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称誉为“五谷之首”,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滋阴润肺、健脾和胃、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大米是补充营养素的基础食物,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11种矿物质,能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虽然各种营养素的单个含量不是很高,但因其食用量大,总体上是具有很高营养功效的,所以被誉为“五谷之首”。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 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胶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类蛋白质中较高的一种。
1、洗米。用水淘洗米前先将小石子、沙等杂质捡出。淘米要用凉水,不要用热水。用水量和淘洗次数要尽量减少,以除去米糠等杂质为度,不要用力搓或过度搅拌,洗米水要很快倒掉,因为米中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多淘会使表层的营养成分随水流失。
2、浸泡。刚洗好的米,不宜马上下锅,根据经验可加适量水浸泡10~15分钟。因为米的结构紧密,水吸附和渗透到里层需较长时间,煮熟浸涨的米粒比没有浸涨的米粒更省时,并且浸涨的米粒内外受热均匀,米饭香软可口。
3、煮饭。煮饭不宜用冷水,沸水煮饭不但可以缩短煮饭时间,节约能源,还可较好地保存大米中的营养成分。
4、焖饭。饭煮好立即食用,口感会较差,因此要将煮熟的米饭再焖一下,使水分能够均匀散布在米粒中间。如果是用电饭煲煮饭,在饭煮好后应保温10分钟再按下开关煮第二次,第二次煮好后仍不能立即打开锅盖,应该再焖5至10分钟,这样米饭会更可口。
5、挑松。煮好的一锅饭,各部位味道会有所差异,因此食用前应将饭充分拌匀,并使多余水气在拌动中蒸发掉,使饭松散好吃。 【详细>>】
1、看腹白
大米腹部常有一个不透明的白斑,白斑在大米粒中心部分被称为“心白”,在外腹被称为“外白”。腹白部分米质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淀粉较多。一般含水分过高、收后未经后熟和不够成熟的稻谷,腹白较大。
2、看硬度
大米硬度越强,蛋白质含量越高,透明度也会越好,表明米的质量好。一般情况下,新米比陈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晚籼(粳)米比早籼(粳)米硬。牙齿一咬变成粉状,说明大米不新鲜。如果分成两块,说明大米新鲜可选购。 【详细>>】
1、根据季节,适量存放。一年之中,根据不同的季节,可适时调整家中大米的存量。
2、适时通风,防潮隔热。无论是超市、菜场还是家庭,在夏天对大米的保存都应该注意防潮、隔热,尽可能存放在阴凉、干燥、易通风的地方。
3、自然缺氧,科学防虫。在高温高湿季节,防止大米生虫的历史经验有很多种。 【详细>>】
1、煮米粥时加碱,米烂得快,但这样做会使粥里的维生素B1大量损失。人体摄入维生素B1不足,易患脚气病。
2、大米与蜂蜜同食会产生胃痛;与赤豆同煮,吃多了会生口疮。
3、精米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大量营养,长期食用易导致营养缺乏。应适当食用糙米,粗细结合,才能营养均衡。
4、做米饭时淘洗次数不能太多,更不能用力搓洗,以免营养物质流失,只需要简单冲洗两三遍或泡洗数分钟即可。
5、米饭要“蒸”,不要“捞”。捞饭会损失大量维生素。
《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
民以食为天,米饭是每天不可缺少的主食。米的种类有很多,其种类不同营养价值也就不一样。粳米是...
黑米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属于糯米类。黑米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称为“补血米”...
薏米是一种常见的谷物,薏米别名为薏苡仁、薏仁、苡仁等。薏仁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薏米中含有丰...
我们平时所吃的米饭都是糙米,及把稻粒最外面一层壳去掉后剩下的米,经过长期的饮食实践人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