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1、认为自己不再是孩子的这种成人感。
从被动的服从变主动的争取,从依赖变独立,开始用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自尊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原来的压抑可以爆发了。超越身边的权威,才感觉自己有自信,不再压抑。小学父母的包办到初中的叛逆,追求独立。
有了自省能力。
自尊心的发展,过度的批评,让他们接受不了,这也是他们逆反的一个标志。
青春期之前的状态是: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青春期胆子大了,敢于表达出来。
青春期之前的教育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比如青春期前之前家长比较放、比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青春期老师的约束管理,让孩子有压抑,有逆反心理。
2、对于青春期逆反的孩子应怎样对待?
对待成人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公平公正讲义气的话对待他们。一时的刺激的话,一时的狠话有时是可以说的,但要注意时机。
适度的宽容、必要的等待、甚至看他们犯了错误之后再管。
不往他们的枪口上撞。
丑话温和地说在前面,给孩子判断选择的机会,犯了错误后当机立断毫不留情的批评。
1、感受:
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卑感更深重,进而产生危机。(比如他长高,我矮)
自我形象,是青春期孩子关注的问题。(美丑问题,穿着打扮问题)(比如别人说你鼻子咋这么大,孩子可能就会回家关起门来用夹子夹住自己的鼻子)
孩子自己不善于排解,又不能及时得到帮助。
得不到表扬,学习努力了也不能提高。
2、青春期心理变化:
强烈渴望有超人之处;
难以忍受缺陷;
希望得到好的评价掩饰自卑;
渴望别人尊重、接纳(从孩子变成成人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青春期的自卑往往是青春期之前造成的,如小时候家长的打骂,语言上的伤害。(你真蠢,你真没有大脑,你将来没有希望了。等造成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3、怎么办?
发现他们真实的想法,解开心结;
暗中借助集体的力量,疏导;
借助同龄人的力量,形成良好风气(好的集体氛围);
找到其他的优势,来弥补自卑。
1、感受:
心灵归属感:2岁开始建立,青春期转移,成人后建立在异性身上,成家,生子,进入新的循环。
2、青春期心理变化:
安全感的需要;
寻找共同语言,寻求帮助的需求;
诉说苦闷,相互安慰的需求;
交往广泛增长社会阅历。
3、怎么办:
朋友分类:普通朋友、要好朋友、知心朋友;
选择自己需要的朋友;
朋友的责任;
遇事后,总结经验教育。(不撞南墙不回头)(执迷不悟的朋友关系,把朋友看得过重)
4、青春期前埋下人际关系危机:
胆小,需要依靠;
没有独立的观念,喜欢跟着大家跑;
贪玩,需要伙伴;
家长不能做朋友,寻求不到家长的帮助;
性格中离不开朋友(小时候家长培养的);
孤独寂寞,没有朋友。
1、感受:
莫名的向往,自己解释不清楚(荷尔蒙);
渴望有人关爱自己;
有安全感、有依靠;
刺激、新鲜;
玩玩。
2、心理变化:
逆反型:越说不越要试;
跟风型:你有我也有;
情感补充型:感情缺失需要填充;
心理安慰型:压力中的相互安慰;
出风头型:满足自己虚荣;
寻找刺激型:填补空虚的游戏;
体验型:好奇心在作祟;
情感早熟型:童话式早恋。
3、怎么办:
解决孩子的心理负担问题;
消除逆反;
心态平和时,把意见说出来,供孩子参考。
4、青春期前就埋下的认知隐患:
家庭环境不安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家长不能给孩子爱与支持。
1、感受:
跟不上集体进度(能力不足)没有学习兴趣(志向)不能够约束自己(怕苦);
总是想去玩儿不想学习。(任性)
2、心理变化
为学习困难而痛苦;
沮丧(跟别人的比较中)、无助(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批评多帮助少);
学习的经历记忆惨痛;
理解了自己的能力。(学习的不足)
3、怎么办:
需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引导学习;
专业人员帮助分析;
学习与兴趣搭桥;
找到职业理想。
1、感受:
遇事迷惑(由于认知不足)(自己的某些不经意的行为却给别人带来不良的印象);
烦躁的感受;
行为怪异,其实不然;
思维方式障碍在青春期突现。
2、怎么办:
扩大认知教育;
教育时机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更多的要靠家庭教育;
读书;
探讨问题。
3、青春期前就埋下的认知隐患:
只问学习,不问心情;
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没有干过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对孩子说明事情(隐瞒);
替孩子担责任(孩子犯错,家长摆平);
安排好一切。(犯错,转学)
第一,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特征。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笼统向分化发展;从零乱、易变向系统、稳定发展。中小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育”过程中,这种发展性,是我们增强中小学学生教育可塑性信念的一个最坚实的基点。对学生而言,聪明与“笨拙”,都是暂时的;好与“坏”,也是相对的。
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身体迅速生长,新陈代谢旺盛,爱动不爱静,易感情用事,易冲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服输,总想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是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性意识的萌动。由于青少年身体的成熟早于思想的成熟,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或不健康的想法。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他们可能通过不正当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知识,而受到毒害。
第二,开展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所以开展性知识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正确认识和区别友谊与恋爱。
青春期学生早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青春期学生早恋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
青春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引导青春期学生如何自我调整挫折也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一个最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