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传 承、演绎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本文的maigoo小编将从绍兴方言、绍兴饮食、绍兴结婚习俗等绍兴民俗文化及绍兴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建筑,宗教文化等方面,和大家一起了解绍兴特色文化习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人饮食基本沿袭传统的习惯,腌制、霉制、糟制食品较多,尤其是乌干菜、霉豆腐(腐乳)是绍兴城乡普通家庭必备的主题配菜。2000年以后,必胜客、日本料理、韩国风味餐饮也进入绍兴市区,为市民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绍兴市民讲究膳食营养结构的科学合理,传统的腌制、霉制、糟制食品由主菜变为配菜。从绍兴市的美食上看,绍兴美食带着江南水乡的风味,绍兴菜以鱼虾河鲜和鸡鸭家禽为作料,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味浓重。绍兴酿酒、制茶行业发达,产量多,质地优,民间素有饮酒、喝茶的传统习惯,酒店、茶店特多。
绍兴的岁时节令习俗,历代史传地志和其他古籍记载甚多,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颇具地方特色。但各城市的重大传统节日还是以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为主,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各地区在这些重大节日中却又保留着各地区独特的习俗,且还保留着诸多宗教祭祀节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古镇腊月风情节、绍兴吼山桃花节、中国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绍兴黄酒节、祭禹大典等节庆旅游。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决定。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主要习俗有收茶钱、合肖、互相送帖、送彩礼、三茶六礼、请庚、三盘彩礼、送嫁妆、祀神、祭祖、搜轿、送轿、哭轿、扶郎、发轿酒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绍兴各地流行结婚前拍婚纱照习俗。婚纱照一般在影楼由专业的摄影师拍摄,男着西装、女穿婚纱拍摄各种照片。绍兴习俗中举办以婚宴为主的婚礼,是向乡邻亲友宣告婚姻成立的重要仪式。
旧时,绍兴丧葬礼仪繁琐,不亚于婚嫁。中等人家多于户主年轻时即准备后事,制作寿衣、寿材,择地建造寿圹等。绍兴的传统丧葬以土葬为主,墓地占地较大。20世纪80年代初,绍兴城区开始推行火葬。1989年4月,绍兴市区率先进行殡葬改革,全面推行遗体火化和公墓制度。此后,各地陆续实行这一制度。至2000年,实现遗体火化制度全覆盖,基本实行公墓制度,土葬逐渐消失。丧葬仪式一般在殡仪馆举行,有简单的悼念和告别仪式。在农村地区流传有较为传统的丧葬仪式,如延请僧道诵经拜忏之类,多有革除,但遣人报丧、分送老人豆、吃豆腐饭遗风犹存;亲友多送花圈、挽联等以示悼念;出丧已无“三班头”,惟以鸣炮仗、敲锣鼓,送往墓地。
清末民初,一般富家,男穿长衫、马褂,女穿旗袍。一般农民、 船工、石匠、木泥作、酿酒师傅等体力劳动者,平日喜戴乌毡帽,穿对襟粗布短衣,着腰围、裤管宽大、穿时须将腰身叠起团拢之“笼裤”(亦称团团裤)。逢年过节或做客时方穿长衫,称“袍子大布衫”。女穿大襟衣裳、笼裤与类似围裙之青布褴。20年代后,城镇男女开始着中山装。1950年起,学生、干部、工人中流行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风行军装。1980年以后,服装面料渐趋高档,色彩款式日益多样,西装流行十分广泛。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绍剧又称“绍兴乱弹”,流行于浙江绍兴北部及相邻省区。这个剧种生、旦、净、丑脚色行当齐全,多披袍执笏搬演帝王将相征战杀伐故事。绍剧音乐朴实粗犷,演唱以高亢激越为特色,尤多动人心魄的抒情长腔。表演豪放洒脱,文武兼备,而武戏尤为擅长,工架稳妥,武技精湛,打斗激烈,场面壮观,令人击节叹赏。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绍兴目连戏唱腔独特。包括高腔、乱弹腔、忏卷调、念佛调、莲花落、秧歌调等,总称“目连调”,并有特殊乐器称为“目连号头”。绍兴目连戏经过长久的积淀与升华,凸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堪称绍兴民间信仰习俗和戏曲文化的基石,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新昌调腔,渊源已久,被戏曲界人士喻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至今约有600年历史, 曾在明中叶盛极一时,流行于杭、嘉、湖、宁、绍、台广大地区,抗日战争后,仅在新昌一地得到保存,新昌调腔剧团故成为“天下第一团”。新昌调腔传承下来的戏剧资源极为丰富。以剧目论,有北宋杂剧“目连救母”戏文,现有两种版本,一种为“168出”版,一种为“107出”版。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诸暨西路乱弹,是由诸暨籍艺人为主所组成的以演唱乱弹为主、兼唱徽戏、梆子、调腔的戏班所演之剧。诸暨西路乱弹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腔,各唱腔又分若干形式,格局严整,自成体系,多为“紧拉慢唱”。伴奏乐器有笛子、板胡、虼蜢琴、三弦、大筒号头、梅花灯近20种。尤以笛子中的“胖吹”最具诸暨地方特色。音色悠扬婉转,节奏强烈,具有鲜明民间音乐韵味。 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徐文长故事是汉民族重要的机智人物故事之一,产生于明代中晚期,至今绵延不绝。该传说流播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全方位展现出徐文长的聪明多才、幽默诙谐、爱国爱乡、亲近平民、蔑视权贵等品性,具有浓郁的绍兴特色和乡土气息。该故事在绍兴及其他江南地区广为流传,日积月累渐趋丰满,现存篇目约三百余篇。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王羲之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六朝《世说新语》。此后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不绝如缕。主要内容分为:学书作书、钟情山水、爱国亲民、蔑视权贵四个大类。其中不少传说,如《王羲之与鹅》、《题扇贵价》以及《兰亭序》等传说脍炙人口,妙趣横生,故而代代相传。王羲之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流播方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嵊州吹打节奏鲜明,刚柔相济,打击吹奏融会一体,江南山歌小调风味浓郁,涵盖北方锣鼓的阳刚,汇集江南丝竹的婉委,在传承中注重提高完善,并与民风民俗紧密相关,对中国民乐的继承创新和发扬有着一定的先导作用。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绍兴宣卷是浙江绍兴地区的“五大曲种”之一,它形成于清代后期,清末民初流布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地,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绍兴宣卷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主要用于祀神祈福活动。其唱本通称“宝卷”,艺人演唱置于桌上,照本宣唱,故名“宣卷”。一般的宣卷徒歌清唱,称为“平卷”;若加二胡、三弦、月琴等伴奏,则称为“花卷”。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绍兴莲花落,是以绍兴方言说唱,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 形成之初,艺人们的行艺方式为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绍兴鹦哥戏,系江南摊簧类曲艺中的“后摊”衍变而成。绍兴鹦哥戏故事性强,节奏快,语言活泼,唱腔质朴、圆润流畅、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性。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绍兴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草塔抖狮子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表演娱乐项目,源于清朝。抖狮子的骨架由优质白藤扎制,分头部与身子两个部分。外饰以锦面丝毛,狮头造型富有装饰味,阔口、大鼻、圆眼。头部、腰部、尾部均有控制的牵线,还有一只盛放彩狮的绘画描凤的彩笼,笼上设一高杆,高高挑出,顶端挂一只绚丽而会转动的彩珠。草塔抖狮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寓意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观赏和历史文化价值。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作为个人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民间杂耍,它已有悠久的历史。调吊是绍兴民间艺人的独创,动作难度大,技巧性强,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又非常惊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以及江南水乡地方文化特色。调吊对于绍兴及江南地区民间社戏的研究以及杂技中空中吊技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 其中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历史悠久、制作奇妙、功用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虞越窑青瓷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绍兴的石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桥营造进入了石梁桥的创始时期。石桥的营造技艺独特,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等)的营造技艺为国内罕见,桥梁形式多样,形成了极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其营造技术非常科学,用料讲究,布局、选址合理,石桥一般寿命能长达千年以上。绍兴石桥成为中国石桥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石桥博物馆”。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酿酒历史悠久,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的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是越地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绝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良好的经济价值。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产地主要分布在绍兴鉴湖水系区域,包括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县以及上虞市东关镇。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绍兴“三六九”伤科始自南宋高宗年间,沿袭已数十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其支派繁衍,代有传人,在民间深负盛名,名噪浙东北。其鼻祖稽幼域,祖籍河南开封府,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授其武功和医术。“三六九”伤科的治疗手法以少林武功为基本功,分拔、扯、摸、提、按、摩、推、拿8种,并辅以秘制的“三六九”伤膏,治疗骨伤功效显著。2012年7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越族聚居之地,多为“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自秦砖汉瓦被广泛应用后,房屋建筑多为穿架砖木结构。一般民宅用料经济,结构简易,而官绅宅第营建比较讲究,梁柱构件制作精细,结构严谨规矩。随着寺庙、园林建筑的兴起,开始出现雕花装饰性构件。明清时期,绍兴府城及山阴、会稽两县民宅建筑以台门居多,由主楼、两侧房及天井,组成由一进至三四进的封闭式院宅。街面房屋多为二层楼房,大多层后有河,设河埠,货物进出称便。清光绪三十年(1904),绍兴八字桥兴建天主教堂,为城区第一幢西式建筑。嗣后,相继建成福康医院、真神堂、豆姜鲍家饮酒楼等新式建筑物。
宣统三年(1911),绍兴棉布业巨子陶氏兄弟建造布业会馆。此后,城区街巷出现一批中西结合式结构的建筑物,俗称“洋房”。其时,工业建筑发展有限,所建厂房以单层居多。30年代起,砖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渐多。民国21年(1932)10月,重修三江闸,施工“兼参西法,以混凝土质代铁锡灌沃,膏粘弥坚弥久”。22年,用钢筋混凝土重建禹王庙正殿,仿清初木结构形式。正殿高达24米,脊顶所塑吻兽与双龙,为绍兴地区最大之屋脊装饰。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绍兴桥梁量多面广,在这众多桥梁中,桥名传说给绍兴的桥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把一座座原本冰冷的石桥给予了生命。在众多的桥名传说中大体可分三大系列,即以人系桥系列、以地系桥系列和以桥系桥系列。绍兴古桥名传说与古桥结构装饰美、楹诗文美等,构成了绍兴特有的古桥文化。 2012年6月,绍兴古桥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有秀丽的水乡风景,也积淀着文化的色彩。在绍兴,分布于水网间的田野、村庄、农舍,以及河岸的纤道,河中的渔舍,水上的乌篷船,河边的小凉亭,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绍兴古城、柯桥、安昌为代表的水城水乡,坐落在地势平坦、河道密集之处。传统居住区既被河道分隔,又有石桥相连,小桥、流水、人家,环境宁静,生活便利。主要街道皆依水而建,以青石铺筑,沿街各式商店,临河而设,以浓郁的水乡情调,引来顾客盈门,且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
好水酿好酒,绍兴的黄酒和鉴湖水紧密相连。绍兴黄酒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每年绍兴都举办黄酒节。随酒而来的酒事、酒艺、酒趣代代相传,成为了绍兴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乌篷船上、咸亨酒店以及寻常巷陌的酒店茶馆是绍兴品酒的好去处,酒厂、黄酒城是体验黄酒文化的好地方。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他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祭禹大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历史渊源,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加强对它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巨大的意义。
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有着璀璨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方风情。2002年,由绍兴市旅游局、绍兴日报社联合发起,在全市开展“古城绍兴十大风情”评选活动,水乡社戏、鉴水乌篷、咸亨酒韵、南镇祭禹、曲水流觞、台门遗韵、茶馆听书、花雕嫁女、龙舟竞渡、水街集市被评为“古城绍兴十大风情”。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除伊斯兰教外,其余四大宗教传入和传播的历史悠久。其中道教流传最早,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