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怎么治疗
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防治
一、青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紊乱。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新的学校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新生,心理上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拥挤的宿舍、吃饭排队、生活要自己料理、每天宿舍——教室——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以及学习上自主性、自觉性强的特点等,都易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映。
2、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荡
青年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灼热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地坠入爱河,而又没有确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朝三暮四,出现三角恋、四角恋;还有单恋、失恋、胁迫恋爱在学生中也屡见不鲜。
在性心理问题上,许多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出现性认识偏差;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出现性焦虑、性恐惧;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感到性压抑。
3、人际关系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青年学生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这一切将导致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有些学生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由于一方面要求开放自我,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文饰,封闭自我,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感和自卑感。
4、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自我意识的增进是当代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愿望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强。许多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青年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免患有一种“社会经验缺乏症”。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所谓“自我实现”,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看到别人身上缺点,却不正视自己的不足,一味地用美好的形容词虚饰自己,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现实主义地要求自己,形成了对自己过分美好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大家的好评,而自己却相形见绌,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与自己过不去,因而感到压抑。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调节或得到外界的帮助,就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二、神经症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混淆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病、精神疾病这四者的含义,其实他们是不同的概念。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是由于感染、中毒、外伤、肿瘤、血管病变、退行性变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及其附属结构(如脑膜、脑血管、肌肉等)疾病。如我们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癫痫、中风、坐骨、神经痛等。
精神疾病又称心理疾病,是一种以精神活动失调或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包括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性变态以及其它心理障碍。
神经症(neursis),过去习惯称为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起病常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症状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但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体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有自知力,要求治疗;部分患者有性格缺陷。因此,神经症是青年学生罹患心理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
根据1995年1月出版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次修订版(CCMD-2-R)中关于神经症的定义为:“本症为一组精神障碍,除癔症外,没有精神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除癔症表现为短暂的发作外,病程大多是持续迁延的,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我国现行的神经症亚型分类为: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症等。
(一)神经衰弱是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持久的情绪紧张或精神压力情况下产生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常伴有烦恼和心理生理疾状,本病患病率在15-59岁人口中为千分之一十二点五九,在各类神经症中占56.7%。患有病前性格多为胆怯、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不开朗、兴趣狭小、拘谨、少社交、缺乏生机等。
1、临床症状
以脑功能衰弱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1)衰弱症状:患者脑力易疲劳,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差,做事丢三拉四,效率显著下降,体力亦疲劳。
(2)情绪症状:烦恼,心情紧张而不能松驰,易激怒等,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但在病程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时间。
(3)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没有言语运动增多。
(4)肌肉紧张疼痛:自觉头部发胀或紧缩感,似乎头皮变厚或象是戴了一顶橡皮帽,头昏、头痛、肢体肌肉酸痛等。
(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为梦所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实际已睡,自感未睡),睡眠醒觉节律紊乱(夜间不眠,白天无精打采和打瞌睡)。
此外还可以有心悸、气短、多汗、肢冷、腹胀、尿频、遗精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病因
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节,而使大脑神经活动过程处于长期过度的紧张状态,就易导致神经衰弱。
其次,负性情绪体验也是本病的另一较多见的病因。如由于亲人死亡、家庭重大不幸、生活挫折、工作不顺利以及家庭纠纷等问题未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长期处于悲伤、忧虑、痛苦、抱怨、恐惧、委曲状态,从而形成家庭神经系统功能持续过度紧张,都可致神经衰弱。
此外,一些学生工作和生活的组织安排不当,忙乱无秩;或者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居住环境长期吵闹影响生活和休息的规律性等等,都易引起睡眠障碍。
不过有些学生因为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或者恶梦缠绵,便认为是神经衰弱。其实,偶尔睡不好觉这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心理紧张、害怕,以至背上沉重包袱,反而越来越睡不好觉。
3、治疗
神经衰弱一向被认为是疗程长、疗效低、不好治的疾病。因此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辅以体育锻炼和生活作息时间的规律化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1)心理治疗在于指导患者分析起病原因,并设法排除;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发病机理,使其消除对本病的各种顾虑和焦虑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或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法则去陶冶患者性情,破坏其交互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2)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焦虑剂、抗抑郁剂,以及调节植物神经、营养神经的药物。
(3)物理疗法有睡眠疗法、水疗、耳针、电针等。
(二)焦虑症(Anxiety)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运动性不安等。其发病率为千分之七左右,女性较男性多。
焦虑发作与正常人面临特殊处境产生的恐惧是不同的。恐惧时,当事人明确知道危险所在,而焦虑时当事人不能明确指出危险之所在,只是预期着一种莫明的紧张感。
1、临床症状
按临床表现形式可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1)惊恐障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强烈恐惧、焦虑不安,似乎预感到灾难将至,好像马上面临死亡和发疯似的,同时感到“心脏要跳出来”,常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而持续一个月。每次发作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发作时意识清醒,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
(2)广泛性焦虑:经常出现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恐惧感,患者终日惶惶不安,心烦意乱,提心吊胆,似乎马上就会大祸临头。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但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对躯体微小不适都过分敏感,常常无病呻吟、苦恼、自责、除心悸、心慌,尚可有面部苍白或充血、胃部不适、尿急、阳萎、早泄、月经紊乱、性欲缺乏等。
2、病因
产生焦虑的原因,Bowlby认为有两类行为与焦虑情绪有关,一是逃避,二是依恋。逃避是患者与陌生事件突然相遇而产生,依恋出现在“联络成对”的成员彼此被分离之时。早期即体验到不稳定的家庭生活的人更为焦虑,而且他们倾向于更富于攻击性和反社会性。有些人的焦虑有素质性的因素,若加上父母对其焦虑又给予焦虑的反应,则会使症状更加严重。假若父母本身就是焦虑个性,受父母的的影响,患者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人格的形成非常不利。
遗传方面:据slater和shields报道,大约15%的焦虑症患者的父母和同胞也有焦虑,大约50%的焦虑症患者的单卵双生者有类似的诊断。
焦虑症患者的个性基础一般来说,易于紧张、焦虑、对困难估计过分,对躯体微小不适,容易引起很大注意,遇到挫折易于过分自责,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的人,易于引起焦虑症。
3、治疗
治疗包括不同的手段,采取综合的措施效果会更好。
(1)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耐心地听他们的诉说,对他们的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以帮助控制他们感到不安全和失败的心情,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本身的个性弱点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明确,要想治疗好患儿,必须要治好家庭的其它成员。
(2)松驰疗法及生物反馈: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其原理就是在出现激怒焦虑的同时,作出对抗焦虑反应如放松,这样交互抑制,使焦虑反应减轻、抑制。
(3)药物治疗:以抗焦虑药为主。
(三)恐怖症又叫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某一特定物体或特殊的环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情绪。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知道他的害怕是过分或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据国外报道,恐怖症的患病率千分之七。青年期起病,多见于女性。
恐惧本身不是一种病态心理而是一种正常情绪。如3-4岁的儿童发生夜惊、对动物、黑暗、陌生人的恐惧;成年人对蛇、疾病、雷声、死亡等产生恐惧都是正常现象。只有当这种恐惧或回避行为已成为苦恼的来源,或者已干扰生活适应和社交活动,就成为恐怖症了。
1、临床症状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以至达到惊恐程度。根据恐怖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体恐怖:患者表现出对某一种动物如蛇、狗、猫、昆虫恐怖(动物恐怖),对尖锐的物体产生恐怖,对不洁物体产生恐怖。
(2)场所恐怖:患者对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高处、闭室、黑暗和拥挤的场所感到恐惧。
(3)社交恐怖:患者见人就紧张不安,手足无措、不敢与人对视、在别人面前脸红等恐惧。
2、病因
对恐怖症的发生原因有多种解释,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发育理论和相互影响理论。比较多的临床学家主张恐怖的形成是基于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如儿童自己或看到父母(家中其它成员)对某种外界刺激或情境表现过度恐惧和回避反应时,便可通过共鸣性的学习对同样的刺激也呈现恐惧。
有人认为是素质性因素,患者的性格特点常偏向于胆小、怕羞、依赖性强和个性内向者。学生中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在当众讲话、表演、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交流时,感到自己表情不自然、自觉脸红、怕和别人的眼神对视、怕别人从自己的眼神里看出什么秘密等。
3、治疗
(1)心理治疗:是治疗恐怖症的主要方式。包括行为疗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即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和指导患者亲自去接触那些使他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或情境来达到治愈。还可以示范法、操作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等。另外运用精神分析法,帮助和引导患者回忆过去,找出与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心理冲突,使恐惧减轻或消失。
(2)自我催眠法:让患者面对恐惧处境时,采用自我催眠法使自己保持松驰,也会减轻恐惧。
(3)药物治疗:可选用小剂量抗焦虑剂。
(四)强迫症(obsession)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神经症,其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本病的发病以青年时期较多,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异,智力水平高者,发病率较高,一般人群调查(1988年),其患病率为2%,而在学生心理咨询中有此类症状的人偏多。
1、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于思维、意向、行为等方面的强迫症状
(1)强迫观念
强迫疑虑:患者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而加以摆脱。如离家后,怀疑屋门是否锁好,灯是否熄灭;写信后,怀疑地址是否写错,反复检查。
强迫回忆:患者对于做过的事必须反复回忆,或是强迫自己将以往的所见所闻全部急于回忆起来,虽然明知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这样回忆一遍就感到不安,放心不下。
强迫询问:患者对于对自己毫无关联的事物,毫无意义地反复询问。如患者与朋友交谈某处建造楼房时,反复追问为什么不盖五层?为什么非要盖六层?为什么楼门朝北不朝南?
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自己明知道是毫无必要、毫无意义、同时也是不可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是一些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物。如反复思考为什么一个人长两只眼睛?一张椅子为什么要有四条腿等等。
强迫性对立观念:在某种场合下,患者被一种和自己正常时的认识相反的观念所纠缠,明知不对,却无法摆脱。如听到人家讲“拥护”、“和平”、“友好”等等内容,患者脑子里立即出现“反对”、“战争”、“敌对”等对立字眼。
(2)强迫意向
患者表现出经常感到有立即行动的冲动感或强烈的内在驱使,但并不表现为行动,为此感到痛苦。如站在站台上侯车时,会出现火车来时扑下去的念头。
(3)强迫动作
强迫洗手:大多因怕污秽、怕感染细菌等,为此患者不能控制地反复洗手,有的手皮都洗破了还觉得没洗干净。
强迫计算:患者不自主地计数一些事物,甚至走路时计数自己的脚步,在马路上的行走时计数商店的玻璃窗、路边的电线杆或树木,上楼时计数楼梯的阶梯数等。
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套重复刻板式的相互联系的动作。此种仪式动作往往对患者有特殊的意义,完成这种仪式动作往往是为获得幸运和吉兆,从而感到是对内心的一种安慰。
2、病因
强迫症起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健康不良或心身疲劳有关。从经典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看,强迫症的形成是在强烈的体验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抵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了孤立的病理惰理惰性兴奋灶的结果,行为学派认为,此病是因这些行为有减轻焦虑情绪的功能。不管如何,多数强迫症患者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如表现墨守陈规、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胆小怕事,凡事求十全十美,喜欢过多过细地思考问题等。
3、治疗
强迫症的治疗依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选用不同的方法。
(1)心理治疗:以强迫行为为主者,行为疗法比较有效。其中橡皮圈疗法简便易行。较为常用,即利用拉弹预先套在患者手腕的橡皮圈,以作为非条件的厌恶刺激来抑制强迫行为。同时也可配合作用操作性处理法,阳性强化法。
(2)森田疗法:即对症状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不害怕、不回避、不制造紧张,这样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乃至消除。
(3)药物疗法:临床实践表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有良好的效果,另外辅以必要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以减轻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
(五)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
抑郁性神经症又叫神经性抑郁症,是指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的、病程迁延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抑郁一般是轻度的,但由于迁延不愈,病人感到内心痛苦。常主动求治,日常生活不受显著影响。
抑郁性神经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时期,是学生中多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1、临床症状
情绪低落是最主要症状,患者自觉心情不舒畅,感到忧愁、苦闷、沮丧,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丧失信心,对痛苦处境无能为力,感到活着没什么意义,甚至有想死的念头,患者感到焦虑,失眠、病程迁延达一年以上。
患者常有自我贬值和自怜心情,且情绪不稳,容易激怒,反应强烈和症状可呈波动性。
神经症性抑郁症一般是处于抑郁情绪和精神病性抑郁症之间的状态,因此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神经症性抑郁与正常人抑郁的区别,正常人也会有心情抑郁的时候,但程度轻、时间短,并随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消失而好转,不严重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除心情不好外,没有其他任何精神障碍,也无明显的躯体症状。
第二、神经症性抑郁症与抑郁症区别。神经症性抑郁症的特点为:兴趣减退,但未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觉疲乏或精神不振,但无精神运动性迟滞;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不愿接受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和支持;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治,希望治好。此外无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严重的内疚或自罪;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不止一次自杀未遂;生活不能自理;幻觉或妄想;自知力缺损等。
2、病因
绝大多数患者的起病是由心理应激所促发,大多数是有生活上的不幸遭遇、工作中的困难、事业上的挫折、家人的意外事件、婚姻的失意等精神刺激,尤其是当自尊心受到打击和自我评价贬低时,易导致本症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有关,如性格不开朗,好思虑,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等,或者已达到适应不良或人格障碍的人较多见本症。
3、治疗
(1)心理治疗:采用人本主义(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治疗,通过对病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解和尊重以及启发和帮助,使病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现真正的自我,此外,可运用认知疗法,改变患者的不正确认识,通过自我监察、自我说理和自我强化,建立正确认识改善情绪。
(2)药物治疗:主要用抗抑郁剂药物治疗。
(六)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疑病症又叫疑病性神经症,其特征表现为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疑虑。
1、临床症状
以疑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表现为下述中的至少一项:
(1)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很不相称。
(2)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2、病因
疑病症发生与个性因素有关,患者反复思索、缺乏灵活性、固执、吝啬、谨小慎微、敏感多疑、好依赖等,此外往往与不科学的卫生宣传、道听途说、或看了医学书后片面地理解、或医疗过程中医生的言语不慎,以及他人的不良暗示等有关。而背景因素常有躯体虚弱或心理挫折、危机感等。
3、治疗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旨在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针对病人诉说的不适以及所怀疑存在的疾病实施解释性治疗,使病人逐步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观念,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
(七)癔症(Hysteria)
癔症又叫歇斯底里,指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重大的生活事件、强烈或持续的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情感失调或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时期。女性远大于男性。
1、临床症状
(1)躯体方面: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等障碍。如患者可突然出现声带正常情况下失音,对光反应的失明,与耳科检查有矛盾的耳聋,咽喉部民物阻塞、与神经检查相矛盾的肢体瘫痪,站立不稳、步行不能,以及各种不自主的震颤或痉挛发作等。
(2)精神方面:临床表现有意识、情感等障碍。如患者意识范围缩小,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对某段时期的经历或一切完全遗忘,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与儿童一样,甚至出现精神失常,哭笑不止,打滚、喊打闹等。
2、病因
患者都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的。此外,癔病的性格特征:如情感活跃、生动,但很肤浅、幼稚;高度暗示性和高度自我显示性以及丰富的幻想性等在此病中有一定作用。某些躯体疾病、疲劳、月经期、健康状况不良等均易促发本病。
3、治疗
以心理治求为主,如支持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配合药物,针灸和物理疗法等,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精神病(Psychosis)
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引起大脑功能失调,致使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智能情感、意志行为等诸方面出现明显异常。主要表现有兴奋躁乱,伤人毁物,胡言乱语,情绪不稳,意志缺乏,智能呆儍以及离奇的幻觉、荒谬的妄想等。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辩认能力,不承认自己有病,躲避和拒绝就诊。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
精神病在青年学生中是少数,但是它的影响和危害很大,因此,了解和学习有关精神病知识,对于早期发现精神病,促其及早就医提高治疗效果或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临床表现
精神病的基本特点:
(1)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
(2)不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丧失了对现实检验能力,对环境产生歪曲的感知和认知;
(3)情感反应与正常人有质的不同;
(4)常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
(5)精神衰退现象;
(6)自知力丧失,觉察不到自己的病态。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程度地与现实脱离,沉醉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对外界事物反应冷淡或歪曲,意向减退,行为懒散。
躁狂抑郁性精神症者主要临床表现有两种相反的情绪状态。一是躁狂时,表现为联想加快、话多、情绪高涨、激动,同时动作也多,活动不停;二是抑郁时,表现思维迟缓、少说、情绪低落、伤感、自卑、感到生活乏味,常有自杀观念和行动。
偏执性精神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持久的偏执性妄想,其程度轻重不一。除妄想症状外,其它精神活动没有或很少有异常表现,无幻觉和精神活动的衰退现象。
反应性精神病主要临床是反应性意识模糊状态、反应性木僵、反应性兴奋、反应性抑郁、反应性偏执状态,整个活动均集中于创伤性体验上。
2、病因
精神病的病因学研究,经众多学者近百年的努力研究,涉及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化学、精神药理学、免疫学、病毒学、社会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至今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通过大规模的家系调查资料显示,血缘关系越近,精神病的患病率愈高。而且大部分有家族史。此外其它因素,如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家庭问题等均缺乏非常可靠的证据。
3、治疗
精神病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若该精神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如传染病、中毒、外伤及其他严重躯体病时出现的精神异常,需要精神科和相应的内、外科医生共同处理。若该精神病不是器质性精神病,而是功能性精神病,当心理症状还不显著,行为没有明显异常时,或在康复期时,可以适当地辅以心理治疗。
四、其它心理疾病
除了上述神经症和精神病外,在一般心理咨询工作中常遇到的其它心理疾病还有各种性心理偏移,性障碍、人格障碍以及各种适应不良的反应。这里着重介绍练气功而诱发精神病的问题。
气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我国气功种类千百种,但“万法归宗”,通常做法是维持一定体位和姿势,或有某些动作,注意集中于某处,沉思、默念、松驰和调节呼吸等,达到“松”、“静”。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系指由于气功操作不当,如每天练习次数过多,处于气功状态时间过长而不能收功的现象,表现为头昏、头痛、头胀、心悸、胸闷、气急、腹部腹痛、肢体麻木、手足抖动等躯体症状,以及失眠紧张,焦虑恐惧,呆滞迟钝,健忘多梦,心神不宁,情绪抑郁,多疑迷惑,严重的出现幻觉等精神症状。
据调查研究表明,练习气功出偏或“走火入魔”的人中,有90%以上的人在人格素质上明显偏离(或缺陷)。主要具有疑病、抑郁、癔病和神经衰弱等所谓神经症人格素质倾向的人,或者是具有偏执狂、轻躁狂和精神分裂症等所谓精神病人格素质倾向的人。由此可见,气功作为一种健身、防病、治病手段,并不适用于一切人的,不仅有精神病或严重神经症的人不宜练功,就是具有神经症或精神病人格素质倾向的人也应慎重,最好在练功前,通过一些心理测验量表,了解自己性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看看自己是否适应练功。若出现偏差,应尽快到相应专科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