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哪些文化价值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体系而且不曾间断的保护、研究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敦煌文化吧!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一.敦煌学的产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从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除了文献之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粉本等物。

藏经洞文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敦煌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献连同敦煌石窟艺术的实物遗存,为我国和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为学者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大门的钥匙。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腐败的清政府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二.敦煌历史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支,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要地,政府从内地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粮食生产基地。中原文化在这里生根和发展,儒家经典得到传播。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传到了敦煌,西晋时号称“敦煌菩萨”的译经大师竺法护及其弟子在此译经传教。

十六国时期,先后由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统治敦煌。此时中原大乱,战争频繁。唯敦煌相对平安,人口增加,中原与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乱在此,中原汉晋文化在敦煌与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续。敦煌产生一批著名儒家学者,他们设馆讲学,著书立说。中原传统文化在敦煌已十分成熟。与此同时,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佛教僧人都经过敦煌,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发展。《魏书·释老志》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敦煌莫高窟应运而生。据唐代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干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信奉佛教,莫高窟的开窟造像活动逐渐发展兴盛起来。

隋代统一南北,击败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浑侵扰,保持丝路畅通,商贸繁盛。文帝和汤帝倡兴佛教,今天下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宫廷写经也传至敦煌。短暂的隋代,在敦煌大兴开窟之风。唐王朝前期扼制了西域最大的威胁——西突厥的进犯,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为加强军事防卫,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设立豆卢军、墨离军、王门军、赤水军、建康军等河西十军,使敦煌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丝绸之路全线畅通,“伊吾之西,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了极盛,敦煌文化进一步凝聚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以及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

天宝十四年(755)发生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而衰,吐蕃乘机攻占陇右、河西。建中二年(781)吐蕃占领沙州,推行吐善行政、经济制度和习俗,同时,大力抉植佛教,佛教势力迅速膨胀,推动了莫高窟继续兴建。

会昌二年(842),吐蕃内乱,势力大衰。大中二年(848)沙州张议潮乘机率兵起义,陆续收复伊、西、瓜、肃、甘、凉等十一州,并遣使奉表归唐,被唐王朝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开始了归义军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时期。张氏归义军政权恢复唐制,推行汉化,使敦煌的政局得到了稳定,佛教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的保护下,继续兴建寺院和石窟。宋乾化四年(914),曹议金接替张承奉政权在瓜沙二州六镇地区重建归义军政权,一直保持与中原王朝的密切来往,接受中原王朝封号,奉中原为正朔,利用旧日唐朝在各族人民中的声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又以和亲的方式,东与甘州回鹘,西与西州回鹘、于阗政权结好。曹氏政权与中原王朝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良好关系,不仅保持境内相对稳定的局面,且共保丝路畅通,促进了敦煌与中原和西域佛教文化的交流,为敦煌佛教艺术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敦煌先后为党项羌和蒙古族占领。西夏和蒙元统治者笃信佛教,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要地,依然受到重视,仍有建造。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蒙元疆域的扩大,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转站与西域门户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告衰落。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从开凿的第一天起,莫高窟便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当我们面对那一尊尊塑像,那一方方壁画,那一卷卷文书时,就会被莫高窟那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艺术进力及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打动,内心感到震撼和折服。我们同时也会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古代河西地区繁荣的经济文化,就没有莫高窟;如果没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也就不会有莫高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莫高窟劫后余生的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敦煌学也将走过了百年历程,全世界敦煌学学者和关心敦煌的人士都在关注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灿烂的敦煌文化遗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敦煌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敦煌文化必将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三.旅游资源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1.主要景区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敦煌古城阳关三危山。

2.敦煌特产与饮食文化

手工地毯 彩塑 工艺骆驼 夜光杯 水晶石眼镜 工艺字画 敦煌腊染 古董 都是敦煌特产,敦煌的特产以甜美的瓜果、罗布麻茶和夜光杯最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称,很早就是一个瓜果之乡了,盛产各种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由于敦煌地处西北高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其沙质土壤又特别适合瓜果的生长,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别鲜美可口,药材特别上乘。

李广杏最为著名,据说是汉将军李广驻军于此时从内地带到带来的毛杏发展而来的。敦煌的主要瓜果特产还有紫阳桃、鸣山大枣、阳关葡萄、沙瓤西瓜、白兰瓜、黄河蜜瓜、冬果梨等。敦煌酒、敦煌矿泉水、敦煌水果饮料也很受人们青睐。主要特产:工艺骆驼、李广杏、鸣山大枣、阳关葡萄、敦煌瓜、香水梨、李广桃、敦煌罗布麻、敦煌锁阳、敦煌酒、驴肉黄面等。

四.敦煌的文化价值概述

1.佛教价值

庄严宏大的佛教东传历史,影响了中、日、韩等国家。从敦煌壁画中的边边角角可发现其中有丰富的反映,许多作品是佛教东传历史的一个具体图象的记录。在中国,佛教哲理融合了中华传统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印度风情的佛教艺术转化成为地道的中国佛教艺术。因此敦煌艺术潜含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图象,在壁画中有所表现。当然,敦煌壁画是以具像的图形来表现佛教思想、经典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对佛陀生平的描绘,佛教精神的宣扬占据了敦煌艺术的核心。壁画中有许多美丽的印度民间故事、传说等,而这些内容都是以中华审美观表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另外,密宗、密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了汉密和藏密之分,从藏密传入后,汉密逐渐衰落,而藏密的传教方式的独特性,使得这方面的资料遗存很少,而在密教(以汉密为主)盛行时,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定的表现,因而,敦煌画中还得存了珍贵的汉密资料。

2.社会价值

敦煌艺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充分体现。首先,壁画中以描写人物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不但历史风格各异,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服饰纹样。这充分体现敦煌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昔日的辉煌,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在敦煌壁画中,还表现了历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商贸;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和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写照;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记录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1000年间的中国古代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之上,不仅包括现今已看不到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由于纸绢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画真迹已绝无仅有,敦煌壁画堪称珍贵记录。

3.艺术价值

从心灵深处所产生的任何东西都有其价值。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敦煌的艺术作品保存到了今天还显得栩栩如生,是因为画家们是用心、用灵魂来创造的。飞天大概是人类自古的梦想,中国的飞天与欧洲的天使,是这古老梦想驱动下的美好的艺术表现。敦煌的飞天不靠羽翼,以衣带飘举、祥云来烘托其轻盈风姿,成为敦煌重要的艺术形象,飞天虽也是佛教神祗,但多而美,值得单独欣赏。真正的艺术品,即使经历千百年,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这些作品有着很强烈的生命力。

唐宋以来,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使中国艺术树立了特色,获得世界地位。敦煌壁画在宗教艺术的空间中,,山水画仍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因敦煌石窟延续时间长,由人大于山的风格到成熟的青绿山水,均有保存,大大有助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探索。从北凉(397--439年)到元朝(1271--1368年),经历了千百年的营造,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文化为背景,所以不同时代的壁画就反映出其不同的特色。这也是敦煌壁画的价值所在。

敦煌石窟是建筑、绘画、塑像一体的,要充分体会敦煌的艺术,不能不留意敦煌的石窟建筑,更何况窟前的木檐斗拱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遗构。至于壁画上的建筑物更是包罗万象,包括西域房屋。

纵向有千余年的岁月,横向有印度、西藏、西域诸国、中原等广阔的空间。从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这一点上,即使从佛教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敦煌艺术也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敦煌的动物画被中国美学家称之为有神魔性,奇禽异兽的泼辣表现,透进了生命的原始境界。敦煌北朝动物画的想象和满壁流动感,的确另人眼界大开,而唐代的则与今见唐画摹本精神相通,而件件均为珍品,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一笔。

敦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佛、菩萨、佛教经变的内容,这些作品,与捕捉自然风景和人性美的艺术作品相比,可以称作是对于直接的永久性的东西的敬畏和祈求中产生出来的艺术。

人物画在中国绘画中有重要位置,而敦煌的人物画极丰富,光是供养人像已有8000余身,经变画中的人物更不计其数,具见健陀罗艺术的传入与中国有人物画合流的多彩面目。

画家们的创造的佛、菩萨艺术具有威严感,充满慈爱、温和。这种手法占了绝对优势,在净土中,尽他们所有的想象力描绘出了非常豪华、庄严和有气派的作品,敦煌艺术也说是从这种想象力中产生出来的,由画家们完成的理想性的存在和场所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供养者的形象也有非常逼真的、写实性的刻画,这作为了解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服饰以及生活状况的资料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种用想象与写实、虚化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表现手法,而且二者合而为一,充满着人情味的艺术,这是敦煌艺术的一大特色。

敦煌艺术的创作源泉应该说是宗教,大多数画家是信仰者,或者心存信仰,如果心中不相信佛教,绝对创作不出像敦煌壁画这样辉煌的作品。

敦煌的艺术家们生来就具有艺术才华或造型天赋,他们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从心灵深处挖掘创造的源泉,从事创造活动,因此,这些艺术作品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是必然的。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大地湾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大地湾文化的历史及特点概述
大地湾文化亦称“老官台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至5000 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大地湾文化的特征吧!
【丧葬文化习俗】农村办丧事流程礼仪 城里人死了怎么办丧事?
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在我国的传统中,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例如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并且简单的葬礼风气和习俗。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办丧事礼节习俗。
殡葬服务 传统文化 ★★★★
1.7万+ 53
敦煌有哪些文化价值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体系而且不曾间断的保护、研究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敦煌文化吧!
传统文化 甘肃省
1.8万+ 159
【京津冀文化】北京文化_民俗文化_名胜古迹_方言_饮食_节庆
京津冀地域辽阔广大,三地相接,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而了解京津冀历史的好方法是了解三地的文化、民俗、名胜古迹、方言、饮食等等。那么京津冀文化名胜有哪些?京津冀特色文化遗产、京津冀民俗文化有哪些?下面Maigoo网编将为您盘点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名片、名胜、方言、饮食、节日等等,为您介绍京津冀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
传统文化 京津冀 ★★★★
6328 169
甘肃有哪些生活习俗禁忌 甘肃风俗禁忌简述
甘肃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规矩,最普遍的是客不择食、卧不进食、食不敲碗、禁剥馍皮等。客不择食即做客时不能挑剔饭菜,且以先动粗淡饭为礼;卧不进食,即是认为躺着吃东西是好吃懒做之态;食不敲碗,认为吃饭敲碗不雅观,没礼貌;禁剥馍皮,有尚节俭、不浪费之意。宴席有定规,一般是八人一桌,意与八仙对应,表示尊敬。正面为上席,是尊者、辈分高者的席位。那么甘肃除了这些规矩外,甘肃还有哪些生活忌讳呢?那就继续浏览下文吧!
传统文化 甘肃省
1.9万+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