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崖州民歌的历史起源及传承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客家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崖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古崖州文化在琼南地区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崖州民歌主要流行在三亚的崖城、梅山、乐东县的九所、利国、黄流等沿海地区及东方的感城、板桥等部分地区,是老百姓喜闻乐听的民间文化。在 海南民间,就有这么一些热心于崖州民歌的人士,以保护、传承、收藏、收集或整理的方式,以实际行动来传承崖州民歌,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却起着不可或缺、添砖加瓦的作用。

一.历史渊源

所谓"崖州民歌",指的是用客语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崖州志》指出:"崖语有六种。"其中写到"客语,与闽音相似,永宁里、临川里、保平里及西六里言之。与郡语同。"这里所说的"客语",就是用于咏唱崖州民歌的汉语方言。它属闽南语系;是福建移民在晚些时候才带来的,故沾了个"客"字。

起源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置崖州,州治设于今三亚市之崖城镇,领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黄流一带)。产生、流传在这一带的民歌统称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把各地民歌传入崖州;二是移民迁入崖州经过长期共处,形成了崖州的乡音方言,民风民俗,随之便演化或产生语言通俗、乡音浓重、又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崖州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崖州民歌的来源出处,但是从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断,民歌相传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而吟唱,慢慢传入民间在劳动人民中自由吟唱。

二.艺术特色

崖州民歌有明显的佛教"斋歌"和唐诗的印记。唐代佛教传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即古崖州)建有佛庙"大云寺",唐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因台风袭击漂泊至振州时(即后来的崖州),就住在该寺,传播佛教文化,念唱"斋歌"(俗称)。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就出自斋歌,崖州民歌的歌词接近七言唐诗,显然是受了唐诗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七句"、"长藤句"等演唱形式打破了崖州民歌原来4句28字的框架结构,慢慢发展为30-40字不等。民歌演唱的场合不限,田间地头、屋前院后都能尽情放歌。

崖东不如崖西兴盛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崖州民歌主要风行于古称"西六里"的乡间,也即今乐东沿海一带的农村。因此,体现了崖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和著名歌手,都出自崖西。崖城以东也有操客语方言的移民聚落,何以歌谣在这里未能像崖西那样兴盛?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东部的客语移民来得较早,大都是宋元时期就到此定居了,而那时候,崖歌尚未在这块土地上生根;二是他们的定居点较散,过去仅落脚于永宁、临川、保平三地,曾一度处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分割包围"中,难以形成强势的语言与文化。而"西六里"则不同,这六个里是连成片的,并且几乎属客语方言群的一统天下。此地总体上比崖东更为贫瘠,故来得较晚的闽南移民只能在这里栖身。此时已值明清之际,崖州歌谣应早定型,因客语群在崖西人多势众,这种歌谣在当地的兴盛也就理所当然了。

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常见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

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是崖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渔翁百姓之歌。

崖州民歌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长篇叙事歌(俗称歌封或大朝歌),这一题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叙事长诗;长歌(俗称歌牌),这类民歌的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称歌仔)以七言四句体为一首,短歌多为即兴吟唱歌,精品极多,传唱范围广,如《观音填海歌》;除此之外,还有对歌(俗称答歌),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唱答通宵达旦对唱不停,在民间文化中堪称一绝。

崖州民歌格律严谨,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辞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韵(首句亦不许脱韵)。四句尾音的音调,也顺次严格规定为入声(或阴平)、阴平、入声、阳平。即除第一句的尾音稍可通融外,其余三句的尾音音调都不许更改。除了尾音,别的字音也须尽可能符合平仄。而对各句第四个字的音调要求尤严。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个尾音均不准彼此重复。总之,就韵律而言,它比绝句或竹枝词还严格。

二.代表作品

《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

三.传承意义

崖州民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民间艺术根植的土壤就是广大群众,民间对民歌的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民间歌者借物咏怀,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全部注入歌曲之中,为民歌形式和内容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但是由于很少掺杂市场因素,缺乏市场推广使得包括崖州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如同我国众多古老民间艺术文化一样,崖州民歌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艺术传承问题。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这种民间音乐难与来势汹涌的流行音乐相抗衡,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随着传人的离去而消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推荐:

海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看琼剧 学黎锦 知海南文化

黎锦主要有哪些图案 黎族织锦工艺特点概述

临高人偶戏有哪些表演特点 临高人偶戏历史起源及传承价值概述

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 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与传承概述

黎族纹身的传说 黎族纹身有哪些过程 黎族纹身文化概述

琼剧起源于什么时候 琼剧艺术特色及传承现状概述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苏州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听苏剧 学苏绣 识苏州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随着苏州的发展,那么如今还保留了哪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呢?苏州有哪些饮食文化?苏州有哪些传统历史文化?下面本文为大家盘点了苏州的嫁娶文化、苏州的传统节日习俗、苏州的饮食文化以及苏州的传统曲艺(苏剧、苏州评弹)文化、苏州特色(苏绣、双面绣)文化等。和你一起去了解苏州的特色风俗。
苏州文化 苏州市 ★★★★
1.4w+ 132
海南饮食文化特点 独具特色的海南饮食文化介绍
海南拥有丰盛的物产资源,许多名特原料都可以制作特色菜品。海南不仅有海鲜菜、热带菜,更有绵延2000多年、由奇绝的百越菜演化而来的黎族菜。过去,作为粤菜的一个地域分支,海南菜的菜品总量在1000种左右。那么海南有哪些名菜呢?海南黎族的饮食文化又怎么样呢?海南的小吃有哪些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海南的饮食文化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海南方言有哪些特点 海南方言特色介绍 海南地方言概述
海南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海南岛原先没有人居住,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从两广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海南岛,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后来,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会。经过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续焉。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
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 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与传承概述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鬼,消灾除难。“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那么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呢?黎族面具舞起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以及传承价值,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海口文化】海口历史文化 海口民俗文化 海口市传统文化盘点
海口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独特元素。这里的骑楼老街,凝聚着近代南洋建筑艺术精华,是海口历史变迁的鲜活见证。海口火山口石山文化遗址,则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历史沧桑。海南椰雕、龙塘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传承发扬,展现了海口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海口的饮食文化亦丰富多彩,从老爸茶馆到海鲜大排档,无一不体现着海口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海口市的传统文化,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沉内敛,又富有热带岛屿的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买购编辑从海口市的方言、饮食习惯、嫁娶习俗、非遗项目、宗教文化等方面,带大家了解不一样的海口市。
海口市 海南文化 ★★★
519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