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贶节的来源
农历六月初六“天贶(kuàng) 节”,又称“晒书节”。宋代时有一年六月初六,上天赐给宋真宗赵恒一部天书,他将天书视为珍宝,为了防止天书霉蛀,每年六月初六都把天书拿出来曝晒。后来读书人也在六月初六这天,将所藏的书籍摊在太阳下晒,故称六月初六为“晒书节”。
另一说法,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二、天贶节传统习俗
【晒衣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
【包饺子】“六月六,包饺子”也是农村老家的风俗。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饺子吃,据说吃了六月六的饺子就不会疰夏,也不会生灾。
【百索绳】农村老家也有“六月六,百索绳子(端午节给小孩系的)甩上屋”之说。还传说,六月六,百索绳子甩上屋后就被喜鹊叼去造七彩桥了,为的是让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
【接姑姑】农历六月初六,民间就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每逢这天,出嫁的女儿领着孩子,会同夫君,兴高采烈地回到娘家,和父母、姐妹兄弟团圆;娘家人也会拿出最好的食品,殷情招待。
【宗教活动】农历六月六,又是民间的虫王节。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在六月六还有不少宗教活动。例如辽宁盖州有八腊庙会,是一种为驱虫、祈雨的活动。北京善果寺有数罗汉活动,以占卜吉凶。山东民间在农历六月六祭东岳大帝神,举行东岳庙会。
【晒书】关于天贶节的来历,认为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在民间,传说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天晴日朗,当时又处于盛夏,多雨易霉,这种多雨天对书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进行曝晒。
【求平安】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农历六月六必为大象沐浴,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广西壮族以六月六为牛魂节,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好饲料。另一种方式是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如天气连阴不止,闺中儿女,剪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
三、各民族六月六节日
苗族“赶歌节”
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的赶歌节是湖南凤凰、贵州松桃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汇集在歌场,尽情唱歌跳舞。
瑶族“半年”
半年是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每年的过节这天,瑶家都要撒石灰、放响炮、贴对子,以企盼人畜无灾,五谷丰登。
满族“虫王节”
虫王节是满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当天,每家派出一个人到虫王庙拜祭,人们杀猪宰羊,敬献虫王爷,祈求虫王爷不生虫灾,让庄稼有个好收成;留在家的人,翻箱倒柜,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布依族“六月六”
六月六”又称“敬盘古”、“过小年”,是布依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布依人在农历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过“六月六”。有的地方六月十六或二十六过节,叫“六月场”或“六月桥”。
布依族人民于每年农历六月六(盘古逝世日)这天,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祖先。每逢六月六,布依族人民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粑,喝糯米酒,家家户户还要杀狗庆贺。
瑶族“晒衣节”
晒衣节是广西桂平盘瑶地区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节日当天,热闹非凡,清晨各家宰鸡杀鸭开庆祝会,宴饮后,全家动员,有秩序地把棉被、衣服、鞋子、箱笼、柜子等物拿到屋外晒坪上暴晒,晒上一两个小时翻转再晒,然后把衣物搬回厅堂凉一下,再放回原处。夕阳将落时,全寨人还要对着太阳招手,表示对它的感激。
土族“花儿会”
花儿会是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为期5天。
“花儿会”期间,当地的土、回、东乡、撒拉、保安各族人民,身穿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前来赶会,而且还带着帐篷、大饼。群众络绎不绝。会上,大家互相赛歌,以沟通心灵。很多艺术家慕名而至,采集生活素材,撰写文章,进一步扩大了“花儿会”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中外驰名的歌唱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