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个协调运作的主体,人体有很多的器官,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结构,组成了我们的生命物质。人体结构很复杂,主要由头、手、躯、脚、神经、内脏等组成,不同部位有多个组成部分,这些部位相互协调合作,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那么人体都有哪些结构呢?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体结构各部分介绍及解剖示意图。
头部由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颅内包含脑组织结构,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嘴,还包裹着面部肌肉。
头部骨骼分为颅骨和颜面部分。颅骨部分包括:额骨(1块)、顶骨(头盖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左右外部露出两块,实际为相连的一块骨骼);颜面部分鼻骨(2块)、颧骨(2块)、上颌骨(2块)、下颌骨(1块)。
面部肌肉对面部的表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额肌、降眉间肌、皱眉肌、颞肌、眼轮匝肌、鼻肌、颧肌、上唇方肌、口轮匝肌、下唇方肌、颏三角肌、颏肌、咬肌、颊肌、笑肌、外耳肌等。
五官眼睛(包括眼眶、眼睑、眼球三部分)、嘴巴(嘴唇、牙齿和舌头)、眉毛、鼻子(鼻根、鼻背和鼻尖)、耳朵(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耳垂、软骨等)
大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脑包括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
皮肤是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也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层次可分三大部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其间还分布着毛发、汗腺和皮肤附属器。
表皮为皮肤的最外层,它覆盖全身并有保护作用。表皮没有血管但有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表皮按细胞形态可分为5层,由外至内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
一般来说,皮肤细胞在基底层繁殖,在棘细胞层增殖,在颗粒层过度,在透明层吸收,在角质层形成生态(弱酸性)保护膜,然后脱落消失。在健康状况下,表皮完成新细胞的生长时间约为28天。
真皮位于表皮深层,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型基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还有神经和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真皮组织的厚薄与其纤维组织和基质的多少关系密切,并与皮肤的致密性,饱满度,松弛和起皱现象密切相关。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与真皮无明显的界限,解剖学上称为浅筋膜,临床上称为蜂窝组织。主要组成成分为脂肪细胞、纤维间隔和血管,此外分布有淋巴管、神经、汗腺体以及毛囊(乳头部)。
皮下脂肪组织是一层比较疏松的组织,能缓冲外来压力、储存能量。除脂肪外,皮下脂肪组织也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和毛囊。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此外骨骼还有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储藏矿物质等功能。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主要包含骨膜、骨质和骨髓。
骨膜是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富有血管、神经、成骨细胞,有营养和感觉作用,参与骨的生长和愈合。
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质布于骨的表层,骨松质呈海绵状,布于骨的内部。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其中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人体骨骼数量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儿童的骨头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后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
人体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肝、胆、脾、胃、肺、肾、大肠、小肠、胰腺、膀胱、阑尾、子宫、卵巢等。
心脏人类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组成。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脏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主要功能是代谢,并在身体里面充分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由肺内的各级支气管、肺泡、血管及淋巴管等组成。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
肾脏正常成人具备两枚肾脏,位于腰部两侧后方。肾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胆胆呈囊形,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分底、体、颈、管四部,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胃胃是食道的扩大部分,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可分为贵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几个部分。胃有储存食物功能、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脾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人体肌肉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
人体肌纤维组长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占体重的35%~45%。肌肉是由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组成,因外观不同而有红白不同的称呼,慢肌纤维为红肌纤维,快肌纤维为白肌纤维。一般人体的肌肉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平滑肌非横纹肌的肌肉组织,分布在人体动脉和静脉血管壁、膀胱、子宫、男性和女性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眼睛的睫状肌和虹膜。平滑肌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不随人的意志收缩,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骨骼肌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心肌由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构成心壁,结构和骨骼肌相似,是心脏自律性活动的功能基础。由于心肌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也称不随意肌。
其他分类按支配方法,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随意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不随意肌;按肌肉的位置,分有胸肌、腹肌、腰肌等;按功能,分有屈肌、伸肌等;按形状,分有长肌、短肌、阔肌等;按肌头数,分有二头肌、三头肌和股四头肌;按纤维排列方向,分有羽状肌和横纹肌,羽状肌又分为羽状肌和半羽状肌以及多羽状肌。
多细胞生物体内许多器官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生理功能,这些器官,就组成了一个系统。人和高等动物有8个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
神经系统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胸腺和性腺等。内分泌系统可以分泌激素,对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起着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生物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呼吸系统人体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一系列器官的总称,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由大量的肺泡、血管、淋巴管、神经构成的肺,以及胸膜等组织。
消化系统人体内与消化摄食有关的器官,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负责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
生殖系统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总称,有男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精囊腺、前列腺)和女性(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两类。生殖系统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第二性征。
淋巴也叫淋巴液,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淋巴细胞,部分由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后形成,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淋巴管是结构跟静脉相似的管子,分布在全身各部。淋巴在淋巴管内循环,最后流入静脉,部分组织液经此流入血液往复循环。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似,外形呈串珠状。
3、淋巴干:由淋巴管汇合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条: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以及肠干。
4、淋巴导管:有两条,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1、淋巴结(lymphnodes)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成群聚集,多沿血管分布,按所处动脉命名。
2、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季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3、胸腺(thymus)位于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
八大淋巴下额淋巴、腮腺淋巴、耳后淋巴、颈侧淋巴、锁骨淋巴、腋下淋巴、署溪淋巴、腘窝淋巴(膝盖内侧)
穴位是指人体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穴位治疗疾病或者达到某种目的。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大致穴位如下:
头部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背部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上肢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下肢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足部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功效与作用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经络。
十二经脉分布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经络名 | 运行时间 | 主治 | 养生要点 |
手太阴肺经 | 3-5点 | 呼吸系统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症 | 保持熟睡,咳醒可喝杯温开水 |
手阳明大肠经 | 5-7点 | 肠道、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皮肤等疾病 | 起床和正常排便,不宜饮酒 |
足阳明胃经 | 7-9点 | 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等 | 喝温开水,吃一些温热的早饭 |
足太阴脾经 | 9-11点 | 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 多喝点温开水,不吃凉物 |
手少阴心经 | 11-13点 | 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休息一段时间后宜睡30~60分钟午觉 |
手太阳小肠经 | 13-15点 |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 | 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
足太阳膀胱经 | 15-17点 |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等 | 适当活动,喝滋阴泻火茶水 |
足少阴肾经 | 17-19点 |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肺、心、肝病等 | 不宜过度劳累宜休息,不宜大量喝水 |
手厥阴心包经 | 19-21点 | 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 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手少阳三焦经 | 21-23点 | 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等 | 宜22:30左右入睡 |
足少阳胆经 | 23-1点 |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等 | 熟睡养阳气勿熬夜 |
足厥阴肝经 | 1-3点 |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 不要熬夜喝酒,保持愉快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