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简介
毛蚶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尤喜于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以4-8米居多。
毛蚶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主要与水温及个体大小有关。当水温降到19℃时,体长≥45mm的幼贝80%开始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时间是在当年的9月中旬~10月上旬;体长45mm基本不脱离附着基。同种规格的幼贝潜居后比在附着基上生长快36%。幼贝生长最适宜水温是20~26℃,20℃以下生长逐步减慢,到7℃时基本停止生长,停止摄食。
甲肝流行是由于人吃了不洁的毛蚶引发的,这个例子中毛蚶属于传播媒介(生物性传播)。其感染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食物被污染也可呈爆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毛蚶的营养价值
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壮阳壮腰:促进性功能、生精助育。强精益气,提高精液质量,增强精子活力。适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痛、小便频数及补五脏之气不足。适用于男子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
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含利尿成分,能消除体内水钠潴留,利尿消肿。可治疗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
补肾虚:症状为“寒”,腰酸、四肢发冷、畏寒,水肿的肾阳虚。
祛脂降压:使血压更易控制,并使毛细管扩张,血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能软化和保护血管,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毛蚶和血蚶的区别
血蚶并不是毛蚶,其实它就是泥蚶或花蚶,外壳为白褐色而且皮很薄。
其实这两种蚶非常好辨识,与血蚶相比,毛蚶个子更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并且有扎手的短毛,肉质也更为粗放,不如前者细腻嫩滑。血蚶的味道更鲜更滑,因此价格也更高。
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另外,血蚶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就能吃,吃起来脆生生的且鲜美无比,还有化痰、解肝脏酒毒和治胃酸过多的功效。
还有人喜欢将血蚶放入烧热的黄酒中烫食,吃了血蚶再把黄酒喝光,据说这种血蚶的吃法是最为滋补的。
毛蚶的做法
毛蛤拌菠菜
口味: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主要材料:毛蛤250克、菠菜250克、生姜1小块、大蒜4瓣
调味料:香油2小匙、香醋1小匙、精盐1小匙、味精1/2小匙
1、将毛蛤煮熟取肉,姜、蒜洗净后切末;
2、菠菜挑洗干净,焯水过凉,沥干水后切成段;
3、将毛蛤、菠菜、盐、醋、味精、香油、姜末、蒜末拌匀,装盘即可。
酱爆毛蚶
1、买回来的毛蚶入到盐水中泡两个小时,吐净泥沙,冲洗干净后捞出备用;
2、豆豉酱加适量清水调匀,姜切片、青红椒切片备用;
锅中油七成热时,放入姜片炒香,再放入稀释好的豆豉酱稍炒,放入青红椒片和毛蚶,再倒入少许料酒,炒至完全开口即可。一定要熟。
食用毛蚶的注意事项
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毛蚶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食用毛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皮肤病患者禁食
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毛蚶是因为毛蚶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海鲜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毛蚶后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可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水肿,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或使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等复发或加剧。
食用毛蚶需要煮熟
毛蚶煮不熟含有细菌,毛蚶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
毛蚶的清洗方法
用筷子将毛蚶与盆底隔开,因为毛蚶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毛蚶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
买毛蚶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毛蚶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西会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