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文风悠远的古邑东莞孕育了众多的民族英雄、硕学鸿儒、思想先哲、艺术大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南明抗清将领张家玉,明朝清官徐兆魁,元朝荣禄大夫何真,清朝粤东三将之一邓安邦,明代礼部左侍郎陈琏等。
孙谦(425-516),字长逊,东莞莒县人。南朝时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历任二县、五郡长官,皆廉洁奉公,不受礼物,每次离职从官府搬出后,因没有私宅,就只得借官府的空车棚居住。政治主张不以武力镇压境内的蛮人与獠人,而以恩惠进行感化,不接受他们送来的黄金珍宝,并放还先前抢掠来的蛮人,使得郡中安定。他八九十高龄仍请求担任重职,以报效家国,天监十五年,他卒于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
陈琏(1369一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东东莞厚街桥头人。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初授桂林府教授。永乐元年,因他有治理才能,擢为许州知州,永乐三年改任滁州知州。他在任上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暇时与僚属在醉翁亭上吟咏,又修一酿泉亭,一泉一石,皆为题品,百姓称他为“小欧阳”。陈琏文才出众,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
彭谊(1410一1498),字景宜,号正庵,广东东莞莞城市桥人。生于永乐八年(1410年),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举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任工部司务,正统十四年(1449年)任湖广道监察史,明成化四年(1468年)以右副都御史镇守辽东。彭谊镇守辽东十年,严格训练军队,粮草充裕,女真、鞑靼都不敢进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彭谊升资善大夫,至67岁时,告老还乡。
张家玉(1615-1647),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万江人,岭南三忠(张家玉、陈邦彦、陈子壮)之一,东莞五忠(陈策、袁崇焕、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之一,抗清将领。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曾主动投书李自成为起义军效力,李自成战败后改投南明弘光帝。1647年和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在增城大战时身中九箭,身负重伤,不愿作俘虏,遂投塘而死,壮烈殉国,时年仅33岁。张家玉诗作遗留不少,后人辑有《张文烈公军中遗稿》和《张文烈公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