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比较不常见。泥鳅被人们誉为“水中之参”,可见它的营养价值之高。在中国人心中,泥鳅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更是一种非常大众的滋补佳品。所以,泥鳅的市场需求也是年年攀升,不少人都开始人工繁殖泥鳅。泥鳅的养殖可是一门大学问,不少买回家的消费者都不大了解泥鳅吃什么,该如何养殖。
其实,泥鳅的适应力特别强,几乎能在各种容器和水域中养殖,像木箱、水缸、水桶、水泥池、稻田、莲田等,甚至排水沟中也能养。在饲养时,可投喂麦麸、米糠、花生饼、豆饼、菜饼、蚯蚓、蝇蛆及浮萍等植物性饲料,适当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等。另外,泥鳅在和其他鱼类混养的时候也常常以掐他鱼类吃剩下的饲料为食,所以被称为鱼池中的“清洁工”。假如是野生的泥鳅,它主要的食物就是一些浮游的生物、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及藻类等。值得注意的是,泥鳅非常贪吃,喂养的时候应该避免投食过多导致它吃得过饱,妨碍肠管的正常呼吸,影响生长。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强,所以它的分布也很广泛,而且几乎可以再各种容器和水域中生长。泥鳅的养殖方法有很多,在自然条件下,泥鳅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适宜泥鳅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最适水温为22一28℃。泥鳅的养殖方法主要有,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坑塘养殖、庭院养殖,也可反季节养殖。另外,最广泛食用的大概就是泥鳅的苗种快速培育方法。下面简单为你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方法。
养殖泥鳅的池塘四周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池塘的周围需要以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另外,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在放养泥鳅之前需要清理池塘,放水深至10厘米后,需用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基肥。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时可以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早晚各泼洒一次。等到泥鳅达到2厘米之后,加深水位,到50厘米,培肥水质,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泥鳅的养殖水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除了每周需要换水一到两次之外,还需要勤施肥,保持水色呈黄绿色。
池塘养鳅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养殖方式,可适应各大地区,可利用现成的池塘或者利用稻田、土坑都可以。一般要求要要长宽在20-30米的池塘,池深在2米内,水深在50-60cm,池低平整,再在周围围网,做好防逃措施,培养水质,培育一些浮水植物即可。再根据3cm以上的幼苗以每每亩500斤的密度放养,待一种3-4月后即可出售。
稻田养殖模式是实现生态平衡的一种养殖方法,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用,在饲养时泥鳅可已稻田中的昆虫和浮水植物为食,可以起到极好的生物防治作用,基本可以不要做到打药,减少环境污染。而水稻也可以吸收泥鳅的排泄和分泌物,减少化肥的使用,还可加强水质,降低养殖成本。两者可以生产出真正无污染、无公害、绿色的水稻和泥鳅。
和稻田养殖模式类似,在莲藕塘养殖也可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用,实现生态养殖。但于稻田养殖模式略有不同的是,莲藕的茎杆上有小刺,在泥鳅采食、活动时已发生外伤情况,易导致疾病感染。所以运用此种模式时,一要注意饲养数量,二是要选择刺少的莲藕品种。
水泥池养殖模式有饲养管理方便、捕捞容易以及能极好的调控水质和水温的优势。一般为了方便管理,每个水泥池面积在100平米左右,池深0.8-1米,池的底部要铺一层20-30cm厚的泥土,搭建一个适宜泥鳅的生长环境。另外水泥池在搭建后一定要进行脱碱和消毒工作,才能放苗饲养,否则会导致水体碱性过高,造成泥鳅大量死亡。
网箱养殖模式养殖模式要选择在向阳避风的湖泊、水库,最后在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区,网箱的面积可大可少,根据养殖环境制作。饲养时在网箱内铺一层肥泥,另外网箱的高度要高于水面30-40公分,防止泥鳅跳逃,喂食以人工饵料为主,所以放养的种苗一定要选择能摄食人工饵料的。
每年到了10月下旬的时候,泥鳅就会开始停食,停食后即要进入越冬期。根据养殖户的情况看,2013年越冬期的泥鳅比往年要多,所以如何能够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成为很多泥鳅养殖户尤其是泥鳅养殖新手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这点很重要,养殖户如决定年前不出塘,在9月底就要开始进行营养投喂,主要饲喂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由于10月中下旬泥鳅的吃食量已大幅下降,有的还达不到1%,所以这时要抓紧投喂,可每顿都拌料投喂。同时为了加大泥鳅的吸收,可用多种维生素化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如天气突变可在夜间泼洒一次,增强泥鳅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停食前尤其是在10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由于泥鳅塘内的蓝绿藻大量死亡,而喜冷性的硅藻、裸藻等又没有繁殖起来,所以这时期的水质比较偏瘦,养殖户可在此期间肥水调藻。
泥鳅进入越冬期后,为了保暖都钻入到底层二十公分左右的淤泥中,所以一定要定期改底和消毒,消毒时可用颗粒状的药物,直接干撒到塘底,让它慢慢在淤泥上溶化,消毒效果会更好。使用底改是为了让底层的有机物和杂质分解更快,以便让越冬的泥鳅在底层的冬眠不会受到打扰。消毒药一般15~20天用一次,底改一般也是在15~20天用一次,即同时使用消毒药和化学改底药物。
有的养殖户在整个越冬期不换水,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越冬期也要定期换水,一般在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能过大,以防泥鳅应激反应。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气泡病的发生,还可定期使用增氧剂,给泥鳅增氧的同时也预防了亚硝酸盐的增加。
越冬期如塘中的水结冰,要及时破冰,或用微流水注入及时化冰,预防泥鳅发生缺氧状况。
整个越冬期养殖户要备好增氧剂和VC应激灵或多种V生素。不管是换水还是平时的管理,都要定期泼洒,以增强泥鳅的抗应激能力。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