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说到藏族舞蹈大多数人脑子里会立马浮现出“锅庄”二字。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西藏确实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有很多藏族舞蹈,也许你从未听说过。事实上,藏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藏族人民认为舞蹈不既能使人在欢乐的歌舞里抒发情感,还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
锅庄舞,又称为“郭卓”、“歌庄”,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
锅庄可分为用于大型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还可按形式来分,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舞蹈时,男子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可以说是“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一种舞,全程无乐器伴奏。
同时,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和情绪的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一.起源
锅庄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除疲劳,他们整天就知道劳动,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欢乐。
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一个叫弦子,一个叫锅庄。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忽然发现一片美丽的湖泊,弦子十分高兴,随着水波的荡漾跳起舞来。忽然,雷声大作,山雨欲来,锅庄随着翻滚的乌云也手舞足蹈,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怒一起倾泻出来。
从此以后,每当疲劳难耐、心中烦闷时,他们俩就会用舞蹈来摆脱烦恼。不久,这事被土司知道了,他命令弦子和锅庄把摆脱烦恼的方法画下来,之后把他们杀了。但是,用舞蹈摆脱烦恼的方法已经在各地传开,人们为了纪念弦子和锅庄,就把弦子跳的舞叫做“弦子舞”,把锅庄跳的舞叫做“锅庄舞”。
二.艺术特色
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人们常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在藏区,“歌舞”不完全是舞台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所以跳锅庄的机会很多。跳锅庄需要多人围成大圈才显得豪迈、有气势,所以一般在较大的空地或广场上跳,因而又有人亲切地称它为“藏族广场舞”。
三.西藏其他的特色舞蹈
1.弦子舞
弦子舞,藏族称"果谐",即圆圈舞,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自娱性歌舞。在西藏流行于昌都芒康一带,芒康县弦子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芒康就已有弦子舞出现。人们在节庆、婚嫁、集会时,男男女女围成圆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拖步点步,长袖飘飞。而且,跳这种舞蹈是必须拉着弦子(藏二胡)伴奏的!在内容上,弦子舞表现的或是相互欢迎与感谢,或是敬祝长辈,或是表达男女思慕之情。舞彩袖为弦子舞的基本特征,三步一弯是弦子舞步中基本动作之一。舞者随着弦子乐曲晃动,动作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为形体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类别。
还有,重要的事情讲一遍就要记住哦,早在2006年,弦子舞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弦子舞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喜庆的日子里,藏族人民喜欢和着弦子欢快而粗犷的乐声,边唱边跳,在音乐和舞蹈中表示自己心中的欢喜。
2.热巴舞
热巴舞是一种西藏民间舞蹈,过去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家人合作组队,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之人。
热巴舞是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共有12段,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有寓意,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表演中,男摇铜铃女敲鼓,舞者腰间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英武豪放,舞姿优美多变。几百年来,热巴舞舞蹈样式和节目日益丰富,包含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热巴舞中独树一帜。
3.踢踏舞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踢踏舞是脚上的舞蹈,注重的是舞者脚上的跳、踢、跃和跺等动作以及产生的音响效果。藏族踢踏不同于爱尔兰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形成了更为奔放、粗犷的特色舞。
4.羌姆舞
羌姆是一种神圣、庄重的宗教舞蹈,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也称“跳神”。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西藏重要的宗教节日,藏传佛教寺院都会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届时数以万计的信徒会不远百里之遥到寺院观礼。“羌姆”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不但继承藏地特有的一些舞蹈的特点,还吸收了印度舞蹈的特色,形成较为完整的舞蹈理论,有其特定的舞蹈语汇、舞蹈结构和表现形式。羌姆有强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又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借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表达善的意念,为众生消灾驱难,祈祷众生福寿吉祥。在西藏,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时节,农民们还会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围圈起舞。在牧区,人们经常举行有趣的簧火晚会,通宵达旦,尽情享受欢快的歌舞。在城镇,只要天气稍为暖和,人们便举家而出,到林卡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从早到晚,尽兴而归。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