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有哪些 较具特色的膜鸣乐器盘点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长河纵览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膜鸣乐器,凡由紧绷的膜振动发音的乐器都属此类。它是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这类乐器均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通过敲击、摩擦或以声波等方式激发使其振动发声。那么,膜鸣乐器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较具特色的膜鸣乐器盘点吧!

膜鸣乐器有哪些

1、棰击膜鸣乐器: 大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较具特色的膜鸣乐器盘点

1、大鼓

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演奏时通常竖着放置,虽然可能有一面或两面鼓膜,但实际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

大鼓是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2、八角鼓

八角鼓,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

演奏时,将鼓面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常用的有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等。

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腕抖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摇)法常用于曲调的托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

3、双面鼓

双面鼓,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演奏双面鼓,因地区不同而有异。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将鼓带挂于颈项,鼓身横置腹前,左手拍击粗端鼓面,右手拍击细端鼓面,并边击边舞。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光萨舞》,多为集体进行表演。在德宏傣族地区,将鼓带挂于左肩上,鼓身横于腹部左侧,粗端鼓面朝向右前方,两手各执一个鼓棰,左手敲击后边的细端鼓面,右手敲击前边的粗端鼓面,也边击边舞。

双面鼓虽无固定音高,但两端发音有别,细端发音高、粗端发音低。在傣族地区,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来到院坝上,一边敲击双面鼓,一边欢乐歌舞,并有铓、傣镲和光吞等乐器一起参加伴奏。舞步徐缓整齐,情绪欢快热烈。有时日以继夜,通宵达旦。

4、瑶族大鼓

奏法千变万化

瑶族大鼓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5、塞吐

易于烘托热烈的气氛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鼓框用一整段楠木掏空制成,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为面,鼓皮四周边缘以竹篾条箍紧固定。鼓的规格不一,演奏时,将鼓横置于木制鼓架上,由一人或二人(一端一人)双手各执鼓棰敲击,鼓面发出“咚咚”声,鼓边发出“哒哒”声,无固定音高。

6、苗族猴鼓

乐声节奏活泼热烈

苗族猴鼓,苗语称干那,苗族棰击膜鸣乐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称花鼓。旧时巫师用时曾诬称“蛮鼓”。流行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区。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圆筒形,两端较细,中腰略粗,两端蒙以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竹钉固定。演奏时,将鼓横置于梯形鼓架上,奏者双手各执一棰击奏,通常左手敲击固定节奏,右手敲击多种花点。

7、太平鼓

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

太平鼓,曲种。又称单鼓。起源说法不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亦称腊鼓。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8、纳格拉

常常和达卜一起合奏

纳格拉是起源于阿拉伯的一种中世纪的小型定音对鼓。在20世纪末,这种乐器存在于北非、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它的鼓身是由木头、金属或陶制成的碗状的,且在它开口的顶端蒙以动物的皮革。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达玛如

音色清脆、响亮

达玛如,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一种无木柄的小型双面细腰拨浪鼓,但异于内地流传的拨浪鼓。鼓体由两个底部对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体组成。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古筝的历史起源 浅谈古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古筝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古筝的历史起源可以从战国时期开始追溯,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古筝成为了广为流传,人们陶冶情操,学习音乐的一种乐器。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古筝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吧。
乐器 古筝
2.3w+ 153
钢片琴属于什么乐器 音色怎么样 钢片琴的演奏方法
钢片琴属于什么乐器?属于打击乐器,钢片琴为法国米斯泰尔发明。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钢片琴外表看起来类似一架直立式的小钢琴,也有点像小型的簧风琴,是型如小型钢琴的键盘乐器。下面请您一同关注了解钢片琴的知识。
乐器 音乐
6332 100
萨克斯独奏方法与技巧 上低音萨克斯独奏注意事项
萨克斯独奏是指用萨克斯乐器进行独奏表演,在管乐器中,萨克斯的演奏技巧算是比较多的,因此要表演好出色的萨克斯独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颤音、交替指法、超高音、吼叫、气声、循环换气等,这些技巧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您的萨克斯演奏水平的提高。上低音萨克斯是一种比较大型的萨克斯乐器,因此很少用于独奏,上低音萨克斯独奏时需要注意站立姿势、含笛头的角度等事项。下面来了解一下萨克斯独奏的方法技巧吧!
乐器 萨克斯
3538 105
扬琴是西洋乐器还是中国乐器 洋琴为什么改叫扬琴
扬琴是外国传入中国的一种乐器,因此起初称为洋琴,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逐渐将洋琴改造了,现在的扬琴和起初的洋琴在制作、击弦工具、持竹和演奏方法、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别,连名字也改成了谐音的“扬琴”,因此扬琴可以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洋琴为什么改叫扬琴吧。
扬琴 乐器
2946 5
口风琴怎么清洗 口风琴如何维护保养
口风琴是一种吹奏类键盘乐器,非常简单易学,方便适合学生接受,是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好帮手。由于口风琴带有吹奏乐器性质,因此要像吹奏乐器一样,进行吹奏乐器的养护。那么口风琴怎么清洗?口风琴如何维护保养?下面来了解下口风琴的清洁保养知识。
口风琴 口琴
4591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