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青海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青海人结婚有哪些结婚风俗流程?青海结婚习俗有哪些?青海人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那么青海还有哪些结婚习俗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青海的结婚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一.青海的传统风俗流程介绍

1.说媒

说媒也叫“走茶叶”,是指媒人穿梭于两家之间说媒撮合的时候,提的礼物就是茶叶。为什么要用茶呢?究其原因,一是茶树比较特别,明代有个叫郎瑛的人,写了一本《七修类稿》,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故以喻女子受聘”。所以,把女子受聘,也叫“吃茶”。《红楼梦》中就有王熙凤戏谑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青海人延续了这种古俗。第二个原因,是青海没有茶树,不产茶叶。茶叶从遥远的南方千辛万苦地运送过来,就成了稀罕品。所以到女方家说媒,拿着茶叶显得比较郑重。青海人不仅说媒,走亲戚看朋友也也喜欢拿茶叶,认为茶叶是贵重礼品,提上茶包就显示出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尽管茶叶并不贵。

媒人第一次上女方家提亲,就拎上一包茶叶,外面包上红纸。来到姑娘家后把茶叶放在大红面柜上,向姑娘的父母介绍婆家的情况,介绍女婿的人品,并且征询姑娘父母的意见。所以这一次拿的茶叶叫“提话茶叶”,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就留下提话茶叶,如果不同意,当然也留下茶叶。把人家拿来的礼物当面退回去,似乎显得不近情理。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用招待的饭食含蓄地表达出来,“成了是拉条儿,不成是面片”,如果愿意,就做一顿拉条儿,表示常来常往不断头。而如果不愿意,就做一顿面片,媒人一看,也就明白,这桩媒做不成了。当然,在以前,婚事成不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讲究门当户对,用青海人的话说,叫“砖大门对砖大门儿,土大门对土大门儿”。如果两家贫富悬殊,或门第不当,那婚事十有八九是不成的。

姑娘家收下茶包,意味着可以考虑婚事。媒人和婆家人不敢怠慢,抓紧行动。在第三天或第四天,就由媒人拎着茶包再次上门。这一次拎的茶包比较多,分成若干份,每份两包,外面依旧包上红纸,分送给姑娘的舅舅、伯伯、叔叔等,有几个长辈就送几份。当然,女方家也不闲着,在接到媒人要上门的通知后,早已把这些亲眷们请到自家的炕上坐定,备好饭食等待。媒人上门,再次介绍男方家情况,并就婚事如何备办,征询女方家的意见。这回提的茶叫“头回茶叶”,也叫“说茶”,意思是正式说媒。如果姑娘家同意,亲属长辈也没有意见,媒人则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箸觥交错之间,表示已认可了这门婚事,并就订婚、送彩礼、择喜日等事项先进行粗浅的商议。

之后,媒人还要选一个日子,第三回上姑娘家送茶叶。当然,这一次送的茶叶就不止单纯是茶叶了,还要加上核桃、桂圆、红枣等干果。拿的分量也多。茶包上面不仅贴红纸,红纸上面还要贴上金黄色的双喜字。这一次的茶叶也有个名堂,叫“桃果茶”,寓意是“讨得结果、择吉定亲”。娘家人照例准备丰盛的酒食招待媒人,饭桌上,即把列好的礼单及送礼、订婚的日子一并告诉媒人,好让媒人转告婆家及时准备。当然,现在社会进步了,年轻人相识的机会很多,似乎不用媒人来回撮合了,但在农村,不管小两口是怎么认识的,在商议婚事的时候,还是要请个媒人,一来便于周旋说和,二来,增加婚礼上的气氛。一般情况下,媒人在送桃果茶的时候,还要给姑娘送羊毛衫、大衣、皮包、或者首饰、手机之类的。

第三次送茶叶,表示婚事基本定下来了,所以这一次的茶叶也叫“定茶”。

2.订婚

在以前,举行订婚仪式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带点迷信色彩的“合婚”。还是由媒人出面,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等写在一张大红贴上,这种帖子也有一个专用名字,叫“庚帖”。媒人把庚帖写好后,再交给双方的父母,由他们找阴阳先生推算八字,看生辰对不对,属相和不和,有没有相克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合婚”。在以前,合婚是个重要的关口,有很多很般配的婚姻,就因为阴阳先生的胡说八道而没有成。因为,按他们的推算,属相既合、生辰八字又好的婚姻几乎没有几对。但如果真的合出来是八字不犯、属相不克的“上上婚姻”,男方就要给女方送一定数量的礼物,包括给姑娘的一套衣物,提的礼品包也不再是茶叶,而是“羊肉方子”和酒。“羊肉方子”就是一块切成四方形的羊肋巴,每块大约五六斤重。

现在,这一仪式早已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中,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再也没有“合婚”、“订婚”这一说,如果有,也是和下面的“送礼”仪式合到一起进行了。

3.送礼

在媒人给女方家送“定茶”的时候,姑娘的父母就把开好的礼单顺便交给媒人,上面列着所要彩礼的数目、质地等。彩礼分为两项,一项是表礼,一项是干礼。表礼就是各色衣物、首饰、化妆品等,而干礼就是现金。当然,这个礼单的数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要符合大多数人家结婚时所要的数量。就是别人家要多少,自己家也要多少,还要看婆家的经济状况和自家的经济实力,不能随心所欲地胡要,否则就会被别人笑话。

青海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彩礼的数目一般分为二十四表礼,或者三十六表礼。一份表礼就是一块一丈四尺长的衣料,还有一串穿了五百枚铜钱的钱串。二十四表礼就是二十四块衣料,二十四串铜钱。这些衣料也分不同的质地,富裕人家送绫罗绸缎,而且还送三十六表礼,贫寒人家就送各色花布、粗布,一般也只送二十四表礼。但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绸缎和色布各送一部分,既不显得寒酸,也可以让新媳妇缝制不同的衣服。到解放后,送二十四表礼、三十六表礼的习俗慢慢消失了,因为社会发展了,各种卖成衣的商店应运而生,新媳妇就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彩礼的礼单也随之变成了棉袄多少件,四季衣服多少件,毛线多少斤,还要什么牌子的手表等等,还有干礼多少钱。实际上,“干礼”就是娘家置办嫁妆的这部分费用,娘家陪送给新娘的嫁妆要等于或大于干礼的数目,否则会被婆家人看不起。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干脆没有“表礼”这一说了,娘家开口要多少钱,这一部分钱就包括买衣服和首饰的钱。而婆家也乐得省事,全部送成现金,由新娘子自己去挑选可心的嫁妆。社会发展到今天,独生子女增多,在婚姻中,似乎没有“送礼”这一说了,两家都是一个孩子,都在为孩子竭尽全力,送来送去的没啥意思。男方家只要准备好房子,女方家就会承担装修、买家具、买电器的费用,一切以孩子们今后的幸福为原则。但在偏远的农村,要彩礼的风气似乎还很盛行,而且只要干礼,动辄几万十几万。这份干礼也不陪嫁给女儿,留着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如此恶性循环,婚姻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

言归正传。到了送礼的这一天,媒人带着男方家的亲戚,主要是男方的舅舅、伯伯、叔叔、姑父之类的四到六个人,抬上准备好的彩礼,每份彩礼上都包着红纸,红纸上贴着喜字。另外,还要端上一个礼盒,礼盒里装着红枣、花生、柿饼、瓜子、葡萄干、桂圆、糖果、蕨麻、枸杞、核桃、松籽、蜜饯等十二样干果。礼盒上面放着两块羊肉方子,同样贴着红纸和喜字,这个礼盒一般由媒人端着,除此,还要带上茶叶两包,烧酒两瓶,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送礼。

女方家早已做好了准备,请了厨师预备好酒席。炕上也坐满了亲戚,也是姑娘的舅舅、伯伯、叔叔之类。在送礼仪式上,女眷似乎不参与。酒席一般是八盘,这是一道青海人独创的筵席,菜的样式、花色、搭配,还有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讲究。当开始上甜食时,也就是上“酿米”、“酥合丸”这两道菜时,未来的新娘子穿着大红棉袄,头上插满绢花,由一位年长的女眷陪同着,给桌上的人敬。男方家的舅舅或伯伯喝下酒后,会在敬酒的托盘里放上一个红包,或一块衣料。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规矩。现在,送礼仪式上新郎也参加,而且由于两人经常见面,新娘也不再刻意打扮。只是,放进托盘中的红包只会越来越鼓,不敢有丝毫的缩水。

送礼的第二天,女方家准备好羊肉方子一个,茶叶两包,请媒人回送给婆家,这个仪式称之为“回酒”。同时暗示婆家,对送来的彩礼表示满意,将按彩礼的数目为新娘准备嫁妆。

4.备婚

这实际上是结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以现代社会为例,结婚前装修房子,采买家具电器,拍婚纱照,新娘子购买首饰、选择礼服,到结婚前夕订酒席的饭店,花车的租赁,伴郎伴娘的人选。新娘子的化妆,盘发,选择婚纱,哪一样不得要费尽心思,精心策划?往往在备婚阶段因为意见不一致而闹分手的。所以,备婚是个漫长、复杂而又特别磨人的阶段,也是考验小两口以后生活能力的阶段。

在以前,备婚也很复杂,那会儿男女双方不见面,不会因为意见不和而打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往往是跟自己的父母闹,女儿嫌母亲陪嫁的少,儿子则嫌父母偏心,给他娶媳妇时掏的钱和别的兄弟一样多。在或明或暗的嫌隙中,结婚前的筹备工作还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特别是新娘家,忙着准备嫁妆。嫁妆分为三部分,一是陪嫁的炕柜、门箱、书架等,这要请来木匠打制。二是各种首饰,包括戒指、耳环、手镯、簪子、胸壶等,要到银匠铺选好款式,请银匠打制。第三部分就要靠新娘自己动手了,包括四季的衣服,各种刺绣品,还有床上用品,那会儿应该叫炕上用品,被褥、床帐、枕头都要靠新娘一针一线绣出来。还要给新郎准备一套衣服,婚礼那天当众穿在新郎身上,叫做“冠带新郎”。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家一片繁忙,新娘沐浴过后,既由一位请来的女傧相为新娘“绞脸”,就是用一根绷紧的线绳把新娘脸上的汗毛拔去,之后,用一枚煮熟的鸡蛋在新娘脸上轻轻揉搓,使脸上皮肤变得光滑滋润。条件好的人家,还在这几天里专门煮了梨汤让新娘洗脸,近亲的女眷们送来牛奶、糯米粥、桂圆红枣汤给新娘喝,让新娘在结婚这一天显得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新娘在炕上绞脸的时候,外面的亲眷们在忙着为新娘“添箱”,就是亲戚朋友们过来随份子、搭礼。现在多是现金,在以前,都是给新娘送一些衣料或生活用品。最常见的是暖瓶、洗脸盆、镜子。新娘家准备了丰盛的席面,招待前来“添箱”的亲友们,到下午四五点钟,婆家会打发四个小伙子前来“抬箱”,就是把娘家陪送的大型家俱提前搬过去摆在新房里,但只搬空箱子,不搬亲友们添箱的礼物,这些礼物要留到婚礼上给娘家人撑门面。就如现在年轻人结婚时,把娘家陪送的冰箱洗衣机先摆进新房里,到结婚那天只在包装箱上贴上喜字拉过去。我以为这是现代生活催生出来的,没想到还有一些古风古韵在里面。在婆家的四个壮小伙抬箱子的时候,娘家也派四个小伙子,把家俱护送到婆家,叫做“押箱”。抬箱和押箱的挑着家具,专门走人多热闹的大街。一路上欢笑热闹,招摇过市,以此显摆他家的婚事办得多么气派。解放前青海人口稀少,全市只有五万人,住在城中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彼此都认识,街上的人只要看见抬箱者和押箱者,就知道是谁家和谁家在办喜事。

到了晚上,前来“添箱”的亲友们大多离去,只有几位至亲的女眷们坐在炕上,比如新娘的姑姑、姨妈、舅母等,还有新娘的母亲和送亲奶奶,她们守着新娘,依次嘱咐新娘到婆家去应当遵守的礼节,比如孝敬公婆、和睦妯娌、夫妻恩爱、勤俭持家等等。当然,也教授一些婚礼上应当注意的事项,比如进洞房时要抢先一步,到婆家后几天不下炕,怎样和婆婆小姑子斗智斗勇。有的大户人家,在这天晚上还要请城里有名的唱家来唱曲儿助兴,主要唱一些平弦、越弦等。内容也多是宣扬尊老爱幼、克己忍让的,如《赵五娘吃糠》、《丑女识宝》、《三娘教子》等。

5.娶亲

青海人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

现在早已没有抢亲这一说了,恐怕你前脚抢媳妇,后脚警察就会抢你,但这个奇怪的习俗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社会发展到今天,青海人娶亲依然是在半夜里进行。在女方家,新娘的亲戚们围着新娘说长道短的时候,男方家已经做好了迎娶的准备。新房里挂着宫灯、喜幛,桌上供着红鸾喜神的牌位,左右贴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在大红蜡烛的照映下闪闪发亮……

新郎倌已穿戴一新,以前是长袍马褂,现在是西装革履,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娶亲奶奶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且能说会道的“全可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现在还加上了负责摄影录像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绢花等。另一只喜盒里装着送给娘家人的“离娘肉”,包括羊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在以前,还有吹鼓手,三四个人拿着喇叭、唢呐、竹笛、云锣等,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新娘家走来。

到了新娘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悄无声息。这时候,娶亲队伍中的吹鼓手就走上前去,对着大门起劲地吹打乐器,敲门的人也上前敲打大门,并高声喊叫。关于喊门的对答,据说也有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外面喊:“开门来,我们移花儿来了!”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答:“我们移的牡丹花,要移到……”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外面的人会意,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这儿哩,麻烦打开个!”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于是,吹喜乐的重新呜哩哇啦地吹奏起来,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按照青海人的规矩,这个过程要重复三遍。

三遍过后,门突然打开,只见新娘家冲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这些人斟满酒盅,开始给娶亲人敬酒,从媒人敬起,喝一个放进去一个,不喝的人不让进。一时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热闹的婚礼就此拉开了帷幕。实在不会喝酒的人,也要接过酒盅浅抿一下,否则很难通过这一关,这个过程叫“拦门酒”。

关于“拦门酒”,据说也是抢婚习俗的遗存,是说以前那些强盗们抢媳妇时遭到了娘家人激烈的反抗。喝过拦门酒,进入新娘家,媒人和娶亲奶奶就把喜盒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堂屋面柜上,掏一样给娘家人交代一样。东西摆完,站在后面的吹鼓手们又把乐器放在嘴上,开始新一轮的吹吹打打。乐声中,来娶亲的人们表情严肃,开始焚香、点蜡,并跪拜神位,叫做“敬神祝福”。现在这一仪式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敬畏鬼神了。

拜过神位后,即由娘家人请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前,款待前来娶亲的人,这顿饭叫“上马席”,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八盘”,条件不允许的人家准备“六大碗”。顺便说一下,“八盘”和“六大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数量上有差别,八盘是八个菜,六碗当然只有六个菜。二是质量上有差别,八盘装在盘子里,菜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六碗是装在碗里,看着碗挺大,其实底下装的都是洋芋豆腐青菜,只在碗的上面摆几片肉装样子。酒席中间,娘家人还要给每个来娶亲的人都要赠送一个红包。

在娶亲人说说笑笑吃上马席的时候,这边的闺房里,新娘在做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娶亲奶奶匆匆吃两口“空茶”,就是上正菜之前先上的馍馍奶茶,等不及后面的八盘或六碗,就拿着从婆家带来的娶亲用品,开始打扮新娘。以前并不注重化妆梳头发,只在脸蛋上涂点胭脂,头上随便梳两个“抓角”。值得一提的是,那会儿出嫁姑娘,新娘在娘家并不改发式,还是照着姑娘打扮,只有到了婆家,拜过天地后,才改成已婚妇女的发式,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并不像现在的影视剧、书本中描写的那样,新娘在上轿之前就已经发髻高耸,想当然地把人家打扮成已婚妇女。

新娘梳好头后,便穿上淑衣淑裙,外套“优衣”,这个优衣,必须是正月十五演社火时,给那位叫“胖婆娘”的角色做的戏衣。胖婆娘在社火中暗含着“送子娘娘”的意思,借胖婆娘的衣服,就是暗中祈望新娘身体健康,嫁过来后能生养儿女,所以,那会儿谁家娶媳妇,都要拿钱去租胖婆娘的优衣,就如现在租婚纱一样。除“优衣”外,新娘戴的盖头也颇有讲究,是专门到寺庙里找老和尚或老喇嘛包经书的包袱皮,用这样的包袱皮当盖头,大概是沾染了经卷的气息,有辟邪趋吉,大吉大利的功效吧?这块包袱皮很珍贵,就由新娘戴到婆家去作为珍藏,新娘的母亲另外买一块红绸缎送还到寺庙里。

那会儿的新娘出门还要带两样东西,日月镜和宝瓶。日月镜是大小两块铜镜,分别挂在前胸和后背,大的那块叫日镜,挂在背上,属阳。小的那块叫月镜,属阴,挂在胸口。新娘身上的两块宝镜,据说发挥着照妖镜的作用,能照出一切鬼魅邪祟,使它们不敢近前侵害新娘。但是我想,这也是很早以前抢婚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误伤新娘而想的办法吧?而“宝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瓶,内装五色粮食、钱币等,意味着新娘将家里的粮食钱财都带过去了,嫁过去后衣食不愁,不指靠婆家过日子。

与此同时,娶亲奶奶还要向新娘的母亲讨要一样东西,这是两只精巧的小碗,装着满满的大米和红枣,再用红纸整个包裹起来。这个仪式叫“讨饭碗子”。娶亲奶奶把讨过来的“饭碗子”带到婆家,交给婆婆,直到新娘生了头胎孩子,这对小碗才可以启封使用。

出门的时辰到了,新娘在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的搀扶下迈出闺房,来到家中的正房,新娘开始大哭,说着不忍离开父母的话语,新娘的母亲也大哭,说:“总算你进了神仙一样的人家……”此时,堂屋地中已摆着一只装满粮食的大斗,这只斗跟别的斗有点区别,中间钉着一道横梁。新娘就在这只斗上象征性地坐一坐,随即,围在一边的人扑上去争着抓取斗内的粮食,据说这只方斗象征着平安,谁抢上内中粮食就能保证谁平安。好在这只方斗很大,每个人都能抢上一把粮食,所以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

在大家欢笑着抓取粮食的时候,新娘走出房门,手里拿一把红筷子,背着撒向屋内。有人说,这是“快生贵子”的意思,呵呵,想当然了,这其实是把好运永远留在娘家的意思。之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抱起新娘,塞进放在门口的花轿内。轿子里已经坐着一个小男孩,俗称“压轿娃娃”,一般由新娘的侄子或外甥担任。

一路上,新娘要不间断地哭,不能停下。假若停下了,就会遭到别人的耻笑,认为巴不得当上新娘子。即便这样,还是有一句俗语流传下来了:“剩饭咋热是冷的,新娘咋哭是哄的”。时光走到今日,许多繁文缛节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旧的礼节消失了,新的礼节在不断地诞生,比如,现在的新娘化妆,就由专业的化妆师上门服务,一连几个小时精心打扮,淡妆浓抹,头发上撒金粉,眼皮上贴星星。光是指甲的修饰,就有千变万化无数种名堂。临上花车前,请专业的摄影师拍下全家福,新娘穿着婚纱站在最中间,这也是新娘家族一段美好的记忆。

6.婚礼

花轿到达新郎家门口,顿时乐声大作、鞭炮齐鸣。在以前,新娘在大门口下轿后要穿过院子进入花堂。院子里挂着大红灯笼,点着“松蓬”,就是把木料搭成井字形的篝火。照得院内亮如白昼,地上铺着大红毡,新郎和新娘并排缓步前行,红毡不够用,就由两三块倒换着铺。

花堂里面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供桌上摆着红鸾天喜神的牌位,香炉中香烟袅袅,花瓶里芙蓉锦绣。青海人还喜欢摆一溜干果筒子,里面盛满了红枣桂圆等干果。印有喜字的大红蜡烛闪闪发亮,公婆分坐在两端,由司仪主持婚礼。青海人把司仪叫“赞礼”,赞礼果然嗓音洪亮,神态轩昂,指挥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当然,以前的赞礼不会一上来就喊“一拜天地”,而是有一大段的说词,什么“三份钱马九柱香,梧桐树上落凤凰……”

随着一声“送入洞房”,两边的宾客突然像受惊了一样,扑上前去抓住新郎新娘就往洞房里推。据说,谁捷足先登进入洞房,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谁就拥有主动权,所以,两边的人都拼命把自己的人往前推。往往挤到洞房门口,两个人谁也进不去,就有聪明的人一把抓下新郎的帽子,朝床上扔去。人没到,帽子到了,也算抢先了。可怜新娘无物可扔,又蒙着红盖头,只好甘拜下风。不仅如此,在进入洞房的那一刻,婆家的女眷们在厨房内拿着菜刀锅铲擀面杖乱剁乱敲,名曰“铡煞”,说是给新人避邪。

进入洞房,洞房的供桌上再没有红鸾喜神了,却点着一只巨型的油灯,这盏灯是一个包着红纸的大瓦盆,盆里装满了各种粮食,上面覆盖着一个粗泥碟子,碟子里注满清油,里面卧着一根染红的棉花芯子,这盏灯叫“长命灯”,要在洞房里点三天三夜不让熄灭。新郎用秤杆挑去红盖头,看见新娘美丽的容颜,四目相对,却不敢传情达意,因为旁边就站满了婆家的女亲眷。其中一位端着红漆托盘,上面放着两盏“喜茶”,就是奶茶,漂着两个圆圆的红枣。新人喝下喜茶后,另一位女眷上前,红漆托盘里是两只用红线拴在一起的酒杯,请新人喝交杯酒,青海人把这个仪式叫“合卺礼”,“合卺”的杯子也很讲究,最好是黄杨木的,没有黄杨木别的木头也行,但一定是要木制的。交杯酒不能用手端,更不像现在演绎的那样套着胳膊喝,而是头对头地一起去喝,往往新郎和新娘头碰在一起,就有好事者把两个人的头摁住不放,新房里顿时笑声一片。

在以前,青海人结婚还有“禳床”的习俗,就是撒帐。撒帐必须是男性,若是老汉,就一个人,若是年轻小伙子,就派两人。撒帐的人手里端着大盘子,里面是满满的核桃、板栗、桂圆、糖果和钱币。他们站在床上,先念“禳床词”,之后,一把一把地往四处抛撒盘子里的干果,一边撒一边还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娃娃满炕跑;双核桃单枣儿,养下儿子叫尕宝儿;单核桃双枣儿,养下丫头叫巧儿……新房里的人就抢拾这些东西,据说给新人撒过账的干果有神奇的功效,捡到核桃的要生男孩,捡到红枣的要生女孩,捡到钱币的要发财,捡到糖果的能找上对象,若已经结婚,则预示着一生甜蜜幸福……所以,在新房里捡东西的人你抢我夺,欢声雷动,人人脸上都喜笑颜开。

在新房里闹得一片欢声笑语时,另一间屋子里也是热闹非凡,前去娶亲的人和娘家送亲的人因为劳苦功高,被婆家安排在一起吃酒席,谓之“下马席”。

7.摆针线

婚礼仪式完成,差不多天也就亮了,新郎要去请新娘的家人来赴席。新郎倌穿戴一新,在“支客”的陪同下出门去,支客就是婆家专门请来在喜事上帮忙的人,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

新郎和支客们来到娘家,娘家人又摆出方桌敬“拦门酒”,之后,进入房中,将带来的礼物摆在面柜上,在祖宗牌位前叩头行礼,意思是,从此以后,我就是你们家的女婿了,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了。岳父母满心欢喜,做长面招待女婿和支客,意思是祝愿这门婚姻天长地久、不要中断。吃过长面,新郎和支客们还要到新娘的舅舅、伯父、叔叔、姑父七大姑八大姨家去叩头行礼,这些人家也早已做好准备,擀好长面,做好鸡汤臊子,等新郎进门后招待他们,寓意着我们从此以后成了亲戚,要长久地来往。这个仪式叫“踩门认亲”。

认完亲后,新郎和支客们暂且回去,让娘家人收拾嫁妆。过不长时间,新郎和支客们再次来到娘家门上,诚恳邀请娘家人去赴席。娘家人则假意推辞一番,意思是姑娘给你们当媳妇是应该的,再不好到你家去叨扰等等,新郎和支客们只好又回去。第三次,新郎和支客们再来邀请,这回娘家人不再推辞了,夹裹着包袱,抬着礼盒,大人小孩高高兴兴地到婆家去吃酒席。

不是娘家人装腔作势,而是历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新郎必须“三请三邀”,娘家人才肯到婆家。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规矩早已打破,现在的婚礼一般都在大饭店举行,不用婆家邀请,娘家人早早过去操心张罗。

一干人马来到婆家门口,婆家人不甘示弱,一张大桌子把大门挡得严严实实,不喝酒谁也别想进。于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娘家人鱼贯进入婆家大门。院子里,已经摆好了桌子。等娘家人坐定,支客们便倒上奶茶,端上来馓子、油包儿、点心等食物,有的人家还做一种叫“炒酒”的食物,这个仪式叫做喝“下马茶”。喝完下马茶,收拾完桌子,婆家的人都聚拢过来,该是娘家人“摆针线”的时候了。

以新娘的母亲为主,几个女眷把带来的包袱全部打开,把里面的东西尽数摆出来。衣服、被子、毛毯、床罩之类的大件就搭在院中的铁丝上,枕套鞋袜荷包针扎之类的小件,就摆在方桌上,当然,贵重物品如手表、首饰、手机,也得一一摆出来,丝毫不敢马虎。在以前,种些衣物枕套之类,都是新娘亲手绣制的,摆出来的意思,就是让婆家人看看新娘子的针线手艺如何,所以叫摆针线。摆针线的另一个意思,是暗示婆家人,你们送的东西都陪嫁过来了,我们没有贪污。你婆婆妯娌大姑子小姑子的都看清楚,免得日后挑我们的礼。并且,在你们送的基础上,我们家额外陪送了多少东西,希望你们心中有数。

针线全部摆出来后,新娘的母亲打开一个包袱,拿出一套衣服,由新娘的舅舅亲手给新郎穿上,谓之“冠戴新郎”。这里面也有一个说法,如果先穿鞋子,是表示娘家人对新郎非常满意,日后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而如果先戴帽子,就有点压制新郎,让自己家的女儿占上风的意思。由此可见,婚姻是个多么深奥的事情啊,每时每刻都在昭示着它的复杂和不可操作性。

冠戴完新郎,娘家人还要给新郎的父母,亲戚们赠送衣服、鞋袜、枕头、手巾等礼物。这个仪式叫“抬针线”。抬针线有出门针线和不出门针线之说,出门针线是指给婆家所有的大小亲眷每人都有一份礼物,包括已出嫁的女儿。而不出门针线只给公公婆婆,新郎的兄弟们赠送礼物。抬什么样的针线,根据娘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抬完针线后,就把外面摆着的衣物丝织品刺绣品之类的收起来,装入陪嫁过来的门箱之内。全部装完后,由公公婆婆向箱子内撒核桃、红枣、钱币等。娘家人站在一旁起哄,嫌钱币的响动不够大,逼着公婆拿出大票子往里扔。所以,凡是做过公婆的人都在喟叹:媳妇娶到门前,还得一头牛钱。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下,由小姑子给两个门箱落锁。娘家人一般给小姑子一双袜子或一只针扎作为答谢。由小姑子锁门箱,大概含有希望小姑子口风严谨,不要到母亲面前挑唆嫂子是非的意思。

之后,新娘的母亲把钥匙亲手交给婆婆,由婆婆打发人把门箱抬到新房之内,摆针线仪式结束。接下来,便摆开宴席招待娘家人,新郎的父亲和兄弟们一桌一桌地敬酒,劝大家吃好喝好。请来的支客们在端上香喷喷的饭菜时,还要和娘家客人划拳喝酒,务必使娘家人全部喝醉,这样他们才算尽到了职责,心里才高兴。

吃饭中间,在一道叫“葛仙汤”的菜上桌时,新娘的母亲则要离开席桌,手里拿着毛巾红包之类,现在还加了香烟和酒,到厨房答谢掌勺师傅,这个礼仪叫“抬上汤”。新娘母亲把礼物一一送给厨师,表示感谢。嘴巴会说的还有一套套的谢礼词,什么“厨长厨长,手艺高强,切得又薄,炒得又香,一条毛巾擦个汗,几元薄礼谢厨长……”厨长用围裙擦擦油手,憨厚地笑笑,也说一些恭喜恭喜、花好月圆之类的吉利话。

现在,这一仪式好像反过来了,各大饭店为了争夺客源,不仅饭菜打折优惠,在结婚仪式上,还要给新郎新娘及家人赠送礼物。给厨师抬上汤?那是哪一辈子的事情。摆针线,也早已不摆了,一是现在的新娘不知针线为何物,二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一天一个样,流行什么穿什么,谁没事买一大堆衣服放在家里干什么?所以,这一仪式消失了。

8.闹洞房

娘家人酒足饭饱,再由新郎和支客们恭恭敬敬地送回家去,这时,天已差不多黑了,支客们收拾完残席后,开始鬼鬼祟祟地行动起来。原来,他们是为晚上的“闹房”做准备,商量着怎么“闹”才尽兴。

这时候,新房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青海人很看重闹洞房,认为闹得越凶,小两口以后的生活会越幸福,所以,很多人是婆家专门请来的。这些人挤在新房里,逼着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语言粗俗,动作放肆,小夫妻俩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他们摆布。即便闹得过火了,婆家人也不敢有丝毫不满的表示,因为有个说法,“结婚三天没大小”,意思是不分尊卑,不论辈分,任何人都可以拿新郎新娘取笑逗乐。新房里闹得怎么出格,公公婆婆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任其胡闹。青海人传统的闹房节目有“点烟”、“筷子夹针”、“吃悬果”、“糊仰尘”(仰尘就是纸糊的顶棚)等等,据说都非常的不雅。

如此看来,闹洞房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好的习俗,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被淘汰,而是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了呢?究其原因,它的存在,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前,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来没有见过面。直到娶进门来挑起盖头的那一刻,新郎才知道自己的媳妇长得啥样子,是俊是丑是健康是残疾都得要接受,反之,新娘也一样。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突然要在一起生活,而且还要进行人生实质性的夫妻生活,他们很难一下子进入角色,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心理障碍。闹房就是给他们一个缓冲的阶段。在众目睽睽之下,原本陌生的新郎新娘坐在一起,被别人逼迫着做各种亲昵的动作,就是在无意间暗示他们,夫妻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不必害羞,也不必有顾虑。经过闹房这一关,新郎新娘的心理障碍减轻了许多,可以坦然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而且,当闹房的人闹得心满意足、尽兴离去的时候,有一些小孩子还偷偷摸摸地躲在新房的窗户根底下,听新郎新娘都说些什么话,这些小孩子里也包括新娘的小姑子和小叔子,这个习俗,叫做“暔床”。

第二天早晨,婆婆会烧好洗脸水,由小姑子端着,请新嫂子起来洗脸。脸盆里不光是洗脸水,还有婆婆放进去的银镯子、铜钱、核桃、红枣等。新媳妇洗完脸后,要用婆婆的衣襟擦手。同时要给小姑子一个红包表示感谢。这个仪式叫“盥洗”,预示着一家人相亲相爱、团结和睦的家庭生活开始了。

9.闹公婆

婚礼后的第三天,婆家才开始招待自己家的亲戚朋友,也是摆上丰盛的宴席,也是由支客陪着,大家猜拳行令,尽情吃喝,快乐而热闹。其间,还有一次热热闹闹的谢媒仪式。当宴席吃到中间,开始上甜食时,新郎和新娘端着酒壶酒杯,挨桌给大家敬酒,旁边一位女眷陪着,通常是新郎的大妈或婶子,她的任务是介绍新娘子认识所有的来客,敬一位就介绍一位:这个是党家嫂子,这个是姑舅姐姐,这个是上院里的嬷嬷,这个是下院里的婶婶……新娘就甜甜地叫一声,那位亲戚在喝下酒的同时往新娘的托盘里放几块糖或糖包,预祝他们以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当然,现在这些东西早已拿不出手了,放在盘子里的,是清一色的人民币。这个仪式叫“认新亲”,意思是叫新娘认准自己家的亲戚六眷。

这边刚敬完酒,那边突然有几个人将公公婆婆拉过来,按在椅子上不由分说地抹起来,给公婆的脸上涂上锅底的黑灰,为了增加亮色,还要挤进去一些黑鞋油,把脸彻底抹成黑色,再用口红在两腮边画个红艳艳的红脸蛋。之后,给公公反穿上羊皮袄,腰间绑上一根草绳,草绳上拴着火铲、炉钩等用具,头上扣一顶破草帽,叫“煽火草帽”,还要戴上一副用箩卜块抠成的眼镜。把公公装扮成这样,叫“打扮火爷”。给婆婆同样反穿上皮袄,腰间绑一只大牛角,耳朵上挂两只用大红辣椒穿成的耳环,叫做“牛角婆婆”或“歪辣婆婆”。牛脾气倔,不好驾驭,惹急了还爱用牛角顶人。辣椒表示厉害,预示着婆婆厉害,不好伺候,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处理好婆媳关系。

那么,把公公打扮成这样又预示着什么呢?如果请婚俗专家来解释,得要从人类的始祖讲起,得要从母系氏族社会讲起,得要从古羌人的婚姻习俗讲起,那就太繁琐了。现在的寓意是:你当公公了,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对儿媳要像女儿一样疼爱,不能干出有悖于人伦的事情。

把公公婆婆打扮好后,摁坐在高椅子上,请出小两口来敬酒。新媳妇端着酒杯,改口叫爸爸妈妈,叫一声就得要往托盘里放一次钱,喝一杯酒也要往托盘里放一次钱,直逼得公公婆婆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干净为止。

10.回门

新媳妇娶过门,该请的客全部请完,该打点的人情也全部打点好了,但婆家并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因为还有很多仪式需要公婆出面操作,比如谢东,就是答谢喜事上来帮忙的支客们。比如打点新娘下厨房,新娘回门等。

其实在整个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一直不露面,就是第二天早上去婆家摆针线,他也回避不去。直到婆家招待完全部的宾客,他才拿着给女儿女婿的礼物,带上一把挂面,到婆家去看望女儿,这个习俗叫“下面”。其实下面也是个很重要的仪式,况且来“下面”的是新娘的父亲。婆家早早地做好准备,请亲朋好友来陪这位岳丈大人。

不论酒席有多么丰盛,美酒有多么醇香,新娘的父亲一定要带一把面条,还有青菜、咸盐,甚至调料。酒席吃到最后,还要把他带来的面条煮好,再由他亲口吃下去。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后娘虐待女儿,最后由婆家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女儿的父亲夹到中间很难做人,所以,下面的习俗是他自己带面条,自己吃。

古诗上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是说新媳妇要在娶来的第三日开始下厨房做饭,但在青海人的传统婚俗中,新娘子在第八天才下厨做第一顿饭,通常做一顿臊子面,请全家人来吃。臊子面的好坏在于擀面的功夫上,擀得又薄又光,切得又细又长,才被认为是好茶饭。在这一天做饭叫“霸家鬼儿”,看她是否节约粮食柴禾,是否持家有方。在第九天做饭叫“久机灵儿”,主要看新娘子是否聪明伶俐,心灵手巧,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之后,便是回门。现在回门是小两口自己回,在以前,是婆家人倾巢出动,全部都回。说白了,这一天是新娘家回请公婆一家人。也是在清晨天不亮时,一家人提着礼物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娘家准备丰盛的酒席招待。席间,两亲家母坐在一起,亲亲热热地有说不完的话。从此,两个原本陌生的家庭,因儿女的婚姻而走到一起,成了亲戚,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友情。当晚,全家返回,新郎和新娘也跟着回来。

大约过半个月时间,新娘的母亲正式邀请女儿回娘家,叫做“坐娘家”,新女婿亲自护送到娘家,留下媳妇自己回去。这一回在娘家待五到七天,叫“坐头回洞月”。新婚夫妇,如胶似漆,新娘的母亲把女儿叫回去“坐洞月”,是让女儿休息几天。所以说任何习俗都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二.青海传统与现在的结婚风俗概况介绍

1.青海结婚习俗

青海人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

现在早已没有抢亲这一说了,恐怕你前脚抢媳妇,后脚警察就会抢你,但这个奇怪的习俗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社会发展到今天,青海人娶亲依然是在半夜里进行。在女方家,新娘的亲戚们围着新娘说长道短的时候,男方家已经做好了迎娶的准备。新房里挂着宫灯、喜幛,桌上供着红鸾喜神的牌位,左右贴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在大红蜡烛的照映下闪闪发亮……

新郎倌已穿戴一新,以前是长袍马褂,现在是西装革履,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娶亲奶奶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且能说会道的“全可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现在还加上了负责摄影录像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绢花等。另一只喜盒里装着送给娘家人的“离娘肉”,包括羊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在以前,还有吹鼓手,三四个人拿着喇叭、唢呐、竹笛、云锣等,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新娘家走来。

到了新娘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悄无声息。这时候,娶亲队伍中的吹鼓手就走上前去,对着大门起劲地吹打乐器,敲门的人也上前敲打大门,并高声喊叫。关于喊门的对答,据说也有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外面喊:“开门来,我们移花儿来了!”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答:“我们移的牡丹花,要移到……”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外面的人会意,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这儿哩,麻烦打开个!”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于是,吹喜乐的重新呜哩哇啦地吹奏起来,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按照青海人的规矩,这个过程要重复三遍。

三遍过后,门突然打开,只见新娘家冲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这些人斟满酒盅,开始给娶亲人敬酒,从媒人敬起,喝一个放进去一个,不喝的人不让进。一时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热闹的婚礼就此拉开了帷幕。实在不会喝酒的人,也要接过酒盅浅抿一下,否则很难通过这一关,这个过程叫“拦门酒”。

关于“拦门酒”,据说也是抢婚习俗的遗存,是说以前那些强盗们抢媳妇时遭到了娘家人激烈的反抗。喝过拦门酒,进入新娘家,媒人和娶亲奶奶就把喜盒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堂屋面柜上,掏一样给娘家人交代一样。东西摆完,站在后面的吹鼓手们又把乐器放在嘴上,开始新一轮的吹吹打打。乐声中,来娶亲的人们表情严肃,开始焚香、点蜡,并跪拜神位,叫做“敬神祝福”。现在这一仪式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敬畏鬼神了。

拜过神位后,即由娘家人请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前,款待前来娶亲的人,这顿饭叫“上马席”,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八盘”,条件不允许的人家准备“六大碗”。顺便说一下,“八盘”和“六大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数量上有差别,八盘是八个菜,六碗当然只有六个菜。二是质量上有差别,八盘装在盘子里,菜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六碗是装在碗里,看着碗挺大,其实底下装的都是洋芋豆腐青菜,只在碗的上面摆几片肉装样子。酒席中间,娘家人还要给每个来娶亲的人都要赠送一个红包。

在娶亲人说说笑笑吃上马席的时候,这边的闺房里,新娘在做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娶亲奶奶匆匆吃两口“空茶”,就是上正菜之前先上的馍馍奶茶,等不及后面的八盘或六碗,就拿着从婆家带来的娶亲用品,开始打扮新娘。以前并不注重化妆梳头发,只在脸蛋上涂点胭脂,头上随便梳两个“抓角”。值得一提的是,那会儿出嫁姑娘,新娘在娘家并不改发式,还是照着姑娘打扮,只有到了婆家,拜过天地后,才改成已婚妇女的发式,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并不像现在的影视剧、书本中描写的那样,新娘在上轿之前就已经发髻高耸,想当然地把人家打扮成已婚妇女。

新娘梳好头后,便穿上淑衣淑裙,外套“优衣”,这个优衣,必须是正月十五演社火时,给那位叫“胖婆娘”的角色做的戏衣。胖婆娘在社火中暗含着“送子娘娘”的意思,借胖婆娘的衣服,就是暗中祈望新娘身体健康,嫁过来后能生养儿女,所以,那会儿谁家娶媳妇,都要拿钱去租胖婆娘的优衣,就如现在租婚纱一样。除“优衣”外,新娘戴的盖头也颇有讲究,是专门到寺庙里找老和尚或老喇嘛包经书的包袱皮,用这样的包袱皮当盖头,大概是沾染了经卷的气息,有辟邪趋吉,大吉大利的功效吧?这块包袱皮很珍贵,就由新娘戴到婆家去作为珍藏,新娘的母亲另外买一块红绸缎送还到寺庙里。

那会儿的新娘出门还要带两样东西,日月镜和宝瓶。日月镜是大小两块铜镜,分别挂在前胸和后背,大的那块叫日镜,挂在背上,属阳。小的那块叫月镜,属阴,挂在胸口。新娘身上的两块宝镜,据说发挥着照妖镜的作用,能照出一切鬼魅邪祟,使它们不敢近前侵害新娘。但是我想,这也是很早以前抢婚的时候,人们为了避免误伤新娘而想的办法吧?而“宝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瓶,内装五色粮食、钱币等,意味着新娘将家里的粮食钱财都带过去了,嫁过去后衣食不愁,不指靠婆家过日子。

与此同时,娶亲奶奶还要向新娘的母亲讨要一样东西,这是两只精巧的小碗,装着满满的大米和红枣,再用红纸整个包裹起来。这个仪式叫“讨饭碗子”。娶亲奶奶把讨过来的“饭碗子”带到婆家,交给婆婆,直到新娘生了头胎孩子,这对小碗才可以启封使用。

出门的时辰到了,新娘在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的搀扶下迈出闺房,来到家中的正房,新娘开始大哭,说着不忍离开父母的话语,新娘的母亲也大哭,说:“总算你进了神仙一样的人家……”此时,堂屋地中已摆着一只装满粮食的大斗,这只斗跟别的斗有点区别,中间钉着一道横梁。新娘就在这只斗上象征性地坐一坐,随即,围在一边的人扑上去争着抓取斗内的粮食,据说这只方斗象征着平安,谁抢上内中粮食就能保证谁平安。好在这只方斗很大,每个人都能抢上一把粮食,所以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

在大家欢笑着抓取粮食的时候,新娘走出房门,手里拿一把红筷子,背着撒向屋内。有人说,这是“快生贵子”的意思,呵呵,想当然了,这其实是把好运永远留在娘家的意思。之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抱起新娘,塞进放在门口的花轿内。轿子里已经坐着一个小男孩,俗称“压轿娃娃”,一般由新娘的侄子或外甥担任。

一路上,新娘要不间断地哭,不能停下。假若停下了,就会遭到别人的耻笑,认为巴不得当上新娘子。即便这样,还是有一句俗语流传下来了:“剩饭咋热是冷的,新娘咋哭是哄的”。时光走到今日,许多繁文缛节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旧的礼节消失了,新的礼节在不断地诞生,比如,现在的新娘化妆,就由专业的化妆师上门服务,一连几个小时精心打扮,淡妆浓抹,头发上撒金粉,眼皮上贴星星。光是指甲的修饰,就有千变万化无数种名堂。临上花车前,请专业的摄影师拍下全家福,新娘穿着婚纱站在最中间,这也是新娘家族一段美好的记忆。 花轿到达新郎家门口,顿时乐声大作、鞭炮齐鸣。在以前,新娘在大门口下轿后要穿过院子进入花堂。院子里挂着大红灯笼,点着“松蓬”,就是把木料搭成井字形的篝火。照得院内亮如白昼,地上铺着大红毡,新郎和新娘并排缓步前行,红毡不够用,就由两三块倒换着铺。

花堂里面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供桌上摆着红鸾天喜神的牌位,香炉中香烟袅袅,花瓶里芙蓉锦绣。青海人还喜欢摆一溜干果筒子,里面盛满了红枣桂圆等干果。印有喜字的大红蜡烛闪闪发亮,公婆分坐在两端,由司仪主持婚礼。青海人把司仪叫“赞礼”,赞礼果然嗓音洪亮,神态轩昂,指挥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当然,以前的赞礼不会一上来就喊“一拜天地”,而是有一大段的说词,什么“三份钱马九柱香,梧桐树上落凤凰……”

随着一声“送入洞房”,两边的宾客突然像受惊了一样,扑上前去抓住新郎新娘就往洞房里推。据说,谁捷足先登进入洞房,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谁就拥有主动权,所以,两边的人都拼命把自己的人往前推。往往挤到洞房门口,两个人谁也进不去,就有聪明的人一把抓下新郎的帽子,朝床上扔去。人没到,帽子到了,也算抢先了。可怜新娘无物可扔,又蒙着红盖头,只好甘拜下风。不仅如此,在进入洞房的那一刻,婆家的女眷们在厨房内拿着菜刀锅铲擀面杖乱剁乱敲,名曰“铡煞”,说是给新人避邪。

进入洞房,洞房的供桌上再没有红鸾喜神了,却点着一只巨型的油灯,这盏灯是一个包着红纸的大瓦盆,盆里装满了各种粮食,上面覆盖着一个粗泥碟子,碟子里注满清油,里面卧着一根染红的棉花芯子,这盏灯叫“长命灯”,要在洞房里点三天三夜不让熄灭。新郎用秤杆挑去红盖头,看见新娘美丽的容颜,四目相对,却不敢传情达意,因为旁边就站满了婆家的女亲眷。其中一位端着红漆托盘,上面放着两盏“喜茶”,就是奶茶,漂着两个圆圆的红枣。新人喝下喜茶后,另一位女眷上前,红漆托盘里是两只用红线拴在一起的酒杯,请新人喝交杯酒,青海人把这个仪式叫“合卺礼”,“合卺”的杯子也很讲究,最好是黄杨木的,没有黄杨木别的木头也行,但一定是要木制的。交杯酒不能用手端,更不像现在演绎的那样套着胳膊喝,而是头对头地一起去喝,往往新郎和新娘头碰在一起,就有好事者把两个人的头摁住不放,新房里顿时笑声一片。

在以前,青海人结婚还有“禳床”的习俗,就是撒帐。撒帐必须是男性,若是老汉,就一个人,若是年轻小伙子,就派两人。撒帐的人手里端着大盘子,里面是满满的核桃、板栗、桂圆、糖果和钱币。他们站在床上,先念“禳床词”,之后,一把一把地往四处抛撒盘子里的干果,一边撒一边还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娃娃满炕跑;双核桃单枣儿,养下儿子叫尕宝儿;单核桃双枣儿,养下丫头叫巧儿……新房里的人就抢拾这些东西,据说给新人撒过账的干果有神奇的功效,捡到核桃的要生男孩,捡到红枣的要生女孩,捡到钱币的要发财,捡到糖果的能找上对象,若已经结婚,则预示着一生甜蜜幸福……所以,在新房里捡东西的人你抢我夺,欢声雷动,人人脸上都喜笑颜开。

在新房里闹得一片欢声笑语时,另一间屋子里也是热闹非凡,前去娶亲的人和娘家送亲的人因为劳苦功高,被婆家安排在一起吃酒席,谓之“下马席”。

2.青海结婚的彩礼

在媒人给女方家送“定茶”的时候,姑娘的父母就把开好的礼单顺便交给媒人,上面列着所要彩礼的数目、质地等。彩礼分为两项,一项是表礼,一项是干礼。表礼就是各色衣物、首饰、化妆品等,而干礼就是现金。当然,这个礼单的数目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要符合大多数人家结婚时所要的数量。就是别人家要多少,自己家也要多少,还要看婆家的经济状况和自家的经济实力,不能随心所欲地胡要,否则就会被别人笑话。

在青海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彩礼的数目一般分为二十四表礼,或者三十六表礼。一份表礼就是一块一丈四尺长的衣料,还有一串穿了五百枚铜钱的钱串。二十四表礼就是二十四块衣料,二十四串铜钱。这些衣料也分不同的质地,富裕人家送绫罗绸缎,而且还送三十六表礼,贫寒人家就送各色花布、粗布,一般也只送二十四表礼。但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绸缎和色布各送一部分,既不显得寒酸,也可以让新媳妇缝制不同的衣服。到解放后,送二十四表礼、三十六表礼的习俗慢慢消失了,因为社会发展了,各种卖成衣的商店应运而生,新媳妇就不用自己缝制衣服了。彩礼的礼单也随之变成了棉袄多少件,四季衣服多少件,毛线多少斤,还要什么牌子的手表等等,还有干礼多少钱。实际上,“干礼”就是娘家置办嫁妆的这部分费用,娘家陪送给新娘的嫁妆要等于或大于干礼的数目,否则会被婆家人看不起。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干脆没有“表礼”这一说了,娘家开口要多少钱,这一部分钱就包括买衣服和首饰的钱。而婆家也乐得省事,全部送成现金,由新娘子自己去挑选可心的嫁妆。社会发展到今天,独生子女增多,在婚姻中,似乎没有“送礼”这一说了,两家都是一个孩子,都在为孩子竭尽全力,送来送去的没啥意思。男方家只要准备好房子,女方家就会承担装修、买家具、买电器的费用,一切以孩子们今后的幸福为原则。但在偏远的农村,要彩礼的风气似乎还很盛行,而且只要干礼,动辄几万十几万。这份干礼也不陪嫁给女儿,留着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如此恶性循环,婚姻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 言归正传。到了送礼的这一天,媒人带着男方家的亲戚,主要是男方的舅舅、伯伯、叔叔、姑父之类的四到六个人,抬上准备好的彩礼,每份彩礼上都包着红纸,红纸上贴着喜字。另外,还要端上一个礼盒,礼盒里装着红枣、花生、柿饼、瓜子、葡萄干、桂圆、糖果、蕨麻、枸杞、核桃、松籽、蜜饯等十二样干果。礼盒上面放着两块羊肉方子,同样贴着红纸和喜字,这个礼盒一般由媒人端着,除此,还要带上茶叶两包,烧酒两瓶,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送礼。

女方家早已做好了准备,请了厨师预备好酒席。炕上也坐满了亲戚,也是姑娘的舅舅、伯伯、叔叔之类。在送礼仪式上,女眷似乎不参与。酒席一般是八盘,这是一道青海人独创的筵席,菜的样式、花色、搭配,还有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讲究。当开始上甜食时,也就是上“酿米”、“酥合丸”这两道菜时,未来的新娘子穿着大红棉袄,头上插满绢花,由一位年长的女眷陪同着,给桌上的人敬酒。男方家的舅舅或伯伯喝下酒后,会在敬酒的托盘里放上一个红包,或一块衣料。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规矩。现在,送礼仪式上新郎也参加,而且由于两人经常见面,新娘也不再刻意打扮。只是,放进托盘中的红包只会越来越鼓,不敢有丝毫的缩水。

送礼的第二天,女方家准备好羊肉方子一个,茶叶两包,请媒人回送给婆家,这个仪式称之为“回酒”。同时暗示婆家,对送来的彩礼表示满意,将按彩礼的数目为新娘准备嫁妆。

3.青海结婚摆针线的习俗

婚礼仪式完成,差不多天也就亮了,新郎要去请新娘的家人来赴席。新郎倌穿戴一新,在“支客”的陪同下出门去,支客就是婆家专门请来在喜事上帮忙的人,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

新郎和支客们来到娘家,娘家人又摆出方桌敬“拦门酒”,之后,进入房中,将带来的礼物摆在面柜上,在祖宗牌位前叩头行礼,意思是,从此以后,我就是你们家的女婿了,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了。岳父母满心欢喜,做长面招待女婿和支客,意思是祝愿这门婚姻天长地久、不要中断。吃过长面,新郎和支客们还要到新娘的舅舅、伯父、叔叔、姑父七大姑八大姨家去叩头行礼,这些人家也早已做好准备,擀好长面,做好鸡汤臊子,等新郎进门后招待他们,寓意着我们从此以后成了亲戚,要长久地来往。这个仪式叫“踩门认亲”。

认完亲后,新郎和支客们暂且回去,让娘家人收拾嫁妆。过不长时间,新郎和支客们再次来到娘家门上,诚恳邀请娘家人去赴席。娘家人则假意推辞一番,意思是姑娘给你们当媳妇是应该的,再不好到你家去叨扰等等,新郎和支客们只好又回去。第三次,新郎和支客们再来邀请,这回娘家人不再推辞了,夹裹着包袱,抬着礼盒,大人小孩高高兴兴地到婆家去吃酒席。

不是娘家人装腔作势,而是历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新郎必须“三请三邀”,娘家人才肯到婆家。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规矩早已打破,现在的婚礼一般都在大饭店举行,不用婆家邀请,娘家人早早过去操心张罗。

一干人马来到婆家门口,婆家人不甘示弱,一张大桌子把大门挡得严严实实,不喝酒谁也别想进。于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娘家人鱼贯进入婆家大门。院子里,已经摆好了桌子。等娘家人坐定,支客们便倒上奶茶,端上来馓子、油包儿、点心等食物,有的人家还做一种叫“炒酒”的食物,这个仪式叫做喝“下马茶”。喝完下马茶,收拾完桌子,婆家的人都聚拢过来,该是娘家人“摆针线”的时候了。

以新娘的母亲为主,几个女眷把带来的包袱全部打开,把里面的东西尽数摆出来。衣服、被子、毛毯、床罩之类的大件就搭在院中的铁丝上,枕套鞋袜荷包针扎之类的小件,就摆在方桌上,当然,贵重物品如手表、首饰、手机,也得一一摆出来,丝毫不敢马虎。在以前,种些衣物枕套之类,都是新娘亲手绣制的,摆出来的意思,就是让婆家人看看新娘子的针线手艺如何,所以叫摆针线。摆针线的另一个意思,是暗示婆家人,你们送的东西都陪嫁过来了,我们没有贪污。你婆婆妯娌大姑子小姑子的都看清楚,免得日后挑我们的礼。并且,在你们送的基础上,我们家额外陪送了多少东西,希望你们心中有数。

针线全部摆出来后,新娘的母亲打开一个包袱,拿出一套衣服,由新娘的舅舅亲手给新郎穿上,谓之“冠戴新郎”。这里面也有一个说法,如果先穿鞋子,是表示娘家人对新郎非常满意,日后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而如果先戴帽子,就有点压制新郎,让自己家的女儿占上风的意思。由此可见,婚姻是个多么深奥的事情啊,每时每刻都在昭示着它的复杂和不可操作性。

冠戴完新郎,娘家人还要给新郎的父母,亲戚们赠送衣服、鞋袜、枕头、手巾等礼物。这个仪式叫“抬针线”。抬针线有出门针线和不出门针线之说,出门针线是指给婆家所有的大小亲眷每人都有一份礼物,包括已出嫁的女儿。而不出门针线只给公公婆婆,新郎的兄弟们赠送礼物。抬什么样的针线,根据娘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抬完针线后,就把外面摆着的衣物丝织品刺绣品之类的收起来,装入陪嫁过来的门箱之内。全部装完后,由公公婆婆向箱子内撒核桃、红枣、钱币等。娘家人站在一旁起哄,嫌钱币的响动不够大,逼着公婆拿出大票子往里扔。所以,凡是做过公婆的人都在喟叹:媳妇娶到门前,还得一头牛钱。最后,在众人的注目下,由小姑子给两个门箱落锁。娘家人一般给小姑子一双袜子或一只针扎作为答谢。由小姑子锁门箱,大概含有希望小姑子口风严谨,不要到母亲面前挑唆嫂子是非的意思。

之后,新娘的母亲把钥匙亲手交给婆婆,由婆婆打发人把门箱抬到新房之内,摆针线仪式结束。接下来,便摆开宴席招待娘家人,新郎的父亲和兄弟们一桌一桌地敬酒,劝大家吃好喝好。请来的支客们在端上香喷喷的饭菜时,还要和娘家客人划拳喝酒,务必使娘家人全部喝醉,这样他们才算尽到了职责,心里才高兴。

吃饭中间,在一道叫“葛仙汤”的菜上桌时,新娘的母亲则要离开席桌,手里拿着毛巾红包之类,现在还加了香烟和酒,到厨房答谢掌勺师傅,这个礼仪叫“抬上汤”。新娘母亲把礼物一一送给厨师,表示感谢。嘴巴会说的还有一套套的谢礼词,什么“厨长厨长,手艺高强,切得又薄,炒得又香,一条毛巾擦个汗,几元薄礼谢厨长……”厨长用围裙擦擦油手,憨厚地笑笑,也说一些恭喜恭喜、花好月圆之类的吉利话。现在,这一仪式好像反过来了,各大饭店为了争夺客源,不仅饭菜打折优惠,在结婚仪式上,还要给新郎新娘及家人赠送礼物。给厨师抬上汤?那是哪一辈子的事情。摆针线,也早已不摆了,一是现在的新娘不知针线为何物,二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一天一个样,流行什么穿什么,谁没事买一大堆衣服放在家里干什么?所以,这一仪式消失了。

更多青海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青海文化习俗知识大全 约你看青海花儿 学酥油花 赏藏戏 识青海

青海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 独具特色的青海饮食文化介绍

青海方言有哪些特点 青海方言特色介绍 青海地方言概述

青海有哪些生活习俗禁忌 青海风俗禁忌简述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青海彩陶有哪些文化特点 青海彩陶文化概述
青海彩陶纹样种类繁多,又有自身独特风格,造型饱满凝重,结构均衡严谨,笔锋流利生动,具有流线韵律和强烈动感,富于变化,在中国灿烂的远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彩陶艺术收藏的价格随历史的变迁而身价百倍,同时也为家庭、写字楼、茶楼、餐厅、娱乐场所及宾馆增添了文化气息和质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青海彩陶有哪些特色吧 !
青海宗教文化概述 青海主要有哪些庙会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主要宗教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最广,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在城镇和铁路沿线。汉传佛教和道教在一些农业区有一定的影响。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和撒拉族等几个世居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青海省各个宗教的概况吧!
青海最大的10个县城 青海最大的县级市 青海省哪个县最大
青海哪个县最大?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的格尔木市,行政区划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治多县,总面积8.06万平方公里,是青海占地面积第二大的县城。曲麻莱县位居第三,面积为5.24万平方公里。下面请看由MAIGOO小编带来的青海省面积最大的十个县排行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聚焦 面积 ★★★
724
酥油花起源于什么时候 酥油花制作工艺及传承意义介绍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那么酥油花有哪些制作过程呢?那就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青海藏毯有哪些特色 青海藏毯的主要特点及优势介绍
青海藏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毯有炕毯、艺术挂毯等品种,是以得天独厚的西宁大白毛(世界知名的优良地毯用毛,纤维长、光泽足、弹性好,柔软耐用的质地,古朴、粗犷、大方的构图。经人踩踏后,毛丛立即弹起恢复原状,不会形成塌陷。手感松散,色泽和弹性具有很强的持久性,使用年代越久,光泽越明亮,不会给人以陈旧感)为原料,在藏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多国宗教艺人的艺术精华,独特的藏族手工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地毯业的奇葩。那么青海藏毯有哪些特点呢?那就看看下文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