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至2011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72处(其中佛教22处、道教7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6处、基督教33处),外国人进行宗教活动的临时地点1处。最为特别的是在广州旧中轴线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增添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广州是海上丝绸的发祥地,也是佛教从海道传入中国的初地。三国孙亮五凤二年(255),西域人支疆梁接到广州从事佛经翻译,是目前所知佛教传入广州的最早记载,从此佛教在广州流传千载。1956年,广州市佛教协会由广州佛教界代表人士姚雨平居士(北伐军总司令)和觉澄法师发起筹备,于1958年9月1日正式成立,至今已有57年历史。协会首届、第二届会长为姚雨平居士,第三、四、五、六届会长为云峰法师,第七届会长为光明法师,第八、九届会长为耀智法师。
据文献记载,广州历史上曾有寺庙约250间。广州解放前夕至解放初,全市有佛教寺庙55间。目前我市有僧人约300多人,佛教信众约70万人,有佛教活动场所28间(含正在筹备的场所),分别为六榕寺、华林禅寺、大佛寺、海幢寺、华严寺、倚岩寺、莲花禅寺、华峰寺、隆华寺、圆通寺、长寿寺、无着庵、陶轮学社、福胜庵、宁隐庵、法雨寺、正果寺、佛世山庄、金刚禅寺、佛协道场、东方寺、眉山寺、龙凤禅寺、百花古寺、万寿寺、六榕宝寺、海云寺、石门禅院。其中六榕寺、华林禅寺、大佛寺、海幢寺为千年古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六榕寺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佛寺大雄宝殿、万寿寺天王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华林禅寺五百罗汉堂、海幢寺大雄宝殿和塔殿。
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授朱灵芝,以下传阴长生、苏元朗、葛玄等。此外,还有华子期、周隐(毛公)等于罗浮山修道,其中周隐有弟子七十二人。道教传入广东始于魏晋时期,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江苏道士葛洪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传道,后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和传道,并先后在山上建立都虚观、九天观、黄龙观、酥醪观等修炼场所,罗浮山因此成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葛洪的弟子黄初平在山上修炼成仙,被尊称为黄大仙,成为省内及港澳地区道众信奉的一位地方神灵。岭南地区早期的道教著名人物主要有东晋的郑隐、鲍靓和葛洪。郑隐“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鲍靓为南海太守,“亦内学,逆占将来”。葛洪则更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论家。清末及民国,岭南道教走向衰落。先是全真道宫遭到蚕食。仅以广州而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元精舍被警署强占去四分之三的宫地。民国12年,为筹北伐军饷,市政府公告,凡市内各寺庵道观原址及财产收归市有进行招商变卖,修元精舍以每市井150元的底价被拍卖。民国20年,三元宫的八仙殿及栖霞洞。五老洞等宫地被划给市教育局改建成广州市美术学校;应元宫被市二中借用一部分,民国34年连仅剩的大殿、西殿、祖堂也被省干训所占用,该宫道士只得迁居仅余大殿的修元精舍。其次,正一道士的活动受到限制。民国时期,广州一地由正一道士开设的正一道馆达百余间,民国26年,政府发出“正一祈福道馆执业人员即日歇业并将招牌拆除”今,后虽未得到实际执行,但对正一道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尽管如此,由于民间崇尚鬼神的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道教的信仰仍有较广泛的基础,凡有斋醮祈禳之事,多请道士主持进行,因而道士尤其是正一道士(民间称之为“哺呒佬”)在民众中特别是农村地区有广泛的市场,道教诸神如真武、城隍等,亦为各地民众供奉。
广州是一座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一端的起点,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第一站。开放、包容的广州为伊斯兰教植根中华大地提供了沃土,秉承和平、中正理念的伊斯兰教为广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色彩。广州穆斯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适应广州社会交融的过程中,不断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始于盛唐时期的广州,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相融合,促成了基于高起点上的最早的中国穆斯林群体――广州穆斯林。
根据全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统编教材《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简明教程》载明:史书记载与通过考古等方式探得的实际历史情况来看,伊斯兰教自东南海路进人中国的时间早于西北的陆路。这是因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间的海上往来,远在伊斯兰教复兴之前的数个世纪就开始了。这条海上航线,西起亚丁或两河流域下游河口,东行沿印度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再沿中南半岛北上到广州。后来,阿拉伯各国的穆斯林商人仍由此路来到中国。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旅泛海来我国时,最先到达的地方就是交州海南岛和广州。根据《唐大和尚东征传》所载,唐玄宗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漂流到此岛时,曾记此有一“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的波斯奴婢居处。另外,一些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船遇到海难,船上的人有幸免于难的也流落在海南岛,其中会有或多或少的穆斯林。
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港口,早在隋唐以前,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国的商舶就不断地在这里停靠。到了唐代,这里的中外贸易盛况空前。在阿拉伯史学家的论述中说,有很多阿拉伯商人和水手留驻中国,因而中国有几个城市内形成了为数相当大的伊斯兰教侨民聚居区,其中以广州为最多。如在944年,一个阿拉伯大船主前往中国,他是库法人,名叫易卜拉欣•伊本,伊斯哈格。因为他久居中国的缘故,时人称他为“中国易卜拉欣”。唐代的广州外商云集,其中各国穆斯林商人众多,且往来居住以至留居,这就为伊斯兰教在广州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描述到:广州有许多穆斯林,有教堂一所,各地伊斯兰教商贾多集中在那里,有经该城长官任命的法官一人,依据该教的风俗习惯治理其民。法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其民共同祈祷,朗读先圣教训。另据史料载,在黄巢起义攻陷广州的战乱之中死去的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就有十几万人之众。从上述情况来看,唐代在广州侨居的穆斯林人数众多,而且他们有礼拜的场所,并进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可见,当时伊斯兰教在广州已经开始传播了。
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是由广州市天主教神长教友组成的爱国爱教群众团体。会址设在广州市一德中路旧部前52号三楼。1953年9月20日在“广州市天主教徒代表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广州市天主教徒爱国会筹备会”,参加大会的代表114人。1958年4月17至19日召开了“广州市天主教友爱国会第一届代表会议”。1962年4月25日至26日召开“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正式把“广州市天主教友爱国会”改名为“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并沿用至今。现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已举办了八届代表会议。
1、广州市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
2、广州市大佛寺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1993年8月9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广州市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1932年辟为河南公园,1933年更名为海幢公园。抗战时期园内设施为日寇尽毁,抗战胜利后和解放后都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文革”期间海幢寺惨遭浩劫,文物古迹尽遭破坏,各种佛像等艺术精品均无一幸免。
4、广州市华严寺
花都华严禅寺原名观音寺,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8),历史上信众群集,香火兴盛,近百年来几经兴废。该寺位于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称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处。2001年10月11日,经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发文批准华严寺为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2010年9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华严寺举行全山殿堂落成、印觉法师升座暨书画社成立庆典。明末清初对中国佛教文化颇有影响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别传寺开法第一祖,岭南海云诗派、海云书派创始人,著名高僧天然和尚的故乡就在这里。
5、广州市华林禅寺
华林寺前身叫西来庵。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全国(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传教。他首先在今西来初地处登岸,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华林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隋、唐、宋、元、明诸代,传灯不绝。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华林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华林寺没有大雄宝殿,所以五百罗汉堂就成了主殿。而达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唯一的殿堂。
6、广州市能仁寺
能仁寺始建于1824,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其创建人是吟坚和尚。自上而下有慈云殿、甘露泉、大雄宝殿、虎跑泉、六祖殿、玉虹池、石桥、牌坊等建筑或古迹。广州著名旅游胜地白云山上一景,在玉虹洞,为佛教寺院。于清道光四年(1824)由吟坚和尚始建,当时仅有“茅屋数椽”。随后陆续增建,到光绪年间(1908),成为白云山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古代白云山玉虹涧名刹。自上而下有慈云殿、甘露泉、大雄宝殿、虎跑泉、六祖殿、玉虹池、石桥、牌坊等建筑或古迹。
7、广州光孝寺
光孝寺,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处。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该寺由宗教部门管理。
8、广州市番禺区眉山寺
眉山寺位于市桥镇东北部,番禺迎宾路立交桥东南面的黄编村内。始建于明代的正德元年,由苏东坡后裔苏渲所建,故以东坡原藉眉山寺命名。眉山寺乃番禺佛教圣地之一,寺内供奉有观音圣像及十八罗汉铜像,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到此朝拜,香火旺盛。寺内还建有可供上百人同时用膳的斋堂,斋堂西北角植有纪念苏东坡的老榕树,老榕树枝繁叶茂,虬枝盘根,蔚为壮观。寺中菩提圣树已有上百年历史,根深蒂固,素有“佛树”之称,乃镇寺之宝,自建成伊始,眉山寺历遭浩劫,面目苍夷。
9、广州市法雨寺
法雨寺,前名吉祥庵,原址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经济开发区萝岗街火村上岭新巷,建筑面积一百二十平方米,创建于乾隆十五(一七五○)年,历代朝野皆拥戴护持。寺院依山而建,寺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清静幽雅,一幢幢皇宫式抛檐古建筑雄伟坐落在群山围护中,从山下往上眺望,黄瓦绿荫相互映衬,宛若人间仙境,目前是广东省内规模较大的尼众弘法修持的寺院道场,为广州市影响较大的佛教场所,今已完成规划蓝图里中轴线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功德堂、主体建筑和左右厢房、五观堂、客堂等配套工程。
10、广州市华峰寺
华峰寺位于新黄埔区(原萝岗区)禾丰村,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据地,也是旅游胜地。 华峰寺(亦名:海门禅院)位于黄埔区永和禾丰村华峰山,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距今有千年历史;清康熙壬戌年(公元1682年)建海门禅院,原属历史上著名的岭南佛教古刹,曾被《中国寺志》作为名寺收录(广东省仅有光孝寺和华峰寺被收录)。现仅余藏经阁和一些残垣短壁,门楼上有一匾刻“海门禅院”四字,东侧有一藏经阁,保持完好。遗址被当地群众和珠三角一带地区信徒视作佛教胜地。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广府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广府庙会是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既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同时也让广大游客通过庙会就能了解广府文化,了解广东。该广府庙会、广府文化、广府民系、广府话(粤语)是广东民系的分类,与河北省广府城、广府古城无任何关系。
波罗庙又名南海神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历史。波罗庙会期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日为正诞。南海神庙及邻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誉在宋、元、明、清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广州俗语说: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南海神庙的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广州民俗文化】广州传统文化习俗大全 岭南文化特色 广州节庆介绍
沙湾飘色有什么特色 番禺沙湾飘色起源于什么时候 沙湾飘色文化概述
西关大屋有哪些建筑特点 西关大屋的结构 西关大屋的历史文化概述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请勿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请删除>> 纠错>>