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 昆明传统文化大盘点 约你赏滇剧 做风筝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39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昆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辈们在追求进步、幸福、独立、自由的曲折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浩渺博大、光辉灿烂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如“鲜、辣、香、浓“的滇菜口味;声腔独特的滇剧;做工精细、色彩稳重、朴实大方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欢乐祥和气氛的彝族三弦舞;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的撒尼十字绣;春城昆明最具代表性的一张花事名片-龙泉探梅等。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盘点了昆明的地方方言、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昆明文化,带大家了解昆明这座“春城”的文化魅力。

民俗文化
  • 地方方言

    昆明方言属西南官话—云南片—滇中小片。昆明方言主要是指昆明市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城区汉语方言,或是以其为代表的,有时也兼及市周边各县的汉语方言。从昆明的历史文化上看,昆明市方言既保留了移民中古语音的稳定性,又摄取消化了中原近古语音的发展性和进步性。使得现在的昆明方言的词汇具有丰富多彩、古拙朴实、五方色彩、雅达纯净的特点。【了解详情】

  • 饮食文化

    昆明居住着汉族和10余个少数民族,口味多样是资源禀赋优厚之地,果蔬、菌繁盛,南北交杂的饮食汇聚,逐渐让昆明的饮食呈现出百味纷呈的特色,是云南省会城市的包容涵养的一个体现。从昆明最具特色的滇菜上看,滇菜口味具有“鲜、辣、香、浓“的饮食风味特点。昆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过桥米线、汽锅鸡、云腿夹乳饼、官渡粑粑、烧饵块、风味荞包等等不胜枚举,你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真正见识滇香春城的卓越风姿。

    【了解详情】

  • 传统节日

    昆明市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其中,昆明市各地区在这些重大节日中却又保留着各地独特的习俗,且还保留着诸多宗教祭祀节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此外随着昆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昆明市也新兴了诸多特色节日活动,如花山节、刀杆节、三月三、 彝族火把节、泼水节、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了解详情】

  • 嫁娶文化

    改革开放后,昆明市辖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婚礼传统习俗再次被人们重视,媒妁之言、生辰八字、下彩礼、迎娶、拜堂、回门等传统习俗重新恢复,逐渐演变为讲排场。进入21世纪后,婚俗观念再次发生变化,辖区内出现婚纱影楼、婚宴服务酒店、婚庆用品市场、婚礼策划服务等机构,花样层出不穷,成为广大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沙朗、厂口地区的白族、彝族、苗族在保留传统婚俗基础上也增添了一些城市化的新元素。【了解详情】

  • 服饰文化

    20世纪70年代,昆明市辖区居民服饰多以中山服、列宁装、春秋装为主,款式单一,颜色以青灰蓝为主,偶有新颖别致的衣服均被视为奇装异服,旗袍,西服更是难得一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衣着不断推陈出新,衣着勒佳帽打扮已成为点缀生活的亮点。西服、夹克衫成为男子的主要服饰,旗袍、短裙等女子服饰再度流行。服装面料应有尽有,款式层出不穷,花色变化多端。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白族、彝族、苗族等保留着做工精细、色彩稳重、朴实大方的传统服饰,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 生活禁忌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比如彝族在饮食上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苗族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回族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了解详情】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戏剧
  •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经十分盛行。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滇剧板式丰富多变,曲调自然流畅,能表演各种题材、样式、结构和情调的剧目,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因而有“滇粹”之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 昆明曲剧

    昆明曲剧发源于昆明,是云南昆明市独有的汉族戏曲戏种,也是昆明现存唯一的本土剧种。它以昆明方言、扬琴说唱为基础,以朴实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云南艺坛的一朵清新诱人的山茶花。昆明曲剧现已基本完成了其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以板腔体大调为主,曲牌体小调为辅的声腔体系,叙事与抒情并重,既明白如话又优美动听,既含蓄委婉又纯真质朴的音乐极富地域特色。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戏剧:井陉晋剧、桑派豫剧、南岩乱弹、武安平调落子、定州秧歌戏、哈哈腔、二人台、武安傩戏、河间皮影戏、昌黎皮影戏、乐亭皮影戏、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冀南四股弦、赛戏、永年西调、坠子戏、西路梆子等。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
  • 《阿诗玛》

    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经由祖祖辈辈、口口流传,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诗讲述了撒尼姑娘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表达了撒尼人民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部长诗,随时间的冲刷而历久弥新,不减光芒,是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叙事长诗《红昭和饶觉席那》、汤池民间传说《粗糠宝》、《圭山彩虹》等。
查看更多
传统音乐
  • 东川彝族口弦

    东川彝族口弦属于簧乐器,音色深厚、低沉,音量较小。通常为两部分组成,主体乐器是竹片制成,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片;外壳为羊腿骨制作,筒状、做收纳乐器之用,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口弦音色低沉,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男女的喜爱。口弦不仅是随身携带的乐器,更是一件富有民族特色的饰物,在古时甚至是作为定情信物传递,是彝族人民的情感符号,反映彝族人民的喜乐,现在主要用于表情达意。

  • 傈僳族小葫芦笙舞曲

    “小葫芦笙舞曲”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傈僳族群众较喜欢的一种舞曲,经过一代又一代傈僳人相传至今。小葫芦笙舞曲其主要用于庆典、节日、婚嫁等喜庆时候。如用于庆典、节日的跌脚调、打荞调、斑鸠吃水调;婚嫁奏,姑娘出门调、离娘调、讨亲调、哭嫁调等。小葫芦笙舞曲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具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韵味。2005年,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昆明调、嵩明彝族唢呐吹打乐、禄劝傈僳族口弦演奏、道教音乐(长春派道教音乐)、洞经音乐、三胡、呜嘟等。
查看更多
传统舞蹈
  • 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休闲或欢乐时,彝族人往往都会跳起它。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各有不同称谓,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参加,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长期以来,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彝族三弦舞一直在增强群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板凳龙舞

    板凳龙舞,以戏耍为主的彝族民间舞蹈,道具是农家常用的四条腿木板凳。板凳上绑上一块红绸布,一头扎成花朵当作龙头,做成龙的造型来进行表演。舞蹈动作简单,不仅大人可舞,也适合孩童耍弄。“板凳龙舞”被列入昆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板凳龙舞”唱的调子多种多样。随着当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板凳龙舞”传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人们骨子里仍保留着对祖祖辈辈传承的“板凳龙舞”的热爱,并将这一特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小独龙舞、架子乐、苗族芦笙舞、蒿枝龙舞等。
查看更多
传统曲艺
  • 云南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讲故事,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云南评书就是用昆明方言为主要语言,通过演员的说表、评论,讲述故事的语言类曲艺项目。云南评书主要在茶馆演出,依托一个不大的书台,上置一书桌,一椅子,桌上一套茶壶、茶杯,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块手帕。评书故事性要强,内容情节要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云南评书”2009年被列为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曲艺:梨花大鼓、木板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
查看更多
传统体育游艺
  • 彝族摔跤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元谋县小凉山乡彝族摔跤,彝语称为“格”,表示力量、技术的意思,是一项古老的为广大青少年男子喜爱的体育运动,它能强健身体,鼓舞斗志,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给大家带来欢乐。摔跤表现着彝族人民的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精神,与彝族自古尚武的观念和习俗密切相关。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盘龙五祖鹤阳拳、西山恒式御林武术等。
查看更多
传统美术
  •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意为未绣完的挑花。撒尼刺绣按布纹的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组成花纹,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所绣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帘和花包头、花围腰、服饰花边等生活日用品。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狮虎面具

    狮虎面具,盛行于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聚居区。早在清朝晚期,传统的狮虎面具制作工艺就在石林县圭山一带广为流传和使用,尤其在送葬时需请彝族狮舞队来表演。狮虎面具的制作以狮虎为原型、手法各异。石林狮虎面具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色彩,被广大的汉、彝等民族接受和喜爱。狮虎面具既是民俗用具,又是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昆明瓦猫

    瓦猫,民间据传是由彝族先民图腾“虎”的形状演化而来,是指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用于镇邪求吉、扶正民宅的风水,因其形象颇似家猫而得名。自汉代以来,瓦猫便翘首于昆明市及周边州市农村大门的顶端,让人们感到安全和吉祥。瓦猫对主人忠实、温顺,是略带雅气的可爱“猫”,对危害主人家宅的精灵鬼怪就是凶猛无比的虎。看似信手拈来却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极高的审美感受,是民间造型艺术的经典之作。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宝峰贴花

    宝峰贴花是用纸剪出各式纹样后,贴在棉布、金绒布或灯芯绒布上,将布料裁剪成各式花瓣、纹饰并填入棉花,层层堆叠拼接组成图案,呈现出饱满立体效果,最后缝钉在底衬布料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宝峰贴花的图案有凤穿牡丹、梅花、佛手柑、长寿桃、金丝鸟等,这些图案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滇派内画、嵩明剪纸、嵩明面塑、呈贡剪纸、葫芦雕绘、五华面塑、盘龙面塑、晋宁剪纸、晋宁汉族刺绣、农民画、嵩明汉族刺绣等。
查看更多
传统技艺
  • 滇式风筝制作技艺

    滇式风筝的技艺离不开传统风筝的“四艺”,即“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滇式风筝”的特点是风槽特别深,角度特别大。而且每只风筝上都有一个“坠力面”,即在风筝底部设计出具有流线型的气流通道,致使升力越大,坠力就越大,因此保持了风筝适合的高度,不会忽升忽降。

  • 围棋子(云/永子)制作技艺

    云南围棋子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昆明市官渡区,以“云子”“永子”为典型代表的云南围棋子制作技艺。“云子”围棋是“云南围棋子”或“云南窑棋子”的简称,因棋子的外形优美扁平,且比较薄,故又得名“云扁”。“云子”围棋制作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熔炼、滴子、退火、打磨、清洗、选子、上油、包装等。 “永子”围棋子制作技艺用料考究、技术精湛,为棋中上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交流中,以“云子”为使者进行交友,又极具社会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由于“云子”能经久耐用,具有收藏价值。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吉庆祥云腿月饼制作技艺

    云腿月饼,是云南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糕点品种,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以及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云腿月饼用宣威火腿最好的部分切成小块,配以冬蜂蜜、猪油、白糖等制成馅心,再用昆明郊区呈贡县的紫麦面粉包心烘烤而成。其外观褐黄且略硬,食用时酥而不散,故俗称"硬壳火腿饼”。食之酥松香松,甜中带咸,油而不腻,有浓郁的火腿香味,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 昆明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源于滇南一带。在滇菜系谱里,过桥米线是流传最广、特色最足、代表性最强的佳肴之一。建新园过桥米线属云南众多过桥米线品牌中最知名的一个,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等地区。过桥米线集中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建新园过桥米线已成为云南饮食行业中的一块“金字招牌”。2017年,建新园过桥米线烹制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 宜良竹编

    宜良孕育了一方竹编工艺流传发展的土壤。宜良竹编产生于明代。据了解,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宜良竹编工艺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编制流程。云南宜良竹编编织纹样可以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平面编织,第二类是底部编织,第三类是复合编织,第四类是坐标编织。竹编工艺所展现的也是一种社会的民俗缩影,表现出当地百姓对生活的主观理解和对审美的认知。宜良的竹编有着质朴的自然美,它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地的百姓也崇尚大自然,推崇大自然,利用这片土地养育了自己,也维护着土地的一切。

其他昆明市著名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天宝斋》制墨、《宝翰轩》装裱、昆明微雕、杨林肥酒、宜良钩花扎染、宜良宝洪茶制作技艺、酱菜制作技艺(永香斋玫瑰大头菜)、酱油酿造技艺(昆湖牌拓东甜酱油)、汤池速氏木雕、卤腐制作技艺(七甸卤腐)、皮革雕刻、传统拓片技艺、古船船模营造技艺、手工香制作技艺、禄劝手工银器制作技艺、牛角弓(南弓)制作技艺、锔瓷技艺、昆明回族菜肴烹饪技艺、昆明吊浆(酸浆)米线制作技艺、端仕小锅烹饪技艺、官渡风味特色小吃制作技艺、古法手工榨油技艺、米花团制作技艺、叮叮糖制作技艺、十里香茶制作技艺、路南乳饼制作技艺、昆明焖炉烤鸭制作技艺、扎染制作技艺、苗族纺织制作技艺、斑铜制作技艺等。
查看更多
传统医药
  • 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是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传承640多年,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简称昆中药)传承发展的,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地区的传统中药文化。它包括“厚德”“精工”“毋减”的药德药道,独树一帜的产品体系,口口相传的造药技艺,“舒清养”治未病的中药养生理念,严谨苛刻的“师带徒”制度,82家老字号药铺和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等七种文化内涵,是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2014年1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云南省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医药项目。

其他昆明市著名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滇南百草膏制作技艺、黄家医圈中医药、呈贡陈氏正骨术、管氏针灸疗法、姚氏中医妇科疗法、盘龙(朱氏)民间正骨等。
查看更多
特色文化
  • 多元化建筑风格

    昆明在建筑风格上受中原文化及西洋文化影响较深。在清末民初就形成一个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建筑体系,渐渐催生出昆明老城建筑风格,反映了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云南昆明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例如滇池的护国寺、昆明市中心的大观楼、昆明的文庙等。这些建筑体现了昆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 昆明花灯

    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社火)结合,于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灯班)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彩灯领队,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笼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佬鼓、霸王鞭及彩妆的剧中人物或扮成“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等故事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此种演出形式亦称“贺灯”,由于边走边演,群众称之为“过街灯”。

  • 龙泉探梅

    “龙泉探梅”作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是春城昆明最具代表性的一张花事名片。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名录,黑龙潭公园更加注重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自唐代“道安植梅”开始,如今的黑龙潭公园梅园是昆明面积最大、树龄最老、品种最优的梅园。园内还有云南特有珍稀名贵梅花品种23个。随着冬天的脚步,公园内近500亩的梅园,200余个梅花品种,一万余株地栽梅花,早已按捺不住与市民游客亲密接触的心情,纷纷暗香浮动。

  • 昆明彝族火把节

    彝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就是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持续三天三夜,是彝族人民祭祀祖先、驱除邪恶、祈求丰收、欢庆团圆的盛大庆典。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 多元民族文化

    昆明有九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产生发展的历程不同,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延续的根本。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艺术。民族文化是云南昆明最重要的人文特色之一。昆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特别是彝族文化在全市民族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宗教信仰
  • 主要宗教

    昆明是一个地处边疆、民族较多的地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昆明市后,随着宗教传播的拓展,信教人数的增加,宗教场所的增多,宗教文化的兴旺,宗教更加深入民间,更加民俗化。而宗教地名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说宗教地名是宗教民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还表明宗教地名的产生,又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众的宗教意识,加速了宗教的民俗化。因而,从有明确起源时代的宗教地名产生的数量,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分析出昆明市宗教民俗化的状况。

  • 昆明庙会

    庙会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民间节日。古时昆明庙会多达10余个,如今主要有正月初九耍金殿、三月三耍西山、观音山庙会、官渡古镇庙会、盘龙会、草甸庙会等。昆明庙会,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以祭祀观音、土主、城隍、文昌、关公、如来、三清、土地等神佛为目的、群众自发形成的集会。活动祈求神佛保佑、赐福、消灾、驱邪、保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等,是时民间组织的舞狮、歌舞、杂技、对歌队伍汇集一地,进行表演,数以万计的城乡群众围观,场面浩大,五彩缤纷,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

  • 阳宗海大香会

    “阳宗大香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阳宗镇一年当中最为盛大、最为热闹的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三天,数以万计的人们自发地云集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大香会”送香祈福。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阳宗大香会为期三天,活动期间,迎送大香(正月十四)、点大香(正月十五)、文艺表演(正月十六)等活动精彩纷呈。

  • 宝峰正月接佛习俗

    “宝峰正月接佛习俗”流传于宝峰街道。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村民由宝泉寺抬佛出巡到24个村寨,轮流迎接供奉和祭拜,于农历正月十六日又回归宝泉寺,是宝峰人民共同祭拜民间神灵,祝国祈年的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宝峰正月接佛习俗”已经成为滇中地区的一项重大民俗活动。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相关推荐
昆明最好玩的10个景点 昆明好玩的地方 昆明哪里好玩
昆明哪里最好玩?据MAIGOO旅游小编了解,昆明好玩的旅游景点有世博园、石林风景名胜区、云南野生动物园、滇池风景名胜区、七彩云南·欢乐世界、石林冰雪海洋世界、青鱼湾水上乐园、金殿风景区等。详细了解这些昆明好玩的地方,请看下文。
昆明两日游最佳路线 昆明2天可以去哪里玩 两天看尽春城美景
昆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下面为你推荐昆明两日游路线,人均花费300元左右,其中推荐D1:金殿公园+翠湖公园+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云南大学;D2:海埂公园+云南民族村+金马碧鸡坊,还包括地貌奇观2日游路线、东川红土地2日游路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昆明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 独具特色的昆明饮食文化介绍
昆明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美食之乡,这里的吃食不仅具有特色而且十分美味,让人不能忘怀。来到这里的游客对这里的没事都是大加赞美,为这里美食的色香味所倾倒。各种民族风味小吃在制作方面别具一格,或烤或腌或冻制作的食物美味是不得不让人赞美的!昆明人制作美食用的器具也是我们少见的,或用石板或用香竹或用羊皮,制作的食物着实风味独特。那么昆明还有哪些饮食文化特色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昆明的饮食文化特点吧!
昆明十大亲子游景点 昆明小孩子玩的地方 昆明带娃娃哪里好玩
作为家长,带孩子到昆明亲子游不懂去哪里好?MAIGOO昆明十大亲子游好去处排行榜,包括的云南野生动物园、昆明植物园、九乡风景区、石林冰雪海洋世界、1903梦幻联邦乐园、石林风景名胜区、昆明世博园、七彩云南景区等,就是很好的去处。更多昆明适合小孩子玩的地方,请看正文了解。
亲子游 昆明市
4.7w+ 82
昆明建筑有什么建筑特点 昆明建筑风格概述
昆明建筑有哪些建筑特点?昆明地区传统建筑特色与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传统文化以滇中汉族与彝族融合文化较为明显,历史资源以滇池流域古滇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发展影响有待挖掘,民居传统属于以“一颗印”为代表的滇中“紧凑生长”合院式建筑文化核心区,有用地紧凑、轴线对称的特点,内长外短硬山坡顶等传统建筑特色较为常见。那么昆明传统建筑和昆明现代建筑又有哪些风格呢?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昆明整体的建筑风格,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