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族泥塑有什么艺术特征 杨氏家族泥塑传承情况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隆德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是一种汉族民俗工艺品。可溯源到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目前健在的彩塑老艺人杨栖鹤是第四代传人。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杨氏家族泥塑艺术是珍贵的民间传统雕塑艺术的延续。它起源于清道光十二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几经兴衰,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六盘山地区,而且他们的艺术足迹漫延到了西北几省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下面本文将详细的介绍杨氏家族泥塑的传承情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隆德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是一种中国民俗工艺品。可溯源到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目前健在的彩塑老艺人杨栖鹤是第四代传人。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一.艺术特征:

杨氏家族泥塑艺术,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它内容丰富,融民俗、艺术、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

1、泥料的配制特征:杨氏家族泥塑在泥塑实践中,总结出了在不同地区,不同土质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配泥酿制方法,使泥塑作品同样永久保存。

2、造型骨架特征:在造型比例上大胆使用夸张手法,注重雄壮,墩实,憨厚,形成了独特的杨氏家族人物造形特征。

3、敷彩特征:单色平涂,荣容华贵,“三分塑,七分彩”形成了杨氏彩塑的色彩风格。

4、对传统的传递性,创造性特征:杨氏家族泥塑艺术,以反映本地区传统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为主,继而使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逐渐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六盘山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5、工艺特征:杨栖鹤老人对艺术一直遵循的原则:对每一件艺术作品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塑造,力求处处精工细刻。

二.杨氏家族泥塑传承谱系

1、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人:杨魁山(1827年)

第二代传人:杨庭府(1855年) 杨庭璧(1844年)

第三代传人:杨维福(1891---1951年)

第四代传人:杨栖鹤(生于1928年)

第五代传人:杨成年(生于1952年) 杨佳年(生于1964年)

第六代传人:杨贤雄(生于1975年),杨贤龙(生于1977年),杨贤麒(生于1984年),杨军(生于1985年)。 徒弟:朱保军、牛劳礼、岳白龙、刘新义等。

杨氏家族泥塑发展到今天,他的传承谱系已经不是封闭型的世家模式,而是以师带徒,面向社会,招收弟子,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杨氏家庭泥塑艺术传承,始终以师德相传,传艺先传德,要求每位传承人以提高自身修养和人品为先导,人品不正,则艺品难成。

2、传承人简况:

杨栖鹤现年81岁,小学文化,已从艺60多年是杨氏泥塑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

杨佳年是杨栖鹤的四子,现年43岁,初中文化程度,跟随父亲学艺27年,其主要代表作有:《农村社火队》、《十二生肖》、《悠悠回乡韵》等。

杨贤雄是杨栖鹤孙子32岁,初中文化程度,跟随祖父学艺19年,是杨氏家族泥塑的主要成员之一。

杨贤龙是杨栖鹤的孙子,现年30岁,工艺美术本科学历。跟随祖父学艺17年,是杨氏家族泥塑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将现代工艺美术理论与家族泥塑理论体系紧密结合,并运用于实际创作之中,使杨氏家族泥塑艺术逐渐走向雅俗共赏,古朴典雅的高度。

三.制作工具及流程

1.材料

①选土:一般使用黄土、红胶土等粘性较大质地细腻的无砂砾土为配泥原料,因制做的地域不同,每到一处选用当地最佳土质为泥料。

②棉花,麻纤维;③钢材,木椽;④各色石色颜料,骨胶,沥粉,金银粉,醇酸清漆。

2、工具

铁锹,铁铲,木榔头,棒锤,打泥台,各种规格泥刀,火炉,缸,桶,瓷碗,毛笔,板刷,排笔,剪刀,钳子,钉锤,斧头。

3、工艺流程

① 配制泥料:选合适的红胶土,碾碎并用细筛子筛后和水浸透敲砸,使之细润。置缸内酿3—5天使用。同时配制粗、中、细极细几种泥料,以备细雕和走光使用。

② 制作造型骨架:以前主体骨架用木椽扎制,现在多数用钢管电焊连接姿态骨架的基本造型,并用麦草桔杆垫补捆扎,使其丰满,接近形象。

③ 上粗泥:用泥刀将粗泥一层层堆积,直到每个局部形象完全准确。

④ 上细泥,使用小泥刀和细泥精雕细刻,使其表面细润,光滑。

⑤ 木白:用滑石粉或沥代粉兑胶水和成糊状,将表面刷成白色,以便准确敷色。

⑥ 起稿:在木白的基础上设计颜色、图案、用沥粉走出各种线条纹饰。

⑦ 敷彩:在设计好的颜色基础上,层层装色,装金、银粉。

⑧ 上光:根据不同对象,有的保留颜色本色,有的需刷醇酸清漆,取得光亮效果。

三.艺术价值

1、历史价值:杨氏家族泥塑艺术是珍贵的民间传统雕塑艺术的延续。它起源于清道光十二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几经兴衰,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六盘山地区,而且他们的艺术足迹漫延到了西北几省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杨氏家族泥塑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工艺要求高,而且没有文字标准,没有统一模式,全靠心领神会,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身份特征,即兴发挥。其程序和技艺是杨栖鹤以及祖辈们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它难以用现代艺术手段所代替,它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3、民俗学价值:杨氏家族泥塑的题材主要以反映本地区民俗为主,每一件泥塑作品,都代表着传统的民俗寓意,它和人们的理想、信念紧密结合。所以,杨氏家族泥塑又是一部民俗学史。

4、经济价值: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但被市场接受,就会生存和发展,否则,随时代而消失。杨氏家族泥塑生涯,由原来的家族几人游走于周边地区的寺院庙观,发展到今天已被社会公认,被市场经济所接受,杨氏泥塑发展到今天已有20多人的技术力量,每年承担各省区重点旅游区名胜古迹的大型雕塑和文物修复工作,年创收近20万元,不但繁荣了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而且为泥塑艺人创出了一条就业门路,已有了重要的经济价值。杨氏家族泥塑虽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但仍免不了面临失传、断代的危机。据有关调查显示,杨氏家族泥塑艺术已誉满全国,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不断,都因技术力量和资金单薄而一一谢绝,杨氏家族只能承担小范围、小规模的泥塑工程。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杨氏家族泥塑有必要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走向公司化管理轨道,面向社会,大胆招聘人才,增强技术力量,使杨氏泥塑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贵阳传统文化】贵阳文化特色 贵阳历史文化 贵阳传统节日习俗
贵阳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城市。贵阳文化贯穿一条本土文化与埠外文化共生融合的主线。多元共存的民族文化、移民文化、阳明文化、以“三线建设”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融合中又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苗族挑花刺绣;可以听到布依族土歌、布依族婚宴盘古歌;可以感受一年四季不同的民俗节庆:苗族的跳场、“祭鼓节”“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可以欣赏到古老神秘的蓬莱地戏、布依红灯戏和花灯戏……下面随本文一起走进贵阳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特色文化、曲艺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感受贵阳文化的“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 贵阳市 ★★★
2.1w+ 171
【粤港澳文化】人文地理_民俗文化_建筑特色_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港澳中的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都属于岭南文化,民俗相近,但由于历史原因,三地在主流的文化下孕育出了不同的特色。那么粤港澳文化特色是什么?粤港澳文化有哪些?广东、香港和澳门文化特点分别是怎么样的呢?下面MAIgoo网编就为您盘点一下粤港澳三地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粤港澳/珠三角 传统文化 ★★★
9401 83
回族剪纸有哪些特点 回族剪纸艺术介绍
剪纸,这朵瑰丽的回族民间艺术之花,以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回族民间艺术土壤之中。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回族妇女的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无论在窗户上、墙壁上、顶棚上,还是箱柜上,随处可见她们的作品。回族妇女具有剪纸的传统习俗。一般女孩到了七八岁,就拿起剪刀开始剪,一直剪到六七十岁。农闲之时,饭余之后,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便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剪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以美化和点缀生活。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回族剪纸的艺术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 宁夏
1907 131
宁夏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宁夏结婚风俗文化概述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居民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圣地。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宁夏的回民结婚的大致程序是: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下面本文就详细介绍宁夏回族的婚礼习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宁夏 传统文化
3301 109
宁夏方言形成于什么时候 宁夏方言形成发展概述
宁夏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系统,其内部可以划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大区域。根据《中国方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9年版),宁夏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银川片和银吴片,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陇中、关中片。宁夏方言的构成以山陕人的“秦晋话”为主,并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滇语。宁夏方言的来历和我区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徙等因素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宁夏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