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皮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到了晚清,特别是一代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心揣手摹、传承革新,更是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推向鼎盛。
庆阳市资源富集,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堪称庆阳“五绝”。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闻名海内外。
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以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为基础,通过成功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打造了庆阳香包名片,培育了骨干民俗企业,造就了民间艺术人才,兴起了民俗文化产业,开拓了广阔销售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庆阳市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荷花舞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皮影之乡”等十多项命名,
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环县道情皮影戏”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特色节会,庆阳的小香包正在做成大产业、香飘全世界。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清代中叶,陕西东路皮影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彬县、长武传入我省的平凉、庆阳、环县等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皮影造型方法和制作工艺与陕西东路皮影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改革和创新,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
一.陇东皮影分布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陇东皮影音乐深受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响,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乐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数班子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
二.刻制原料
陇东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要求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陇东皮影雕刻艺人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早期陇东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纹样和色彩简单概括,往后发展,皮影高一尺左右,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其整体造型是头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身上的若干关节,根据动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种动作。清末,陇东皮影出现了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 金銮殿,称之为大片, 尺寸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三.艺术制作
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造型训练,陇东皮影艺人也不例外。他们在制作皮影时较少参与理性色彩,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意念,巧妙地对影人进行合理的夸张和变形。这非但没有束缚他们的艺术创作,反而使他们的创作更加自由、率真,更具想象力,给人一种夸张的美,这尤其体现在影人面部的造型当中。首先面部的造型主要是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夸张造型的,这些线条的长短组织、曲直搭配、点线结合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别和相貌美丑。如生角多是平眉且眼睛细长,以此来表现其善良、儒雅,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文静秀雅,而净角则个个立眉,眼睛圆睁以示其威武刚烈。其次,陇东皮影面部色彩的运用也极具性格化,且表现夸张。陇东影人的用色,以红、绿、黄、蓝、黑五种颜色为主,采用中国民间年画的浓墨重彩的着色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为了准确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面部的不同色彩标志着不同性格。如人物脸部设计一般是黑(代表)忠者、红(代表)烈者、花(代表)勇者、白(代表)阴险狡诈的人。
四.陇东皮影图案
陇东皮影图案,在设计构成上受到当地民间剪纸及传统戏曲的影响,富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如皮影人物的服装图案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净角服装多着铠甲、旗靠等;服装上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吸收了民间剪纸中的花、鸟、动物、水、云、凤、龙等各类纹样。皮影强调的镂空,形成虚实相生、阴阳错落的审美效果,从视觉上给人一种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之感。而陇东皮影的镂空图案,有月牙纹、圆点、锯齿纹、短线、半圆等,其中以月牙纹、短线居多,月牙纹不仅用在结构线上,还用在装饰纹样和组织图案中,并且根据情况需要做长短、宽窄、曲直的变化。其图案运用的大胆灵活,更增强了陇东皮影浓郁的民间装饰特色。
五.艺术特征
构图与造型上的平面化是皮影艺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这是由皮影的表演方式决定的。由于皮影戏要在二维的“亮子”即影幕后,靠灯光投影进行表演,而观众则坐在亮子前观看,这样就要求皮影的活动也必须是二维的,人物造型就要突出平面的效果,所以,皮影主要以侧身造型。为了增强皮影戏的表现力和观赏性,陇东皮影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采用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化造型。如陇东皮影在一个影人身上溶合了多种角度的造型。影人包括头茬和身段,头茬指的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包括脸谱和头饰两部分。从影人头部的外轮廓来看是正侧面,而面部的五官,眼睛和眉毛却是正面造型,嘴、鼻又是正侧面,但头饰是斜侧视(三分之二侧面)。在身段的造型上,这种处理手法尤其明显:自领口向下,是六分前斜侧身段,到腰部开始逐渐转向七分前斜侧,最后到腿部就几乎接近十分面(正面)了。这种造型特点也同样存在于衬景、道具处理上。所以在同一件皮影的艺术造型中,会出现平视、俯视、仰视多种角度的综合表现,以其产生立体效果,来弥补剪影造型的单调和不足。
六.传承保护
陇东皮影艺术继承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优良传统,其底蕴丰富,源远流长,造型优美,不失为陇原大地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在大力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更应该挖掘保护陇东皮影,使它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