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区的民间社火中,高台社火,也称之为抬阁、高芯或亭子,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马社火,则是根据山区地形的特点而将人物装扮骑在马上进行表演的一种,二者都是民间社火表演中的重头戏。而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就是将二者的装扮形式结合在一起,即在高台上面有马社火的元素出现,使得主要表演内容以文戏为主的高台开始有武戏的表演成分出现,在当地,一般将高台、马社火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台马社火三者统称为“高台马社火”。因为高台马社火是由高台社火和马社火的结合而来,因此对高台马社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也是对高台社火和马社火发展演变的纵向整理。第一节隆德县高台社火的起源及发展高台社火,是一种在平台上擎起的造型支架上装扮表演的社火。一般是在车上焊接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铁杆,铁杆或铁杆的周围再饰以一些假的枝叶和花朵,根据剧情装饰成各种造型;在铁杆的恰当位置打制一对脚踩的T型铁耳,在其上齐腰的位置打制一个铁腰卡,演员们站在铁耳上,铁腰卡卡住腰身,并绑扎牢固。小演员们着戏剧服装,亭杆、部分配件及演员的真手、真脚等都隐藏在衣袖裤筒内,观众看到的站在树枝上的脚则是假脚,擎着道具的手也是焊接的假手,以此取得以假乱真的、迷惑观众的效果,从下面或远处看好似人物凌空垂悬;高台在行进中由演员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因为车高,支架细,人物在空中叠加,造型惊险而又技艺精湛,小演员们在高空摇晃欲坠,惊险壮观。高台是一种集戏曲故事、装饰、绘画、纸扎、铁艺锻造、力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空造型艺术,既属于视觉艺术,也属于哑剧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高台集服饰、化妆、装饰及表演等技艺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被称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是民间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表演
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六盘山区群众根据居住的地形、地理特点和条件,借助畜力而创造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衍生于秦腔,是一个只演不唱的剧种。但那些人物不是谁想演就能演的,也需要一些真功夫。表演者必须懂戏的内容,会骑马,根据剧中人物,穿戴传统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骑在马上,待到表演时,表演者双脚踩蹬,立于马上,手持刀、矛、剑、戟等道具,摆成各种不同的姿态。
二.特色
高台马社火表演的内容都是古装折子戏,表演者一般都扮演戏中最精彩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保皇嫂”、“关羽单刀赴会”、“桃园三结义”等英雄故事,以及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四大灵官”、“观音铺甘露”、“刘海撒金钱”等。
三.传承
68岁的梁尔敦,出生于隆德县山河镇王庄村秦腔、社火世家,现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高台马社火自治区级传承人。高台马社火是隆德社火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项目,因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突出,保存传承完好,被誉为六盘山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河镇王庄村是隆德高台马社火保护传承最为显著的传承基地,200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高台马社火之乡”,王庄村高台马社火传承基地被列为国家级传承基地。2010年,梁尔敦被确定为该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1.从爷爷辈就是社火艺人
隆德社火可追溯到元明时期,高台马社火是马社火和高台社火的综合艺术,源于古俗祭祀和节庆活动。高台马社火自清光绪时期,就成为以家族为主的民间剧团,集秦腔、皮影、高台马社火、民间曲艺为一体,游走他乡演出。我的爷爷是个社火老艺人,他将耍社火的手艺传给了我的父亲。我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秦腔戏剧和高台马社火艺术,跟随父亲学习高台马社火化妆和制作艺术。最早的高台社火和马社火是分开的,马社火兴起于秦腔戏剧,多以秦腔戏曲情节为主题,社火表演、人物化妆、社火脸谱,穿戴秦腔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每人骑一马,手持兵器或其他道具,摆出一种固定的姿势列队表演。高台社火是对马社火的发展创新,人物装扮和情景造型呈现多样化,表现主题从秦腔戏曲情节拓展到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2.社火表现形式与时俱进
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比较困难,高台马社火的装扮没有现在这么好,我用石磨或者碾场的石磙做成高台,在石孔中插上木棒,然后将装扮的孩童固定在木棒上,由二十多名青壮年村民抬着走村串户表演。一天走十几公里,社火耍完了,年轻人的肩膀也被压得红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高台马社火在装饰、技巧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在掌握秦腔、社火编导设计、舞台表演、脸谱画法、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多方搜集、整理民间原始高台马社火制作方法,研读《封神榜》《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古典作品,丰富高台马社火创作题材,提升艺术感染力。
在高台社火的设计上,我利用现代钢材和电焊技术,以现代装饰材料和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手法,在拖拉机车厢内放一圆盘,装上滚珠、齿轮,竖一铁棍,利用力学原理,拨圆盘使铁棍旋转升降,将原来的固定模式,发展成为集伸、降、转动、洒水、喷雾于一体的活动高台,并融汇绘画、刺绣、剪纸、布扎、纸扎、木雕、泥塑、铁艺等多种民间手工技艺,在杆的顶端制作假山、树木、动物等造型,再将表演者固定在造型上面的木架或铁架上。表演时,人们手持道具做出各种表演姿势,既有杂技之险,又有舞蹈之美。
在继承传统民间社火脸谱画法的同时,我吸收了陕、甘、宁等地的秦腔、社火脸谱,并根据人物、题材,设计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社火人物脸谱。
3.古镇孕育社火文化
我老家王庄村所在的隆德县山河镇,自古处于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三河流域,是山货、中药材等特产交易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商品交易量大。这里社火文化积淀深厚,耍高台马社火是王庄村的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开集,临近乡村的社火都要到此庆贺,各单位、商铺都会热情接待。
戏楼门对庙门是六盘山区的传统习惯,戏是唱给方神看的,耍社火是为了迎神。村民们自古沿袭着从冬闲开始,排练秦腔演出,筹划装扮高台马社火的习俗,为的是正月初四开始在村上演出秦腔,正月初九为村上迎神,并参加一年一度山河镇开集社火展演。
除夕夜敬神抢头香是村里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村民们要赶在零时统一敬神。每年年三十,我都要去外村演社火,社火出发前要先向神灵祭祀,在本村耍社火,到村上的庙里祭祀。
4.正月耍社火是传统“节目”
高台马社火源于祭祀,盛于秦腔。不会唱秦腔,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火人。王庄村至今还保存着正月、春旱时节唱秦腔的习俗,学习高台马社火要先学脸谱,学脸谱要先学四大灵官脸谱。
每年腊月,我就开始制作高台的模型。到了正月开始耍社火,村民集体在庙门前挂红迎接社火。
大年三十贴对联、敬“天爷”,我都要亲自参与。作为村秦腔班主和社火头,我一直坚守传统,每年组织和指导村民们,利用冬闲时排练秦腔,研究筛选高台马社火题材,赶制社火道具,着手装扮社火。
秦腔、社火一班人是一个大家庭,每年为了参加全县社火展演,村民要将装马社火用的牲口牵行近17公里到县城,且风雨无阻。如果儿子是“演员”,那么父母都要跟上“伺候”着,我们村的社火文化就是这样形成一直沿袭至今。高台社火演出时,需大家共同参与,社火演员“打脸”前,要剃掉额头头发,这样打出的脸才算标准。
5.老故事焕发新魅力
去年,我编导的元宵节马社火故事名为《薛仁贵征东之大破摩天岭》。故事取材于初唐时期,高句丽盖苏文造反,李世民御驾亲征,遣尉迟敬德携旨封应梦贤臣薛仁贵为帅征讨反贼盖苏文,智取摩天岭,大败盖苏文选段。我进一步凝炼突出人物脸谱、衣着装扮等造型,盖苏文为主的反面叛贼皆是以怪、凶、丑为主的花脸,装扮诡异,体现叛逆邪恶;以薛仁贵为主的大唐将帅大多是表现正统、忠勇、英俊的生角净脸和象征忠义的红花脸。人物造型夸张大胆,脸谱化妆精艳绝伦,整体反映出正与邪、忠与奸的强烈对比,向观众传递主流价值观。
6.将技艺悉数传给儿子
高台马社火着重表现威武雄壮,我打破马社火千百年来单列行进的传统,采用正反双方并列布阵的双排队列,使马社火场面更宏大、气势更雄伟、正反对比更强烈。
高台马社火的演员是社火造型的主体,也是传达故事内容的主要载体;社火脸谱是影响高台马社火观赏性和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和精华所在。我从演员脸型、性格形象等多方面挑选演员,在传统脸谱基础上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运用不同图案、色彩大胆表现,突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及其性格特征,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表现角色形象,给观众以视觉震撼。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牲畜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和农村,马社火赖以存在的载体亦将逐步消失。我已将自己的马社火技艺悉数传给儿子,希望高台马社火一直传承下去。
更多宁夏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