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 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火力充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抗打击力强。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
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 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 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 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 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从因果的角度讲,人的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害怕、胆小,计较、嫉妒、不容人,自私自利,烦躁不安,无缘无故发火,莫名其妙烦恼,疾病缠身,慢性病、疑难病,长期依赖药物疾病,身体有说不清的难受却查不出原因…事业障病,冤亲债主病。从中医的角 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 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 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 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 开阔,病痛逐渐解除,理解力逐渐增强, 智慧越来越多,身心清净,身体轻松,宁静自然。人体是小乾坤,清净的身心与天 地感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 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每年三伏季节天阳之气正旺之时,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三伏天”期间,在人体的穴位上贴药,药物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病患,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三伏贴精选道地药材,直接从原产地进行采购,选择药效最好,质量最高,从而品级疗效都是最好的,所谓“药材好,药才好”。
一人一贴:经中医把脉辩证论治属虚寒症后,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穴位,正所谓“辩证选药,辨病选穴”,一人一贴更有针对性,使药效发挥到极致,以达到预防控制的疗效。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冬夏养生治病的早期记载。冬病夏治沿袭上千年,各时代中医大家归纳总结,理清了不少非常适合冬病夏治的病症:
肺主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年人最易受邪。与肺脏有关的呼吸疾病,适合且需要冬病夏治,包括了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许多妇科疾病都属于“虚”“寒”的长期症状,适宜冬病夏治,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化瘀,从而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虚寒,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症等。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也十分适合冬病夏治,通过夏季调理,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根本上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风湿骨关节病,中医统称“痹症”,此类症状多在冬季受寒时发作,病情反复,尤其需要冬病夏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胃脘痛虚寒证为多,调理宜温通调补。用针灸等法刺激穴位,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减少来年冬季发作次数。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其实,夏天来治疗冻疮的人真不少。冻疮主要发生在冬天,因为皮肤在寒冷的环境下,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从中医上来说,就是阳气不够旺盛,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有时,缺乏运动、手足多汗潮湿、鞋袜过紧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因素也会导致冻疮发生。
用生姜切成片擦拭患处,生姜可活淤驱寒。或将生姜切成片,拍烂,放入水中煮,当水开后先用水蒸汽熏冻疮部分,在水温适合后用生姜片擦试,一天坚持两到三次,效果更佳,可起到根治冻疮的效果。
选用成熟的紫皮独头蒜,剥去外皮,捣碎成泥,在阳光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冻伤的部位。每日涂3~5次,连续5~7天。
夏天吃西瓜时,把瓜皮稍留厚些,用它轻轻揉擦冬天冻疮患处,每次3—5分种,每天1—2次,连擦5天。
取鲜芝麻叶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搓擦20分钟,让叶汁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用水洗净。每日数次,连擦1周。
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白茄根:白茄根60克,花椒10克,水煎熏洗易患冻疮处,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日1剂,连续1周。
将山楂1枚置于火炉上烧熟变软,稍冷后搓成泥状涂患处,同时将患肢置于火炉上方烘烤,边涂边轻揉患处皮肤,直到楂泥变干,洗去楂泥即可,每日治疗3-5次。
此外,平时还要时常进行耐寒训练,如用冷水洗脸、冷水浴,并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现在还在伏天,完全可以通过冬病夏治,使冬天的冻疮缓解甚至消除。
针对某些易在冬季发生或加重、而在夏季有所缓解的虚寒性疾病,中医中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关节病就是其中之一。
冬季寒冷而潮湿,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易引起经脉不通、气血不畅,导致关节和肌肉的疼痛。而夏季天气回暖,经脉和气血都逐渐畅通,疼痛的症状也会减轻,往往不被患者重视。正因如此,有很多关节病患者都集中在疼痛症状明显的冬季进行治疗。
而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如果趁着病情较轻的时候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起到预防发病的作用。因此,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是治疗关节病的最好时机。
在夏季,除了不能放弃治疗关节病,按时外用药物或口服药之外,还应注意日常的护理:
1、不要贪凉:夏季温度高、湿度大,不少人为了凉快,穿单薄的衣服、猛吹空调。即使是在夏季,重要关节处也应该要保暖,否则极易造成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畅。
2、清淡饮食:关节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不应多吃,若有水肿或血压升高症状时,还应注意盐分的控制。
3、适当锻炼:进行适当的活动可以改善病情,达到增强体质、维持关节活动的作用,还可避免关节强直和萎缩。活动量宜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若活动后关节疼痛加重,说明活动过度,需要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