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文化】吃上海菜 听沪剧 在吴侬软语中探究海派文化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401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上海传统建筑的弄堂文化、外滩建筑群;节日、嫁娶、饮食、方言等民俗文化及等沪剧、淮剧等上海传统文化,带你了解一个老上海的风情。

民俗文化
  • 地方方言

    上海话简称沪语,语言学上属于吴语,一般意义上是指近代以来上海租界范围和周边使用的一种现代吴语,由于上海是远东的国际大都市,所以上海话由各地吴语的方言和英语融合而成。老派上海话,里面藏着一种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软糯,俏皮生动的特点。

    短语/俗语:乱话三千—胡言乱语,关脱—闭嘴,闷脱—没话说,辣手—厉害,弄松—捉弄,豁翎子—给暗示,骂山门—骂人,横竖横—豁出去,差头—出租车。了解详情>>

  • 饮食文化

    上海开埠前的饮食习俗比较简单,中等人家常以蔬菜为主要副食品,只有在农历初二、初八、十六、二十三吃鱼肉。开埠后,随着四方移民和外国侨民移居上海,带来了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风味,不同口味的餐馆相继开出,形成四方风味荟萃一堂的独特景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居民饮食多样化,招待客人、逢年过节时兴去饭店用餐。各类大众排挡、小吃广场和美食街遍布街市,市民的饮食选择更加多样。

    上海名吃:猪油百果松糕、醉鸡、葡萄鱼、河虾争妍、蟹肉大排翅、碧玉牛筋、八宝鸭、沪江排骨、蟹壳黄、生煎馒头等。 了解详情>>

  • 传统节日

    上海自开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几经融合演变,上海除了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除夕等传统节日,还逐渐形成上海自己的节日习俗,如立夏要吃立夏蛋,中秋节要吃鸭子、芋头、毛豆,农历八月八要赏月等。此外上海随着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兴起了诸多旅游节庆活动,如上海桃花节,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

  • 服饰文化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上海的海派服装风尚在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的特色。从晚清的时髦、民国的摩登、共和国初期的精良,到改革开放的国际化,上海大都市精致出众、温润典雅的衣着传统得以流传并不断添加时代内涵,并引起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称羡和模仿。其中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是上海20世纪30年代服饰的主流。

  • 嫁娶文化

    上海结婚风俗:喝糖滚蛋、撞门、求婚、走上风、哭嫁、喝甜汤、分箱布。

    上海传统结婚流程:相亲→现成媒人说合→行小礼→行盘礼→行大盘礼→请装酒→花筵酒→团圆酒→闹新房→回门酒。

    上海现代结婚流程:双方父母见面提亲→双方父母协商→下聘礼→女家备嫁妆→男家到女家取嫁妆→迎新娘→入场→做阿舅,开酒宴→闹新房→暖堂夜饭→回门。了解详情>>

  • 生活禁忌

    上海的风俗和礼仪是一个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也有一些陋习。如生活用语中忌讳说“扛”,饭毕忌说吃光、吃完等,在传统节日除夕年夜饭要讲吃好不可讲吃完;在行为上忌小孩屋内撑伞;孕妇忌食兔肉;忌用缺口碗;门槛上忌站人;人死后忌无人哭;饭毕忌说吃光、吃完等。这是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不过好在海派文化总体来说是宽容的,自信的,所以这些禁忌也没造成太大的困扰。了解详情>>

  • 丧葬文化

    20世纪60年代起,上海实行火葬,城市居民大多将骨灰盒搁在家中或寄放在殡仪馆,落葬旧俗消失。农村多先将骨灰盒搁客堂墙上,清明节或冬至日落葬田头,深埋。是日,家人及亲友均到场,备礼。落葬时放鞭炮,葬毕设供桌祭拜,设宴待客。80年代起,城市居民购公墓墓穴。多选丧后第一或第三个清明节落葬,租大客车,家人及亲友送葬。葬毕,供祭品,点香烛,行鞠躬礼。人去世后每隔7天为周期,逢七祭祀,至49天“断七”,称做七,以五七为重。丧后第一个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冬至例行祭祀,称拜新时节。今农村基本沿用旧俗,市区仍有“做七”。

  • 出行交通

    19世纪中叶,上海的交通工具有肩舆(轿子)、马车和人力车。20世纪50年代起,自行车成为上海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解放后,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计程出租汽车、对江渡轮等,重大交通工程设施有地铁,隧道。上海人称出租车为“差头”。20世纪80年代前,少有市民使用出租车,送病人到医院、孕妇到医院生产和出院等不得已才租用。80年代后期起,出门叫车,尤其是节假日极为普遍。20世纪90年代起,乘飞机到外地成为普通事。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戏剧
  • 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其唱腔音乐来源于田头山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 淮剧

    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等,淮剧唱腔音乐起源于民间说唱与劳动号子,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其主要曲调包括“淮调”、“拉调”、“自由调”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古傩遗响,梨园奇葩”之誉的淮剧“花开上海,根在江苏”,是江苏、上海两地共同培育的一朵戏曲艺术之花。它既是江苏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海派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反映着积淀深厚的江苏文化特征和积极创新的海派精神,具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2008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
  • 沪谚

    沪谚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方言谚语之一。其中心流行区是上海的陈行,故也有人称其为“陈行谚语”。近代以来,第一部地方性谚语集《越谚》于1918年问世后,《沪谚》于1921年在上海出版,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谚语集,备受学界关注。其内容涉及天文气象、生产生活、社会事象、男女老少、人生经验、劝譬颂祷、讥刺弊端、孩童孺教等,门类和题材甚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俚谚不断产生。20076月,陈行谣谚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音乐
  • 琵琶艺术

    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发源并长期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贾公达、范正奎、李连诚、宋慧玉等糅合南北琵琶演奏风格,承袭古曲而自出新意,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派。20世纪40年代,崇明县瀛洲古调派传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技艺超群,并称为“琵琶三杰”。如今崇明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已蜚声全国,成为音乐界公认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海道教音乐

    上海道教音乐源自苏州及江西龙虎山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十代道士的传承发展,在其中融合进上海地区的音乐传统,声、器并重,在行腔和旋律装饰上表现出浓重的上海特色。上海道教音乐在理论、曲目、唱奏技巧等多个方面对当地民间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长期保持着原传道教音乐的形态,是中国古代宗教音乐研究的重要内容。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舞蹈
  • 舞草龙

    草龙求雨是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的古老习俗,相传唐代这里曾遇到一场旱灾,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镇埝泾村人,为解家乡危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叶榭镇盐铁塘两岸得获甦生。以后乡民每年都以金黄色稻草扎成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四丈四节草龙,以祈风调雨顺。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舞草龙是一种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浦东绕龙灯

    “绕龙灯”是旧时上海浦东民众对舞龙活动的俗称,多出现在节日喜庆和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民间祭祀活动中。浦东绕龙灯是一种集舞蹈、民族鼓乐为一体的传统文艺项目,往往与岁时节庆、庙会迎赛等一些世俗化的民间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俗性。浦东绕龙灯作为上海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在节日期间的一种风尚习俗和重要的娱乐、审美方式。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曲艺
  • 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锣鼓书演出多以长篇和中篇的传统书目为主,1949年以后的业余演出则以现代题材的短篇和开篇为主。锣鼓书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起源于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后流传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因表演者单手击打钹子,也称“钹子书”,又称“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常以浦东的东乡语和浦西的西乡语演唱,其声腔系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此外还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姊妹曲种“打连发”的旋律。浦东说书的唱腔节拍较为自由,常随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换,时而短促,时而宽舒。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体育
  • 精武武术

    “精武体育”成立于1910年,上海虹口是精武体育的发祥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精武体育”编制了“精武十式”;传授过的拳术和械术有记载的达248套,流传下来的有几十套;创编了技击术军用实施法,培养军事人才;精武舞艺有滑稽舞、武化舞、共和舞、三星舞等,每舞都配有粤乐名曲,深受欢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美术
  • 顾绣

    顾绣系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创,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显著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画绣”。其特点主要有三:第一,半绣半绘,以补色、借色见长;第二,用料奇特;第三,运用中间色化晕。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

  • 上海绒绣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作为舶来的工艺技术,绒绣在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上海的绒绣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

  • 上海灯彩

    上海灯彩是在上海都市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灯彩艺术,它继承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并加以合理发展,不仅材质有所更新,品种也更为丰富。海派灯彩分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型,其中以何克明为代表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最精粹的部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海面人赵

    上海面人赵技艺是海派面塑的杰出代表,由素有“面人大王”之誉的赵阔明(19001980)开创。它主要流传于上海地区,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超越上海一隅的广泛影响。上海面人赵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画细腻,形象富于质感,衣带装饰轻灵飘逸,体现出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海派玉雕

    海派玉雕是上海玉雕的别称,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北派”、“扬派”、“南派”一起成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海派玉雕从工艺品类、工具、用料、技法等方面,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工艺传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玉雕精品。海派玉雕在继承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技艺的同时,适应着不同时期、不同产品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海派玉雕的文化特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紫檀雕刻

    海派紫檀雕刻工艺是中国传统红木雕刻艺术的一种。海派紫檀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发端于明代。近代以来,海派紫檀雕刻艺人把西方雕塑技法巧妙融入到中国传统紫檀雕刻工艺中,从而使海派紫檀雕刻作品具备了鲜明的地区特色。海派紫檀雕刻作品题材广泛,技艺精湛,刀法秀丽明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技艺
  • 龙凤旗袍手工技艺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是沪上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艺的正宗传承者,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的遗韵。龙凤旗袍的特色在于全手工、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工制作,继承了濒临失传的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盘、绣的传统工艺。精选的面料和通过手工镂、雕、绣形成的图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盘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所制的金银器物主要用于室内陈设欣赏,亦兼有实用功能。创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上海老凤祥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数代人的传承,全面继承了中国金银细工的精湛工艺,其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錾刻等技法自古沿用至今,是具体、生动反映我国金银细工历史的活材料。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建筑
  • 开埠前传统住宅

    开埠前,上海住宅具有江南传统建筑特点,多为平房,有4种:(1)立帖式单砖壁砖墙、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平房。(2)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圆木柱承重。(3)花园住宅,外围垣墙,大门内外设影壁。(4)茅屋,竹屋架,泥巴墙,为数最少。至20世纪80年代,开埠前建造的民宅,所存不多。市区惟南市老城厢尚有少量古代住宅遗迹可寻。今市区尚存的古宅主要分布在南市区,知名的有世春堂、九间楼、书隐楼等。

  • 老式里弄房屋

    19世纪50年代起,上海出现里弄房屋。1949年,全市市区有以石库门为主的老式里弄房屋1242.5万平方米,占市区住房建筑总面积52.7%。建筑式样有老式和新式石库门、广式里弄房屋及简易工房(老工房)等,主要分布在黄浦、虹口、杨浦等区。

  • 新式里弄房屋

    新式里弄房屋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般为联接式住宅,结构、装饰较好,装有卫生设备,有的还有小花园、矮围墙、阳台等设施。可分为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住宅、公寓式里弄住宅3类,主要分布在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卢湾等区。其中新式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淮海中路尚贤坊、愚园路愚谷邨等;花园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沙发花园(今淮海中路上方花园)、建国西路懿园、泰安路115弄等;公寓式里弄住宅典型的有新康花园(淮海中路)等。

  • 外滩建筑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在外滩今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成商务办公与居住合一的2层砖木结构楼房。20世纪2030年代,外滩建筑进入鼎盛时期。怡和、沙逊洋行、汇丰银行等12幢建筑翻建、扩建成高楼大厦。建筑体量扩大,有9幢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5815层。建筑气派豪华,装饰富丽堂皇,建筑风格有早期现代派、古典式建筑与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风格。内部设施更加完善,有的还安装冷暖气设备。至此,今外滩建筑格局基本形成。各种建筑反映西方同类建筑的水平。1948年,交通银行大楼在福州路外滩建成。至此,外滩共有特色建筑23幢,占地面积约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特色文化
  •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宗教概况
  • 主要宗教

    宗教传入上海历史悠久。近代以来,随着上海逐渐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各宗教也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层次高、影响大、与国际联系广的特点。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首先出现于上海,中国伊斯兰教第一个新型管理机构——上海清真董事会诞生在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在上海……上海宗教作为构成海派文化的要素之一,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性,上海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文化研究拥有深厚的基础。上海民众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佛、道、伊、天、基五大宗教的格局。

  • 宗教场所

    上海的寺院,庙,观,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比较著名的寺观教堂有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沉香阁、白云观、城隍庙、小桃园清真寺、松江清真寺、徐家汇天主堂、佘山圣母大堂、沐恩堂、国际礼拜堂等。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相关推荐
十大上海特色 上海文化十大元素 上海的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说到上海文化十大元素,很多人心里想必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上海城市特色无外乎是众人皆知的老洋房、弄堂(石库门)、外滩,还有标志性的上海话、旗袍等。下面Maigoo小编和大家一起了解下。
十大上海城隍庙必吃清单 上海城隍庙十大风味小吃盘点
城隍庙坐落在上海最繁华且久负盛名的豫园景区,作为上海的景点之一,上海美食街的招牌,是不少外地人到上海必打卡的地方,城隍庙的小吃可谓是琳琅满目。上海城隍庙有哪些美食?Maigoo网上海城隍庙必吃小吃推荐:南翔小笼、酒酿圆子、上海生煎包、素菜包、八宝饭、蟹壳黄、鸡鸭血汤、桂花赤豆糖粥、奶油五香豆、宁波汤圆。如果有机会去上海,一定要去豫园城隍庙美食街尝一下地道的上海小吃。
上海市 美食广场 ★★★
1.7万+ 14
上海十大学生游景点 上海学生游玩好去处 上海学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学时期,除了在课堂里好好学习外,去到户外的各自然与人文景点参观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市内适合学生游玩的地方不在少数。本期,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上海十大学生游景点,包括上海科技馆、上海野生动物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外滩等,带你了解上海适合学生游玩的地方有哪些。
上海旅游 上海市 ★★★
464
【上海文化】吃上海菜 听沪剧 在吴侬软语中探究海派文化
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类的弄堂文化、外滩建筑群、庙宇的文化;生活类的习俗、节日、嫁娶、饮食、方言的文化;艺术文化类的沪剧、浦东说书、滑稽戏等上海传统文化,带你了解一个老上海的风情。
上海文化 上海市 ★★★
2.9万+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