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也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均体现出湖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从湖州市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宗教信仰等方面,带大家了解湖州市这座江南水乡城市的文化特色。
湖州菜的特点为:历史悠久,选料精致,讲究新鲜,口味清淡,制作精细,鲜润嫩滑,色彩雅丽,绿色营养。吃菜还十分注重时令节气,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药食同源,以食补身,湖州有俗言:“药补不如食补”。湖州的名菜佳肴颇丰,约50%左右为鱼类菜。如20世纪70年代初编入《中国名菜谱》的湖州十名菜:雪梨鸡腿、三丝肚档、葱油核桃鱼卷、藏心鱼圆、虾仁鲈鱼卷、烂糊鳝丝、老法虾仁、细沙羊尾、生煎肉饼子、湖式剪羊肉等,其中六款是鱼菜。此外,湖州还有颇具特色、精美绝伦的名点小吃。
湖州市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但湖州各地区在这些重大节日中却又保留着各地独特的习俗,且还保留着诸多宗教祭祀节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此外随着湖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湖州市也新兴了诸多特色节日活动,如湖笔文化节、含山蚕花节、长兴陆羽国际茶文化节、安吉·中国生态旅游节、南太湖梅花节、南太湖螃蟹节、湖州国际生态旅游节等。
旧时湖州市的婚姻风俗,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必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姻自己无权做主。一般男十四五岁订亲,十七八岁结婚,女十三四岁订亲,十六七岁结婚。今自由恋爱、自找对象较多,经人介绍亦不少。但婚龄已大为推迟。农村一般男二十五六岁,女二十三四岁,城镇则要往后推迟两三年。湖州市传统结婚流程:提亲、定亲、通信、上头盘、亮行嫁、迎亲、拜堂、闹新房、望朝、回门。解放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婚事新办,旧俗大部分废除,即使尚存的,亦进行简化。90年代又增金项链、金戒指等贵重首饰。新房布置日趋奢华,城镇上饭店宴请亲朋好友,农村亦大摆筵席。
时富者多穿绸缎呢绒,讲究华贵,贫者多穿土布麻织物,讲求实用。衣服多以行业区分:凡男性公务员、商人、教师、医生及农村富有者等穿长衫短褂(又有马褂与领褂之分),城镇女性多穿旗袍,劳动妇女与老农多上穿大襟衣衫,下着裙、裤。中青年农民多上穿对襟衣,下着长、短裤;老年妇女多穿大襟上衣,下着长裤,外罩玄色长裙。解放后流行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80年代后,西装、夹克衫、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背带服以及女裙等盛行。
湖州市境居民重视寿庆,俗称“做生日”,也谓“做寿”,习惯以农历生辰为准。湖州及郊区做16虚岁生日,日“满罗汉”,安吉日。做16岁”,俗称。罗汉酒”。吃过罗汉酒,即为成年。旧时大户人家也有30做寿之举。一般多50做寿。逢10做寿,逢九举行,雅称“晋九”,俗称。做九不做十(谐音贼)”。排场大小决定于本人和儿子的社会地位。60寿庆,要儿子出面,六秩是大庆,最为隆重。今城镇从周岁开始,几乎年年举行生日纪念,然均为家庆,一般视不同年龄,长辈赠。生日礼品”或衣着或食品或学习品或玩具,除吃寿面外,多用生日蛋糕,点生日彩烛。
湖剧,旧称“湖州滩簧”,也有“小戏”、“花鼓”等称谓,流行于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江苏省吴江、宜兴,安徽省广德等地。湖剧的基础是湖州说唱滩簧与湖州琴书,形成时间约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湖剧表演特色为“阴阳嗓”,即男旦使用真假声交替演唱的唱法进行表演。演唱过程中“十八个半音韵”与吴语方言音韵相合,并采用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湖剧语音亲切柔和,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的项家皮影戏班与河南省皮影之乡的桐柏县皮影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项家祖先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移居安吉以来,已传至第五代,演出活动主要在浙北皖南。主要剧目有《封神榜》《杨家将》等。唱腔属皮黄腔系, “京腔”为主,也唱“鄂腔”。其保留的二百多具皮影人偶既是艺术珍品,也具有文物价值。
流传于安吉县梅溪镇板桥村、马村、小溪口村等地的山歌,统称为"梅溪山歌",用河南、平阳等地方言演唱,音乐上自成体系。梅溪山歌发端于清末或者更早,以高亢、舒展的旋律传唱于人民大众口头之间,歌词内容大致分劳动歌、生活歌、爱情歌、仪礼歌、诙谐歌、古人歌、船歌、童谣八类。
流传于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的民间歌谣——车水歌是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为劳动助兴、消除疲劳、劳动计时休闲而创作,由最初的劳动号子,逐步充实发展而形成的,距今有上百年的历史。车水歌内容丰富,其创作大量运用了历史传说、历史故事、民间笑话和民间生活积累的知识,其歌词内容多以情歌为主,极具地方民族风情。代表作有《太阳出来正当河》《太阳出来照九州》《栀子花儿不会开》等。2010年10月,车水歌被公布为湖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荻港民间丝竹是一支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丝竹管弦"演奏队,用二胡、弦子(三弦)、月琴、竹笛、竹箫、小锣、响铃、木鱼等击拍器乐,演奏各种民间器乐曲、民歌小调及戏曲曲调。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百叶龙”的前身是“化龙灯”,作为民间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节目,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百叶龙在表演中,由一朵朵荷花瞬间串成一条冲天而起的巨龙,时而奋勇冲霄,时而婀娜缠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长兴百叶龙作为中国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化龙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由三国名将后裔朱姓老人取材于当时庙会、灯会的表演,制作一系列小花灯组成化龙灯。化龙灯制作材料讲究,工艺精细,内骨由竹丝(篾)制作而成,用棉纸捻成细绳扎结,外胶糊白色布料或纸,涂玫瑰红颜色。演出技巧多变,造型生动。2014年11月,“上舍化龙灯”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青草坞双龙》又名《双龙戏珠》《李家巷青草坞鸳鸯龙》,流传于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该龙舞产生于晚清年间,至今有百年以上历史、六代传承。《青草坞双龙》能演绎出双龙亲密缠绵、人龙合一、赋龙舞道具于人性的风格特点。近年来,当地在非遗保护中加大力度,该项目不但传承在当地“二月二”龙抬头“吃福”、十月初三感恩还愿“谢冬福”等民风习俗中,还融入了百姓生活,并在切实保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艺术加工。
《响木舞》是流传于湖州市安吉县章村镇少数民族村郎村村,为该畲乡人所认同并融入其生产生活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响木舞》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并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集体传承至今。《响木舞》集中体现了当地畲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民俗、社会等研究价值。
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因伴奏乐器“三跳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于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劝世调”的基本曲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单档演唱的“独唱型”,一种是用于双档演唱的“帮唱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三跳成为湖州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它积极吸收着传统话本小说、民间歌谣的养分,朴实简洁中蕴含意趣,成为湖州的文化符号之一。
湖州琴书,俗名“胡琴书”,简称“琴书”。以二胡为主要伴奏,用湖州方言音韵演唱的坐唱曲艺。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因此也可称作“湖滩”。湖州琴书与湖剧同属湖州滩簧,两者密不可分。艺人常常是“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公示湖州琴书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船拳是中华武林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鲜明地方特色的真实写照。它集各种拳术的基本招式之长,似南拳,亦非南拳。船拳的表演场地,是用二只木农船并排扎成,上面用厚度约五厘米左右的上好直木板,铺成约一丈见方的台面,供拳师打拳表演。练市船拳套路丰富多彩,具有神形合一、效法水战、步法稳扎、躲闪灵活等特点。拳术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百余种。
林城狮舞发祥于长兴县林城镇,广泛分布在长兴林城、李家巷、泗安、虹星桥、吴山等乡镇。其基本动作主要有卧、腾、跃、滚、挠、戏、攀等,现林城狮舞的表演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小狮子,以“跑跳”“欢跳”“打滚”“翻斤斗”等动作展现狮子的灵活、可爱。林城狮舞影响广泛,在当地已成为人们拜年慰问、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织里刺绣是浙江省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也是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门传统技艺。织里刺绣从风格和绣法上都与苏州刺绣是同根同源。织里刺绣的工艺特色以苏绣和纳绣为主要绣法,融合了南北双方的艺术风格;在材料的应用上,苏绣以缂丝和锦缎为主,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从绣品的用途上来说,细腻的苏绣大多用于装饰,织里刺绣则以实用性为主,比较粗犷,图案简单,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
湖州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明及其稻作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祭灶、砌灶、灶头画等习俗,在南太湖地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流传至今。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湖州灶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通常采用湿壁画法,按照形式可分为神像、传说故事、吉祥动物、植物果品、风景名胜、器物、吉祥匾额、线条纹样八大种类,突出表现祈福纳祥、吉祥如意等主题,具有讲究布局错落有致、突出主体强化效果、强调对比色彩热烈等艺术特色。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蚕桑丝。“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搭“丝灶”、烧水、煮蚕、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辑里丝“细而匀,富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的品质,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以“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点而闻名。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其历史文化价值十分显著。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是丝绸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享誉海内外。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绫绢以其中华丝织工艺之精品,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历史的肯定,成为中华民族丝织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湛的制作工艺艺术被世人所青睐。其工艺传承有独特的历史和现代价值。2008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长期以来,水口顾渚村民把制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水口紫笋茶制作技艺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茶制作技艺中一朵奇葩。
安吉濮氏骨伤疗法,始创于清道光元年,传承中医金陵学派。疗法以疏经督导火击拍打加内服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方药相结合,治疗各类骨伤病症。自濮济生堂创办至今已传承8代,是湖州市最具代表性的骨伤治疗流派,已列入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七代传人濮正飞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创办安吉濮氏中医骨伤医院,并逐步成长为浙江省规模较大的中医骨伤医院之一。
早在唐、宋年间,湖州就有飞英塔、韵海楼、万寿寺、多宝塔等著名古建筑。明清时期,又有重建的湖州府庙以及南浔镇的古建筑群。湖州市的传统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湖州市富人区的传统建筑多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注重布局合理、灵动生动。建筑色彩以红、黄、绿为主,加之精细雕刻的门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建筑的设计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吉利的石雕、瓦片,传统的木结构等,它们为湖州市的传统建筑增添了浓郁的历史韵味。
湖州的地理环境及水系的分布决定了依水而居的城镇格局,其中在湖州市区、南浔镇区、练市练溪两岸尚存留由晚清民国时期民居建筑为主体组成的传统街区。和孚袁家汇、荻港村虽未能保存较完整的传统街区,但晚清民国这里经济发达名人辈出,独立保存的民居建筑甚多。湖州的市镇和村大都是沿着水路铺开的,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村——市——镇”这样一种组团式的布局结构。湖州的村落常常位于水系的神经末梢,而市镇往往在大河之畔,是河网的中心或枢纽,镇环四流,河流横贯镇市,商店、民居大多都是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
湖州桑蚕起源于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桑蚕习俗是中国桑蚕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及四川成都,这一流域长期以来就被称为丝绸之府。湖州的桑蚕习俗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在中国桑蚕丝织文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南浔区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民俗“含山轧蚕花”,德清县的民俗小歌舞“扫蚕花地”。桑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这些文化,科学普及学习农业知识,也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吴兴区北依“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的太湖,是湖州市中心城市所在地,自古以来民康物阜、人杰地灵,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吴兴为茶文化发祥地,茶圣陆羽在此寓居30多年,撰写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禅隐于此的释皎然提出“三饮即得道”,成为中国“茶道”第一人。《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以茶事升华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已经成为吴兴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湖笔是中国传统书画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其中,湖笔居首位,以“尖、齐、圆、健”四大特征闻名,每支笔都经过制笔工匠亲手制作、精心挑选,才得以成就“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美名,被誉为“笔中之冠”,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作为文物之邦,浙江湖州为书于竹帛时代的人们贡献了辉煌灿烂的湖笔文化,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州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明清时,湖州府设僧纲司、道纪司,各县设僧会司、道会司,掌管府县佛教、道教事宜。解放初期,湖州市民政科负责管理佛教、道教,文教科负责管理基督教、天主教,有的县由统战部负责管理。1958年,嘉兴专署建立宗教事务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市)人民政府先后建立宗教事务处(科),1984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建立民族宗教事务处,2005年升格为一级局(湖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和领导。
“扫蚕花地”起源于德清县。当地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都要请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到自己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这种民俗活动由来已久,与古代蚕神信仰和祛蚕祟的驱赶巫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后世流变而成为歌舞。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2008年6月,“扫蚕花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州有“清明大如年”之说,每年清明节蚕农竞赴附近寺庙祭拜蚕神,俗称“轧蚕花”,“轧”为吴方言,是“挤”的意思,越是轧得闹猛,蚕气就越旺。蚕农们一方面祈求蚕神保佑蚕花大熟,另一方面借神嬉春,进行民间狂欢,庙会结束后,人就该开始春耕育蚕了。
湖州有着丰富多样的乡土信仰,乡村祭祀的主题永远是“田蚕茂盛”,祭祀活动都是以总管庙为单位组织进行的。每个村的总管庙会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日子,几乎每个村都要进行相应的祭祀活动,那就是七夕的青苗会,这是稻农们敬畏大自然,期望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祈祷活动。青苗会又名青虫会,行青苗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虫。行青苗会要走遍庙所属各村,各村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另外行会还必须到桑地稻田里去行一圈,祈求他们驱除农作物的病虫害,祈求风调雨顺。
九月十六太均会是每年农历九月十六围绕太均信俗而举行的庙会。其主要内容有自由进香、进献蚕花、踩街、做戏等内容。九月十六太均会折射出太湖流域一带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民俗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