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底蕴浓厚,是一个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城市,蕴含着盘龙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优秀文化。此外,武汉地处楚文化圈,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括青铜冶炼工艺、丝织工艺以及刺绣、文学、美术和乐舞等,影响较大的有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和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渔鼓等曲艺类目。随着时间的发展,那么现在武汉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本文买购编辑整理了武汉的嫁娶文化、武汉的传统节日习俗、武汉的饮食文化以及武汉的非遗文化等,和大家一起去了解武汉的特色风俗。
武汉方言属北方话系统,但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及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的方言更接近。就武汉方言内部而言,汉口话因汉口镇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而闻名,被称为“汉腔”。短语/俗语:闹眼子=胡闹、瞎闹;挑土=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撮虾子=打杂工赚钱;起篓子=形容人走运、赚到大钱。【了解详情】
武汉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唐宋时期的“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到清代的“芝麻馓子叫凄凉,巷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深夜还有满街梆”,说明商埠重镇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饮食发达,茶肆酒楼兴盛的地方。1980-2000年,武汉的饮食文化在继承楚乡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有巨大的变化,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饮食文化风貌,其中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了解详情】
在岁时节令习俗方面,武汉人过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也过建国后兴起的新节日,如元旦、五一、国庆等。由于1999年国家对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实行7天长假制度,五一、国庆在节日中的重要性凸现出来。80年代后,过洋节的人开始多起来。自武汉开埠以后,洋人渐多,洋节渐渐为市民知晓。民国初年,“阳历兴,阴历灭”,部分与洋人打交道多的人以及一些赶时髦者开始过洋节。改革开放过后,随着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圣诞节、情人节再次进入武汉人的生活,但是过洋节的主要是青年人。随着武汉市人民生活的提升,也逐渐多了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如东湖梅花节、国际旅游节等。【了解详情】
旧时武汉市的婚姻礼仪与全国大多数地方大体相近,因受地域和民情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武汉的婚礼在沿袭传统婚姻仪礼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的风貌和多样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仪式较传统简化,形式较传统丰富,主要流程有:取吉日、过大礼、嫁女饼、安床、上头、迎亲、出门、过门、回门。【了解详情】
武汉一带民风自古崇尚鬼神,认为超度亡灵,可使死者安宁,庇佑家人,所以有厚葬之俗。从弥留之际到入土为安,大致都要经过移床、送终、沐尸、整容、小殓、大殓、报丧、堂奠、开吊、出殡、下葬、接煞、烧七等一系列程序步骤。丧礼有诸多禁忌,如死者忌穿缎子等。建国以后,政府大力推广火葬,倡导薄葬,力革陋习。武汉一带自50年代以来,即提倡开追悼会,以悼念死者,或在家或借单位礼堂举行。70年代后,三镇火葬场内设殡仪馆,供吊唁和开追悼会之用。并渐兴臂戴黑纱、胸别百花作悼念标志,吊礼以花圈、孝幛等为主。9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推行丧式改革,鼓励人们选择植树葬、草坪葬等环保葬式,树葬在武汉地区渐渐兴起。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首创皮黄合流,丰富发展了板式变化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市40余县。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贴近生活,讲究自然生动,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有木兰山,据说为花木兰故里,有众多因木兰传说而得名的胜迹,如: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木兰天池、木兰石门、木兰清凉寨等。木兰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传奇女杰,木兰传说包括《木兰出世》、《少年木兰》、《替父从军》、《塞外立功》、《辞谢封赏》、《回乡团聚》等故事。该传说历时久远,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木兰传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表现了效忠国家、敬老爱亲、追求平等的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民俗研究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黄鹤楼传说是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域或与其有关的传说组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流。黄鹤楼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其基本篇目有《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等数十篇。黄鹤楼传说激发了从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到毛泽东等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多如珠玑的诗词文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道教文学的发展进程。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伯牙、子期传说主要流传在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境内。伯牙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汉阳(今武汉市)。讲述的是晋国大夫伯牙,途经马鞍山,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琴曲,从而与当地樵夫钟子期结为知音的传奇故事。伯牙、子期传说作为一项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张力,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沟通交流的渴望,对世界和谐安宁的向往,对人类诚信与友谊的心灵诉求,具有人类普遍的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精神资源作出的杰出贡献。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流行于武汉市新洲区的牌子锣(牌子锣鼓),由古代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唐明皇李隆基将民间锣鼓音乐引入宫廷,依宫廷诗词歌赋作曲,书于木牌,供演奏时对照,故名“牌子锣鼓”。为牌子锣鼓作曲的一名乐师,被唐明皇封为“老郎”,并规定农历3月18日为“老郎”纪念日。此后牌子锣鼓又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多用于婚丧、祝寿、祭祀等仪式。牌子锣具有主调风格鲜明、吹打节奏严谨、节奏多变、音色丰富、悠扬流畅、活泼舒展的音乐效果。能充分展示山野湖区人民安逸祥和的生活情景,以及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的追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剧目丰富,思想内容健康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风趣幽默。无论是语言、音乐,还是表演,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新洲八十八行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民间演唱的艺术品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八十八行与楚剧的关系及楚剧的源流沿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和可靠的佐证。
五虾闹鲇俗称“虾子灯”、“玩虾子”,是在荆州地区流传多年的一种民间彩灯舞蹈,清代便盛行于荆州, 洪湖、江陵、石首、监利等地也极为盛行。“五虾闹鲇”表演时,锣鼓喧天,虾子满场欢蹦乱跳,鲇鱼在群虾中遨游腾跃,热闹非常,通过充分展示鱼虾友好嬉戏、追逐逗闹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对普天同闹新年,众生和谐共处的追求。“五虾闹鲇”是典型的汉民族舞蹈,极具浓郁的水乡气息和荆楚地方特色。虾子灯、鲇鱼灯造型生动,人灯融为一体,舞蹈灵巧、流畅、优美。
湖北评书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善于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动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拟书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气氛。表演者表现人物对话多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描叙景物则常采用雅致的骈体。湖北评书在文学、语言、表演等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关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湖北大鼓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全省。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湖北大鼓是湖北民间文化、地方语言、生活风习、社会风貌的展示平台,在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湖北小曲原称“汉滩小曲”、“汉滩丝弦”、“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武汉、荆州、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湖北小曲表演时说唱相间,形式自由灵活,可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两人以上坐唱、站唱、走唱,而以两人坐唱的形式最为常见。湖北小曲传统的演出曲目相当丰富,原来的大小三百多个曲目有一百八十多个流传下来。《抢伞》、《西京词》、《文表借衣》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湖北小曲显示出浓郁的湖北地方特色,在社会历史、地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了解详情】
武汉杂技起源于清朝,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其不仅是代表荆楚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更有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国际杂技大赛中获得金奖的中国杂技界的代表人物——夏菊花。2014年,武汉杂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黄陂泥塑,湖北武汉地方传统手工艺品,黄陂区是中国的泥塑之乡,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是它的代表作。黄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黄陂泥塑”的发源地。黄陂农民泥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内容由表现菩萨神像转变为表现新人新事,形式由单纯的圆塑发展到组塑、浮雕,材料由泥巴发展到石膏,作品由庙宇殿堂走进陈列室和千家万户。黄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黄陂泥塑”的发源地,依托“泥塑之乡”美誉而闻名遐迩。
蔡林记热干面以其“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的特色成为闻名遐迩、尽人皆知的武汉名特小吃。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伊府面和四川担担面一起合称“中国六大名面”。蔡林记热干面是将一定比例的食用碱水、鸡蛋和面粉做成圆面条,面条煮熟捞出置案板上摊凉,刷上食油,用竹筷抖开,将面条在沸水锅里抖动烫至滚热,然后将面条沥水,再撒上酱萝卜丁,浇上黑芝麻酱、麻油、秘制卤水、酱油,撒上葱花,拌匀即成。热干面除了价廉物美,制作快捷、口味独特外,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武汉人热情、豪爽、讲情面的个性,成为和黄鹤楼、归元寺一样享誉全国的武汉又一张名片。【了解详情】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的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州地区世代传承,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样,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往往由分别雕刻成型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河北定州,马应龙制药技艺有其传统的特色和规范,从选材、炮制、配料到成药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程,独成一家。选材唯真唯优,忌劣忌假,且所采用的药材十分名贵。在制药过程中,器皿的卫生、原料配合投放的先后顺序、药物的细度成色都要严格掌握。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流程复杂,工序细腻,堪称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开发价值和实用价值。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道教医药主要分布于武当山地区各宫观及民间,而且历史渊源久远。 武当山道教医药基本内容包括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修炼养生方法、独特的诊疗手段、用药特色、秘方配制等。武当道医创立的独特“四个一疗法”,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把预防、治疗、康复视为一个整体,总结出了不少治疗疑难杂症和健身益寿的成功经验,又经历代道医反复临床应用,不断完善提高。此法可操作性极强,药到病除,手到痛止。经过历代道教医药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武当山道教医药这一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段和用药特色的医学流派,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
武汉地区早期古建筑罕见,但现存建筑仍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它们不仅具有中国古建筑传统的木构架,而且建筑组群布局变化多端,利用自然环境手法巧妙。其中武汉兴福寺塔始建于南朝,”塔龄”为武汉现存建筑之最;黄鹤楼、晴川阁闻名中外,屡毁屡建,代表着武汉人民对文明执着的追求;古琴台、卓刀泉、柏泉井传说优美动人;武泰闸造福于民,流惠至今。
黄鹤楼公园在景观建筑风格上,着力追求宫廷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完美结合,既有金碧辉煌气派,又有古朴幽静情趣,同时糅合了天然自成的楚地风貌。公园在布局上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相结合,依山就势。把人工建筑控制在适当的量度之内,与天然景物相得益彰,使游人在对形象和意境的凝神观照中获得美感。
汉口的里分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它的建筑时间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基本结束。30多年间,汉口共建有里分400余条,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给我们留下了民居建筑的精品。这些经过了百余年时光考验的优秀里分民居建筑,就像一座座古朴、严谨又优雅的建筑艺术品。
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括青铜冶炼工艺、丝织工艺以及刺绣、文学、美术和乐舞等。楚文化属华夏文明的南支,是与黄河文化并向璀璨的长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影响较大的有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和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渔鼓等曲艺类目。
号称中国“早点之都”的武汉有着各类品种,热干面、汤面、面窝、豆皮、蛋酒、油饼包烧麦、糯米鸡……能让你吃上一个月不重样的早餐。武汉人将早上带着早饭奔波的行程称之为“过早”,这别具一格的“市井”风俗却成为武汉最有色彩的文化。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中,“过早”的氛围便更加浓厚了,为武汉又添一笔重的文化色彩。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千年余音犹在,知音还似当年,连接武汉城市历史和未来的知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内容高度融合、一脉相承,成为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成为塑造武汉独特魅力和品牌标志的核心内容。凝聚价值共识,彰显内涵底蕴,知音文化早已跨越城界,迈出国门,作为武汉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在世界文化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阳归元庙会主要分布在汉阳归元禅寺内外周边,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每年春节,举办为期半个月的迎春灯会,在正月初九达到高潮,届时,参与庙会活动者队列可达十里之长。汉阳归元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商贸文化、饮食文化为一体,其规模、品位、档次年胜一年,影响愈来愈大。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做到了保护传统特色,坚持时代特色,呈现出“万盏明灯朝归元,百万市民逛庙会”的人文盛景,营造了安宁、文明、和谐、欢娱的节日氛围,是汉阳地区的一张瑰丽明亮的文化名片。
木兰文化是以人名命名的独特文化形态,经过岁月的沉淀,木兰文化在武汉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家国情怀”为核心,木兰文化的精神内涵,变得更加具象,从武汉人民“忠孝勇”的品质,到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多个领域,沉淀为大武汉独特而宝贵的财富。随着木兰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扬,其文化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和多元,以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滋养着武汉人的精神,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武汉,一座江湖把人字刻进筋骨的城市,碧波万顷润侠气,港汊交错泽秀气。东湖正是镶嵌在千年水都中的一块璀璨玉石,灵秀潋滟的湖光山色,是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馈赠。它定格住行吟泽畔的文人风骨,串联起筚路蓝缕的传奇故事,沉淀为大武汉代代相传的城市精神。
武汉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道教历史最长,其活动可以上溯至三国东吴时期,至今有1700余年的历史。武汉佛教历史稍晚于道教。伊斯兰教于元代传入武汉,约有600年历史,最早的清真寺是武昌辕门口清真寺。天主教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基督教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传入武汉,其最早的教堂分别位于武昌大堤口和汉口大夹街。【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