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保健品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现在的保健品市场就像百花园一样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各种保健品的广告、促销活动也是此起彼伏。不少理性消费者还是不会盲目跟风,挑选之前都会做好功课,到底哪些保健品才是适合自己的呢?如何判断保健品的好坏?服用有哪些注意事项?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保健品选购误区和骗局。
误区一保健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很多消费者混淆了“保健”与“治疗”的概念,认为保健品能够起到治疗,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这是错误的观点。
误区二有的消费者认为多吃保健食品,多补充营养只好不坏,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服用保健食品的。从医学角度来讲只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需要使用保健品来对机体进行调节。
误区三广告的发布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但不能完全保证广告的描述适合于您。盲目相信广告,完全以某些广告的内容作为保健品的购买标准,还可能上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的当。
女性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保健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如:果蔬和鱼;其次,为了排毒可多喝一些促进排毒的花茶,少喝碳酸饮料。
要点一有需要时再吃。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并非照单全收,吃得少反而会强迫细胞吸收。每隔两三天吃一次,不但减少过量危险,也可补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要点二注意药物交互作用。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会与西药发生作用,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使用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
要点三不要超过每日建议用量。即使安全性较高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维生素C,也可因排尿少而造成累积过量。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取,最好在每日建议范围内,且选择复合维生素会比单一补充剂安全。
要点四每两个月更换不同品牌。吃营养品也要分散风险,至少每两个月更换不同品牌,不但可增加身体利用率,也可避免产生抗药性。此外,因为用量不多,最好选择小包装。
产品选择网购保健品首先要认准正规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商家选择严加提防虚假钓鱼网站,网购保健品最好是应选择知名、正规的有资质的B2C电商网站,同时注意多方了解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
其他方面生产日期和产品的保质期:要选择剩余保质期长的;包装和规格:有些网站会出售散装的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但不易储存;产品防伪标识:要对该产品的防伪标识有详细了解,因为防伪标识也可能做假。
温馨提示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输入外包装及说明书上的项目(如批准文号、产品名称、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看与网站上的资料是否一一对应。如有一项不符则有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
危害一多数口服的性保健品中都含有化学药物成分。针对女性的性保健品中,则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如长期过量食用,会造成女性的内分泌、生理周期紊乱,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
危害二排毒养颜产品多是以大黄和芒硝作为主要原料,不可以长期使用。便秘患者使用确实可起到促排泄作用,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并导致继发性便秘,且短时间内难以治愈。
危害三有人可能有病没被发现,也有人有一些不良习惯,随便服用保健品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
专家提醒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保健品。如果是一个健康的人,而且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以保持健康,就不需要服用保健品。
骗局一以名医或专家义诊的形式开展免费咨询或义诊活动,通过发传单、免费送药等形式吸引老人听“权威专家”的保健知识讲座。这些所谓的“名医”、“专家”或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健康隐患,借机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
骗局二不良商家往往大肆宣传保健品的疗效,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让老年人误以为自己买的是药品。有些保健品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骗局三免费听课、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参观、免费旅游...一些兜售保健品的商家往往会先提供“免费”服务,然后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
骗局四投其所好,极尽所能地拉近与老人的情感距离,主动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做家务,甚至赠送小礼品,通过亲情牌打动老年人买保健品。
复合维生素这是一类作用比较明确的保健品。正规厂家生产的复合维生素配比较为合理、安全,能满足多数人需求。平时饮食不规律者和老人、孕妇容易缺乏维生素,适合用这类产品。一些挑食的儿童在纠正饮食的前提下,可考虑选用儿童专用的复合维生素。
鱼油心血管病患者、肥胖人群。鱼油能够辅助调节血脂水平,受到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欢迎。其实,肥胖、血脂较高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可以适当服用。
褪黑素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适合易失眠的人群,也有一些其他研究表明它有调节免疫的功能。不过,褪黑素对睡眠的影响主要在睡眠周期的调节上,更适合老人使用。
选购提醒认清保健品包装上的蓝色草帽标志;仔细阅读保健品标签说明书。注意用法及用量、保质期等信息;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保健品,不听信小广告;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用来治疗疾病,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