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籺,是籺的一种,俗称“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
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蛋黄肉粽子的做法和配料
食材:
主料:梅花肉400g、粘米700g、干香菇50g、鸭蛋黄7个、洋葱1个
配料:盐、酱油、姜片、柠檬汁、棕绳、五香粉、老抽、葱段、粽叶、豆油
步骤及方法:
①粘米淘洗干净,放清水中泡3小时,如果天热可以放在冰箱中,用之前控干水分。
②干粽叶和草绳泡一夜后用开水煮烫消毒,仔细清洗每一个粽叶。
③牛肉切小块放入适量的盐、五香粉、酱油、老抽、姜片、葱段和几滴柠檬汁腌制一夜。
1、粽子最好不要在早上吃
端午临近,粽叶飘香,吃粽子是我国传统习俗。不少市民喜欢吃粽子,而且每天还把粽子作早饭吃,个别酷爱粽子的市民甚至放弃了正餐,顿顿都把粽子当饭吃。
消化内科医生告知:“食物消化从胃到肠,至少需要停留6个小时。粽子是糯米做的,本来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里的时间则更长,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慢性胃病、胃溃疡的人发病。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建议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值得注意的是,临睡前绝对不能把粽子当夜宵,否则一晚留在肚子里不容易消化。”
①不能和寒性蔬菜一起吃
粽子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蔬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冬瓜等,本身粽子中的糯米黏连,多吃不容易消化,在加上寒性的蔬菜,即使蔬菜中含有纤维成分,但是由于部分蔬菜性寒,也容易造成腹泻或腹痛。
②不能和寒冷的食物一起吃
粽子不能和寒冷的食物一起吃与不能和寒性蔬菜一起吃的原理是一样的,寒冷的食物会导致胃肠功能减弱,影响食物消化,尤其对于吃粽子的人来说更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③不能和油炸食物一起吃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忙着包粽子,还要炸菜角、炸麻叶。薛玉珠说,端午节吃粽子、菜角、麻叶是老传统,但违背营养健康理念。这三样都是难消化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加重胃肠道负担;另外,油炸菜角、麻叶是高热量食物,而夏天天气炎热,身体热量不易外散,吃太多高热量食物,可能导致中暑。
④不能和高盐食物一起食用
粽子的内馅事先就已先腌制过或拌炒过,钠含量属于较高的食物,食用时应避免再沾佐料,如酱油膏、甜辣酱等,以免造成盐份摄取过多的情形,不但对于高血压及肾脏病的患者,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对于减重民众,容易造成下半身水分滞留而影响代谢,降低减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