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尔”种’习、rum山r),它是“安多”藏戏中一支绚丽的花朵,它的形成与发展在整个安多藏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历史发展
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拥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旦保》,同年拉卜楞寺“俄巴扎仓”(红教寺)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受到大会奖励,获锦旗一面。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五十年代末州内发展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然而,伴随1958年反封建斗争的掀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遭到禁演。到了六十年代,藏戏又进入兴盛时期,拉卜楞寺剧团于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红教寺也不甘落后,于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姆》。但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遭到禁演,许多热爱从事“南木特”藏戏的活佛、高僧和艺人残遭迫害。
“文革”结束后,“南木特”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再生,得以大力发展。演出单位也由拉卜楞寺的一个演出队发展到几十个专业及业余演出队,几乎遍布甘南草原,流传到青海、四川藏区。同时,“南木特”藏戏的表演艺术、唱腔音乐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1978年夏河县九甲乡昂去乎村成立了藏戏队,排演了传统藏戏《诺桑王子》、《降魔》;1980年拉卜楞红教寺藏戏队排演了《赤松德赞》;1981年碌曲县文工队排演了《松赞干布》,也就在这一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剧团”。1982年在合作举办了全州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7天的藏戏汇演。通过调演、交流,对全州藏戏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之后,夏河县九甲乡、达麦乡、阿木去乎镇,合作市的佐盖多玛乡、曼玛乡、勒秀乡乔吾滩吉昂村,碌曲县双岔二地村,玛曲县曼日玛、齐哈玛小学,卓尼尼巴乡等先后成立了藏戏队,走村窜乡为群众演出。
二.艺术特点
1.说唱形式
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一般采用“连珠韵白”加诵唱,有些剧目还有念诵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
其演出色彩、风格、情趣等也与西藏戏有所不同。
2.故事改编
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以民间故事(如《诺桑王子》)、佛经故事(如《智美更登》)、历史故事(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神话故事(如《达巴旦保》、《诺桑王子》)、古典史诗(如《阿达拉姆》、《降魔》、《罗摩衍那》)为原本改编而成,是甘南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种。
3.歌舞性与剧情发展的结合
甘南藏戏虽以歌舞性为特点,但歌舞表演往往又同剧情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甘南藏戏在继承和发扬拉卜楞歌舞精华,如歌舞动作中的闪、跳、甩、摆、转、抵、顺等舞姿的同时,十分重视将这些舞姿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到剧中不同性格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文雅,俗称“金刚乌鸦自豪步”。据说这种动作是模仿乌鸦在空中飞翔时,翅膀向上运动的同时胸部向前冲击,和其它鸟的飞法完全有别而得。这是从民间歌舞中的顺步和寺院“哈贝木”动作相揉合形成的一种变形动作。场面设计上,一般采用歌舞队列中的圆圈、半圆圈,群舞则直接将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如“赛有合龙贝”、“拉茂嘎倩木”、“依牙瑞克”、“嘉木贡丝谢”、“扎西”等。女舞基本保持民间歌舞的情绪特点,动作幅度小,节奏缓慢,文雅柔软,抒情细腻。少儿舞跳动幅度大,节奏整齐,鲜明欢快,舒展奔放。这些舞蹈动作始终贯串着同臂同足同时舞的拉卜楞歌舞特点。
三.剧种研究
甘南藏剧曾被称为甘南藏戏、安多藏戏、“南木特”藏戏等不同称谓。“南木特”戏之说始自20世纪80年代,以 1995年正式出版的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的《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为标志,作为正式认定。从上述名称的不断变化中,不难看出甘南藏戏、安多藏戏是基于地理概念提出的,而“南木特”藏戏和“南木特”戏则是从文学角度提出的。甘肃甘南地区的地理概念非常明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地。而安多的概念是藏族传统地理概念。中国藏族聚居区传统上以语言、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出发,分为西藏、安多、康区三大部分。其中安多之称取自巴颜喀拉山东部的两座圣山,安青岗山和多拉山的首音。安多的地理范围包括近青海巴颜喀拉山东部至四川甘孜以东的广大藏区,地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藏族人口占整个藏区人口的一半。历史上这一地区藏族人民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一种方言,而且自称为“安多人”。
1.此前的研究者忽视了从语言学角度来认定的科学态度,只是片面地以当地普通群众的习惯称谓对该剧种进行仓促定名。从藏族语言学的角度讲,藏剧,藏语词典中指戏剧,戏曲。安多地区甘南藏语发音为“堆嘎尔”,四川阿坝地区发音为“陆嘎尔”。“南木特”,语义学上的本义指传记。 如雍增·耶喜坚赞等撰写的《宗喀巴传》,索南格森著的《郭然巴传》,藏文音译即为《宗喀巴南木特》、《郭然巴南木特》。另外《汉藏对照词典》、《曲达词典》、《达氏词典》及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等权威辞书也都是这样解释两个词的释义的。此外,人们经常见到的“阿吉拉姆”则是特指西藏藏剧的称谓。
2.藏剧“堆噶尔”一词来源于舞蹈,藏语舞蹈被称为“羌姆”。“羌姆”又来源于古代印度梵文的“舞蹈”一词。由此可见,属于艺术科学称谓的藏剧应该是“堆噶尔”,所以藏语称戏剧舞台为“噶尔德”、戏剧服装为“噶尔切”、戏剧文学本为“噶尔词”。
3.“南木特”与艺术相联系的记载,最早见于关于藏剧创始人汤东杰布的传说。据说这位藏剧戏神在建造铁桥疲惫不堪时,得到空行母(仙女)的点化,找到居住在琼结地方的七位仙女寻求帮助。仙女们通过演出戏剧的形式来募集建造铁桥的经费,所以西藏藏剧民间习惯称为“阿吉拉姆”。
他们演出时所唱的内容被称为“那木塔”(即南木特)。根据笔者分析,甘南藏剧“南木特”是甘南藏剧的剧目分类中的历史传记剧。如同今天我们进行戏剧创作、评论时称某剧为历史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等一样。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对于文学艺术的界定本没有自身明确的概念。针对过去藏民受教育率很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艺术演出起到了宏法传教、宣传帝王事迹的客观作用。观看艺术演出成为阅读佛陀、法王传记的主要普及手段之一。由于甘南藏剧中《松赞干布》和《智美更登》是演出最普遍的主要剧目。这两出戏剧的核心人物不是法王,就是佛陀的化身,所以群众将演出最普遍的两出戏的传记故事称为“南木特”。把观看这种形式的历史传记剧演出称为朝拜“南木特”。
4.2003年12月玛曲地区藏剧演出主要组织者咚仓·嘎藏赤列活佛 ,以及拉卜楞寺主持法舞演出的高僧桑热布和嘉样彭措 ,曾就甘南藏剧交换意见。他们完全同意对甘南藏戏的界定,并指出甘南藏剧中的《格萨尔·降魔》和《朗萨雯波》、《阿达拉姆》不被尊为“南木特”,其中的原因在于剧中有杀戮、不是先贤大德的传记,剧中人不是藏传佛教的佛陀、法王。
纵观甘南藏剧研究,起点较低,重复和属于介绍性的研究居多。研究范围、视野都比较狭窄,缺乏深入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田野考察的口碑资料。因而许多文章和成果以讹传讹,谬误较多。如将甘南地区的第一次藏剧演出认定为夏河拉卜楞寺就不是准确的,据笔者调查,藏剧在甘南的演出早在1937年就曾于卓尼县扎古禄乡地林多村演出。藏族学者尕藏才旦在研究中注意到南木特藏文原意的传奇之义,然而没有从文字学角度加以重新审视,而流于人云亦云,沿袭南木特戏之说;关于演出时间,他认为不超过3小时,而笔者曾两次看到和听当事人介绍有5小时的演出;关于乐队的组成前人也主要以红教寺的乐队形制定论,缺乏普遍性。
四.艺术影响
甘南藏戏音乐唱腔接受了很多当地民歌 和说唱的音乐,如甘南藏戏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以甘南拉卜楞当地歌舞音乐为基础,采 用民间一些曲调〔牙不久加绕〕、〔牙尹更卡〕、〔高个拉麦〕、〔尕登康司〕等,这些曲子有的热情欢快,有的悲痛哀伤,有的激昂高亢,有的轻盈优雅。
在其它方面也有与西藏藏戏不同之处,如除有的神怪动物外,其他均不戴面具,采用面部 化妆方法 。也不采用“温巴顿”、“雄”、“扎西”藏戏传统演出形式。另外,还吸收汉族传统戏曲 的场面及某些表演手法,使之具有独特的地方藏戏风格。
据段亚平有关甘南藏戏的介绍,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
五.代表艺人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我国藏区几大美景之一。这里山清水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有名的民间艺人。久西草,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曾两次晋京献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至今活跃在甘南草原上。
久西草,今年57岁。她在甘南乃至整个安多藏区享有盛誉,是一位多面手藏族民间艺人,舞蹈、藏戏和弹唱样样精。
夏河县是个有灵气的地方,出拉卜楞宗教神话,也出民间艺人。久西草就出生在这里一个极其普通的藏民家庭,没有家族的艺术脉承。她与歌舞结缘,完全是自身的天性和聪慧,早早就成为学校里有名气的小演员。后来,甘肃省艺术学校来甘南挑小演员,几个招式,她就被看上了。在艺校学了一年后,转到西北民院又学了一个学期,因为赶上1960年大饥馑,因为父母十分牵挂和担心,放寒假回家后,就没有再回到兰州的学校里。之后,她参加了夏河县的业余宣传队,常年在草原上为牧民演节目。 1964年,宣传队排了一个叫《三个女民兵》的舞蹈节目,被省上挑中,代表甘肃去参加当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久西草从小听了很多《格萨尔王》弹唱曲目,对弹唱有特殊的领悟能力。阿热扎尼这种民族弹拨乐器的轻柔和富于感情色彩,激发了她的灵感,于是她对传统藏族弹唱乐曲进行了通俗化的改编尝试。这种被久西草改造过的弹唱渐渐在草原上流行开来。
1980年,北京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久西草再一次代表甘肃晋京献艺。她带着自己创作的二人藏族齐唱《阿乡老老》,唱热了大会堂观众们的心,获得了二等奖。
1981年,一直是“民间艺人”身份的久西草,被选调到甘南州藏剧团做了正式演员,继续弹唱艺术,并演藏戏,兼做教练和导演。
六.代表剧目
从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的创演,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演出中,无论在演技水平上,还是在剧目数量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初步统计,除排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诺桑王子》、《达巴丹保》、《朗萨雯波》等5部传统的八大藏戏剧目外,还创演了藏族历史题材的剧目《松赞干布》、《罗摩衍那》、《赤松德赞》;由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剧目有《阿达拉姆》、《霍林大战》、《降魔》。此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创作排演了现代“南木特”藏戏——《长碑》,累计演出剧目12部之多。
1.与传统藏戏的比较
甘南藏戏与传统的西藏藏戏相比,在剧本、剧目、表演、伴奏、甚至演出场地上都遇然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甘南藏戏中的演员,除神怪角色戴有面具外,其余演员一律不戴面具,而是化妆。其服饰头百讲究、道具新颖别致,这是和传统的“假面歌舞艺术”——西藏藏戏的区别之一;甘南藏戏的演出,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等三个部分,其中正戏部分一贯到底,不分场次。为连贯剧情,戏中专设一名“解说人”,以韵颂表演承上启下。演员上场前,有笛子、扬琴、龙头琴、四胡、擦、鼓等乐器伴奏。演员出场后,则不配伴奏,由演员剧情的变化,细腻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甘南藏戏的演出,大多采用舞台表演,这是和传统的“广场剧”——西藏藏戏的又一个不同之处。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体形式,一般采用“连珠韵白”加诵唱,有些剧目还有念诵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以民间故事、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以及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是甘南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种。
七.艺术保护
甘肃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目前,该戏种已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昨日,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加挂“甘肃省藏剧团”的揭牌仪式在甘南州合作市举行,这标志着我省为进一步做好藏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甘南州藏剧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方针,经过20多年的奋发努力,不断探索,先后于1983年创排上演了由同名藏族古典名著改编的“南木特”剧《雍努达美》,1984年排演了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的《朗萨雯波》,1985年至1993年排演了神话剧《霍林大战》、《降魔》,1989年由藏族学者、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尕藏才丹编写的反映藏族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现代藏戏《长碑》。近几年该团本着继承传统藏戏艺术,强化精品战略意识,不断挖掘、整理和宏扬传统藏戏遗产,重新修改、提升、创排传统剧目《朗萨雯波》,使其更具甘南地域特色和“南木特”藏戏的艺术风格,在去年建州50周年隆重上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还编排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节目。在深入农村牧区,为农牧民群众演出的前提下,努力走出甘南、走出甘肃、走出国门,传播藏族戏剧和歌舞艺术。1986年该团带着刚刚排出的《雍努达美》和《降魔》参加了拉萨“雪顿”藏戏艺术节;1995年与州歌舞团组成“中国藏族歌舞团”,赴美国、加拿大出访演出;1997年到国内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32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2000年9月26日应韩国安东国际假面舞艺术节促进会的邀请,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派遣,由甘南州藏剧团主要演员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藏戏艺术团一行26人,启程赴韩国参加9月28日—10月8日举行的国际假面舞艺术节。届时,来自甘肃省甘南的藏戏艺术家将在国际舞台上一展我国传统藏戏和假面舞节目的风采,上演藏族民间弹唱与舞蹈的组合《档木铃》、藏族传统戏剧《扎西雪》以及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着200多年表演历史的藏戏舞《祭祀舞》等7个节目。中国少数民族藏戏艺术团的表演将为宣传和体现我国的民族政策、增进我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弘扬我国西部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2年受国务院外宣办和省外办委派,赴英国、荷兰、瑞典和挪威欧洲四国巡回演出,荣获多种奖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