教和基士拿教等。虽然教的名目繁多,但以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为最盛。除以上宗教信仰以外,在澳门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如土地、财神、社神、福神、太岁、朱大仙、三婆神、洪圣爷、水上仙姑、悦城龙母、华光大帝、鲁班先师和华佗先师等,其中尤以对妈祖之崇拜为最。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大部分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澳门也存在着岭南特色建筑,比如澳门历史城区的郑家大屋,澳葡时期称文华大屋,属岭南风格民宅;澳门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妈祖阁是澳门重要文化标志。
澳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项目共有15个,包括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仪音乐、南音说唱、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哪咤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土生土语话剧、土地信俗、朱大仙信俗、搭棚工艺、苦难善耶稣圣像出游和花地玛圣母圣像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