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安全】儿童用药不当可致聋 别让药物安全毁了孩子一生!
一、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进行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约是成人的两倍。
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
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为12.9%,新生儿高达24.4%。
国内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用药不良致聋。
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
我国7岁以下聋儿,超过30%是药物过量造成毒副作用。
曾经网传瑞芝清退烧药致儿童死亡,对此有专家表示,因服用此药导致儿童死亡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儿童用药困局与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7万条药品批文中,儿童专用药品仅3000条左右;我国医院常用制剂品种约3500种,其中儿童专用品种只有约60种;520种基药目录中,儿童专用品种仅2种。而儿童用药的剂型和规格也极为单一。
北京儿童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的231种儿童处方药中最多的3种制剂为注射剂、片剂和口服溶液剂,适宜儿童的比如粉末吸入剂、糖浆剂、滴液和气雾剂品种数量非常有限。
虽然儿童药市场广阔,但对于药企而言,研发生产儿童药面临着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研发生产要求高的难题。
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儿童用药的生产特点为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导致儿童药在生产设备、质量控制、技术投入等方面的投入并不比成人药少,甚至有的方面投入更高。但由于目前儿童药的定价原则是以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为基准,而儿童药有效成分含量远低于成人药,相应售价就要低于成人药,使得儿童药在定价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企业无法得到补偿。
三、警惕药物致耳聋
哪些药物可导致耳聋?从专业角度来讲,“儿童要用儿童药”,只能解决药物剂量不准确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药源性耳聋”问题。导致药源性耳聋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种类、个体差异、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等等。
1、“儿童用儿童药”也可导致耳聋
现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已证明:当胃肠道发生炎症时,特别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时,口服庆大霉素也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虽然硫酸庆大霉素颗粒、硫酸庆大霉素咀嚼片都属于儿童剂型,但使用不当也可致聋。
上海医科大学曾对 4 年间用过庆大霉素的175 例6 个月至8 岁的儿童进行电测听检查,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严重耳聋121 例,损害程度与用药总量、给药途径和疗程长短有密切关系。椎管内给药的危害性最大,其次为静脉给药、肌肉给药和皮肤损伤后表面给药。
2、有的家族对耳毒性药物特别敏感
近年研究还发现,我国“药源性耳聋”患者中50%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属“母系遗传”,即可通过母亲遗传给她的子孙。所以,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该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例如,一位病人,仅注射0.5 克链霉素,很快听力急速下降,出现耳聋,经追访探明,他家祖孙三代竟有17 人因注射该药而致聋。
3、农村儿童已成为药源性耳聋最大受害者
滥用耳毒性药物是目前在我国造成聋儿的主要原因,而这是多种致聋因素中可以人为控制和预防的。
随着县级以上医院的临床医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认识的提高,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情况日渐减少。
而在农村人们对这类药物的危害性仍然认识不够,只图价廉和使用方便,广泛用于治疗肠道及呼吸道的一般感染,而不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据统计,0~4岁听力残疾儿童中83. 2%发生在农村。
4、药源性耳聋的预防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婴幼儿应禁用耳毒性药物;
2)亲属中有用某种药物致聋者,应禁用或慎用该类药物;
3)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必须用时,需选择非耳毒性抗菌药;
4)用可疑耳毒性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并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温馨提示:
1)药物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对于儿童来说,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不会表达,所以早期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若孩子用药不哭不闹,反而变得安静,对声音反应变得迟钝。就应该警惕了。
2)对于耳毒性药物尽量避免使用,若不得不用的情况下,剂量宜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一旦发现药毒耳聋迹象,应及时处理,可选择维生素、神经营养药和血管扩张剂等,必要时可加用激素,治疗可持续2~3个月。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听力和语言训练。
5、常见引起耳聋的药物
1)髓袢利尿药
髓袢利尿药主要包括呋噻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耳毒性作用是此类药物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依他尼酸为最大,呋噻米次之,布美他尼最小。因为依他尼酸有较强的耳源性毒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小诺霉素、大观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70倍,且消除缓慢。该类药物主要影响内耳的听觉和前庭系统,早期可以损害前庭或者耳蜗,到晚期常常两个部位都受到损害而引起严重的神经性耳聋。
3)糖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类药物可引起耳鸣、耳部饱胀感、听力减退甚至缺失、听神经损害等。
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耳毒性与血药浓度有关,在大剂量、长时间、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尤易发生。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袢利尿药、水杨酸盐、顺铂等药物合用,耳毒性增强。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类抗生素可引起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伴有耳鸣。其耳毒性和血药浓度有关,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听力损害。
5)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等。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的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与利尿药合用时,能明显增加四环素的耳毒性。
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耳毒性的报道,经耳给药后偶有中耳疼痛及瘙痒感,停药后症状多缓解或消失。
7)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已有资料表明氨苄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较高剂量用药时,症状通常停药后可缓解。
8)其他抗菌药物
氯霉素全身应用具有耳毒性作用,局部滴耳可引起听力下降。多粘菌素可引起前庭反应,有时可有耳鸣,但一般无听觉损害,停药后多可缓解。另外,消毒防腐剂酒精、新洁尔灭、醋酸洗必泰、聚烯吡酮碘等也有耳毒性报道。
9)解热抗炎镇痛药
水杨酸盐:水杨酸盐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赖氨匹林等。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以水杨酸钠耳毒反应最明显,损害部位为耳蜗底,故初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丧失,并可引起耳鸣、眩晕、平衡失调。水杨酸所致耳毒性与血药浓度有关,通常不严重,及时停药多数在24~72h可完全恢复,仅少数病人恢复迟缓或不完全。
萘普生、炎痛喜康:临床上有萘普生、炎痛喜康偶尔引起耳鸣、耳聋的报道,多数停药后恢复正常,但极少数患者停药后听力也不见改善,据报道发病率约4%左右。
10)心血管系统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阿普洛尔、美托洛尔等,除治疗心律失常外,对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据临床报道,各种β-受体阻滞剂均可引发耳鸣、耳聋,应引起重视。
硝酸甘油静滴引起的可逆性耳聋作用机制可能与硝酸甘油致鼓膜及中耳音导结构的小血管急性扩张、充血而影响其听觉功能有关,应调整剂量并减慢滴速。
11)抗疟药
抗疟药奎宁、氯喹和乙酰嘧啶等都有耳毒性。抗疟药长期大量应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奎宁和氯喹皆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耳聋,妊娠早期危害更著,孕妇禁用。
12)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药物可直接经圆窗膜透入内耳而产生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a 通道、递质释放以及膜表面的电荷改变有关。
13)抗肿瘤药
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氮芥等可引发听力障碍,出现高频听力丧失,这些药物引起的耳聋都是不可逆的,且与用药量和用药时间有关。
上述药物导致耳聋的发生率不高,但危害较大。我们在这里更多的是想提高大家安全用药的意识,对药品有敬畏之心,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绝大部分药物受益大于风险,我们不得不用,但是在使用前应该知道这些潜在风险,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做好评估,使用过程中加强监测。出现不良反应后积极处理。
家长给孩子用药最容易犯的9个错误!当妈当爹的必须知道!
1、错:给儿童服用成人药
有的家长会给儿童服用自己服过觉得有效的药物,并按成人剂量减半,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就不会有问题。
其实,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是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
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
儿童的肾脏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
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
因此,不能自己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药物,即使减少剂量也不行。有些药物确实没有儿童专用的剂型,这时候应该让医生来判断能不能给孩子用。
2、错: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很多家长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其一,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
例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 2 岁以上,每日最多 3~4 次,2 岁以下使用要咨询医生。
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科植物,因此外涂要避开溃破的皮肤才不会有肝毒性。
3、错:保健品当糖果吃
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
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复合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其实国外有多个小熊糖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趁父母不注意儿童误服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这不是糖,并且要把保健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4、错: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中药由于是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很有可能是某些风险未被发现和证实,绝不代表是安全无风险的。
说白了,就是风险未知,相比于清晰写明的不良反应,哪个更可怕,一看便知啊。
另外,100% 植物来源的药物并不代表 100% 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5、错:朋友推荐的药物肯定错不了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不经过药师或者医生就私下给孩子用,隐患不小。
因为每个宝宝的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应该由医生判断病人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以及如何使用,而不能轻信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下给宝宝服用某些药物。
6、错:滥用抗生素或拒绝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现在很多医生都提醒家长不要滥用抗生素,于是有的家长就一味地拒绝使用抗生素。
实际上,应该理性看待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抗生素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误区需要避开:
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其实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其二,抗生素效果不好就马上换药。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 2~3 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其三,抗生素越新越贵越好。有些患者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
7、错:多吃药好得快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
事实上,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8、错: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 1 / 4 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
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就很容易混淆。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 4 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如果需要用药,用到的应该是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
这个错误真是低级,犯了的家长都该面壁思过。
9、错:依赖药物轻视护理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患病后更重要的是护理,无论这个疾病是严重的还是轻微的。
比如湿疹宝宝的皮肤往往比较干燥和瘙痒,抓挠后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皮肤一破,外界的过敏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更易进入体内而使湿疹加重。因此,应该勤涂多涂低敏保湿润肤霜,重建皮肤的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做好保湿是控制湿疹反复发作的基础,做好保湿事半功倍。
外用的激素类药物是不能治愈湿疹的,但可以控制湿疹的反复发作直至自愈。
总之,应该加强护理,而不能依赖药物起作用。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副作用最少的治疗方法。
四、儿童常见病家长应该怎么做
1、儿童要用儿童药
儿童有别于成人,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等功能较弱,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应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小儿剂量。
家长们应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散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减少喂药困难。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需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按儿童用量准确分割,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毒性反应。
2、常见病症用药技巧
感冒:据介绍,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引起,只有少数由细菌引起。因此家长们别滥用抗生素,其只对细菌有作用,对病毒引发的炎症没有消炎作用。
同时,禁止将抗感冒与止咳用非处方药用于2岁或以下婴幼儿,并建议6岁或以下的小儿也勿使用,6岁至11岁儿童慎用。
发烧:一般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药物退热治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更安全有效,不推荐安乃近和阿司匹林。
当小于3个月婴幼儿发烧,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如温水浴30—40℃水温、冰枕降温、室内温度控制25℃等;体温<38.5℃,身体未出现明显不适,不推荐药物退热。
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特别是有过高热惊厥史患儿,建议采用退热剂。若出现高热惊厥、精神不好或呕吐加重等应及时就医。
腹泻:对于孩子发生急性腹泻,家长们应注意预防孩子脱水,注意补锌治疗,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许多家长使用蒙脱石散剂,使用时要注意最好每袋(3克)加50ml水,药物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服药与吃饭的时间间隔开,要在胃基本排空以后才服,而且服药后至少2-3个小时内不宜吃东西,以免影响药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