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23年年底共有49个镇,7个乡,47个街道,1585个村,5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越城区有1个镇,16个街道,201个村,1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柯桥区有5个镇,11个街道,214个村,12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上虞区有10个镇,3个乡,7个街道,279个村,8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诸暨市有17个镇,1个乡,5个街道,397个村,1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嵊州市有10个镇,1个乡,4个街道,241个村,5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新昌县有6个镇,2个乡,4个街道,523个村,3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北纬29°13′35″至30 °17 ′57 ″、东经119 °53 ′03 ″至121°13′37″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68 千米,南北宽119.83 千米,海岸线长40 千米,陆域总面积8279.07 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965.05 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区面积442.8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292.76 平方千米。
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下,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1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表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地质上,境内以纵贯市域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柯桥区平水镇至诸暨市璜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属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这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属江南(西北区)和华南(东南区)两个地层区。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大量的地质活动,留下了丰富而比较齐全的地质结构。境内的西北区自中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齐全,有大量沉积层出现;东南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火成岩发育,地层缺失较多。绍兴市全境地质构造属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绍兴市境内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5种地表地貌。
绍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绍兴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伏旱)。
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常常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暑热渐消,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十月小阳春”,但常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有些年也会出现”秋拉撒”天气,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盛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天气稳定,是一年中温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节。
绍兴市境内矿产总体呈北东—南西向长条状分布,形成三条成矿带:在中间的江绍拼合带,形成了浙江省最有前景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带;北侧在江南古陆基底上形成的古生代沉降带和中生代岩浆活动,生成以漓渚矽卡岩型为重点的黑色金属矿床和寺坞岭多金属矿以及以应店街等地的寒武系石煤和石灰岩;南东侧元古界变质基底,是寻找贵金属和多金属矿床有前景的地区。另外,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提供了石料矿产和萤石。境内能源矿产有褐煤、泥煤、石煤、地热等;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金银等;非金属矿主要有萤石、硅藻土、石灰岩、瓷石土、高岭土、花岗石、大理石、玄武岩、叶蜡石等;水汽矿产已发现矿泉水水源地多处。
绍兴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没有民族镇(乡)、村。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约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在绍兴的少数民族2.89万人。从县域分布看,诸暨市、柯桥区、越城区和上虞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89%,嵊州市和新昌县相对较少。从少数民族成分构成看,少数民族人数居前五位的是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壮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有6.6万余人。从职业分布看,主要从事商业、交通运输、特色餐饮和其他辅助性工作,主要分布在物流、纺织等工商业发达的镇街,如柯桥街道、华舍街道、大唐街道、店口镇等。
绍兴市共有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共有登记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480多处,其中佛教场所280多处、基督教堂点180多处、天主教堂点、道教宫观,伊斯兰教临时聚会点和1400多处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市树
香榧树为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树姿雄伟,树冠端正,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榧材纹理直,结构细,具芳香,不翘不裂,耐腐耐磨,为优良用材。香榧树是经人工嫁接培育的优良品种,是绍兴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香榧树是摇钱树,2013年绍兴市有香榧面积26.7万亩,产量230.5万公斤,产值4.4亿元。香榧树是长寿树,全市现有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树4500多株。绍兴市树在历经5个多月的评选后,尘埃落定,香榧树以占有效票数的56.2%当选。于2014年10月28日召开的绍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上,正式被确定为“绍兴市树”。
市花
绍兴市市花是兰花,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92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曾与绍兴兰农交流养兰经验,绍兴还有专门的花市。1991年,在全国春季兰花展开幕式上,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应祥教授在讲话中称:绍兴----中国兰花的故乡。
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 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鄮、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辖剡、余暨两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鄮、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等县。
三国时,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属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属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鄮、鄞、句章八县。
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所辖县数不变。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设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
隋开皇九年(589),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郡,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
唐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瀫、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镠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1914)于省县间设会稽道,治宁波,时辖地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三府。民国16年(1927)取消道制,原绍兴府七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1935)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民国25年(1936),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民国37年(1948),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十四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八县)。
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
乌克兰——苏梅市
瑞典——欧文卡利市
日本——仁贺保市
蒙古——龙县
美国——曼西市
美国——拉朋地市
芬兰——波里市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
摩洛哥——索维拉市
韩国——庆尚北道庆山市
波兰——西郊县
日本——茨城县神栖市
韩国——昌原市
新西兰——陶波市
日本——南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